惊看《芳华》成现象(外一篇) 作者:井民


 

惊看《芳华》成现象

《芳华》票房冲十亿,观感褒贬不一。有人一刷二刷,有人拒绝观影,有人哭得唏哩哗啦,有人骂得无以复加,有人在整体肯定的前提下遗憾该片缺乏深刻,有人针锋相对地反呛真要深刻你还有得看么,有人在整体否定的前提下承认该片有煽情看点,有人怒指那些所谓看点只不过是满足某种上不了台面的窥探欲,有人建构该片实质内含五个阶层且彼此之间不可折叠,有人竭力将该片的思想提升到善报恶报的无限轮回或类似安排的有无,有人分析该片之所以能赚下那么高的票房无非是戳中了普世的情感若易逝又易脆的“芳华”,有人将该片的“那年代”和“那战争”与自认的真实情景进行学理分析认为大体属实或基本失真……

最令井民一经亮出舌苔就久久空空荡荡的,是居然看见有人采用“那时代”的语言,将该片定型为大毒草,还引用“那时代”曾经流行的术语称该片先是用了“利用小说反党”这一大发明,后是在此基础上将其演变成“利用电影反党”,因而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一个值得注意的危险或动向。

近年似乎还没有一部电影,上映后领受到如此的关注,引起过如此的喧哗,分化着如此对立的观感。而这部电影在类型上被归为文艺片,与通常观众面更大、臧否面更窄、燃情面更简的动作片譬如《战狼2》之类相比,似乎更应该远离政治联想、政治感悟与政治思考。可事实却是,该片除了收获大把的情感珠子与大捧的颂辞之花,还遭到大量的“黑”那时代、那时代的军人、那时代的青春和那时代的芳华的强烈指责。甚至,令几乎所有主创人员和观众都备感意外地,还收到几份指责该片污蔑领袖和影射现实的猛烈批评。如对片中那乱窜的猪和从天而降的黑纱的政治解读。

在如此众声喧哗与争议蜂起中,《芳华》在同期排档的新片堆里,以事先不被看好的强劲势头,一路高歌地迈过五亿八亿的票房,直向几乎无人再质疑的十亿进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否承认,围绕该片的所有所有的争议,都在客观上为该片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夸无疑是帮忙,骂也实质是帮忙。一部题材怀旧的电影,一部几乎刻意避开所有政治争议的电影,一部拍摄手法几无任何出新出彩的电影,一部除男主角外满眼尽是稚嫩新面孔的电影,能唤起这么高的关注,甚至成为一再在争议中被解构和建构的现象级电影,应当将其称为即将过去的2017中最具认识价值的文化现象,至少是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狼2》的世界级票房纪录,也不及《芳华》有那么高的认识价值。因为题材的爱国,因为动作的抢眼,因为制作的大手笔,因为故事和演员的中外合璧,因为相貌和设计的酷似好莱坞大片,因为暗含“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及“无论你在哪儿,祖国都将带你回家”的扬眉吐气,还因为“新时代”的即将被界定、“强国梦”的即将被响亮喊出,以及进口大片的相对空窗和贺岁片的尚未到来之类排片佳期等等,可以说,在2017年,作为国产动作片的《战狼2》,想不火都难。其在境外遭到的相对冷遇,似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该片的必火,且必火在2017的中国大陆。

可是《芳华》几乎不具备上述《战狼2》的火的理由。它的调型是忧伤的,凄苦的;它的色彩是晦暗的,模糊的;它的故事是片断的,杂揉的;它的人物是扁平的,概念的;它的反思是隐晦的,肤浅的;它的控诉是柔弱的,轻敲的;它的批判是情感的,回忆的;它的谴责是混沌的,朦胧人;它的是非是粘连的,交叉的……叫好的人之所以叫好,是觉得片中群像式的芳华中,也有自己的似水年华,刘锋何小萍等的人生际遇与情感遭遇,也是一定程度上自己曾经的人生际遇与情感遭遇。而叫糟的人之所以叫糟,也恰恰在于片中没有一个人与自己曾经的际遇与遭遇相似,因而觉得该片强塞给了自己某种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滥情。

多个自然与社会学科的理论都不支持如下观点:同样的亲历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对象一定能形成同样的认识。譬如《芳华》中的“那时代”,可以专指那至今让人感到如雷贯耳或心惊肉跳的“十年”,也可以特指那令人五味杂陈或百感交集的“新时期”,还可以用于那分明离我们时间最近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大谈特谈的“那战争”。哪怕同是过来人和亲历者,要再倒回去思考、复原、界定,就一定会呈现情感和思想的五花八门。因而迄今所有围绕《芳华》的观感与见解,以过来人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有不同的事实认定,进而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都大致有既可自圆其说有感觉,同时又月觉得他人荒诞不经的道理。

在谈情的场合说理,或在说理的时候谈情,肯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同时谁也感动不了谁。

将深藏在《芳华》现象中的情与理悖论看得透彻的,是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他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中先是说出句似乎在贬《芳华》的评论:“《芳华》制造价值分裂的情况,许多民众虽然觉得很感动,但这部片无法疗愈有思想深度的人,因为电影对加害者没有道德谴责,‘对加害者没有说法,就相当于对文革没有忏悔’……”随后又说出分明理解甚至赞扬《芳华》的观点:在“如今的政治审查环境里,冯小刚已经做得很聪明。”

想真正理论地、法理地、道德地、历史地、科学地反映“那时代”,能迈过眼下诸多复杂因素共成的巨大“不可”障碍吗?何况,关于“那时代”的理论的、法理的、道德的、历史的、科学的总结,在距今三十六年前就有了,且是由最权威的官方、以最权威的方式做出的。欲知详尽,请回看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至于在“那时代”,学雷锋是否走样,谈恋爱是否不被允许,出身不好的人是否受到歧视,部队文工团里是否清一色地积极向上,包括部队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否清贫和单调,以及稍后的“那战争”是否那般残酷、战后退伍军人的待遇是否如愿到位,以及经历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小阶段的年轻的生命,后来是否分化和变化得那般地天壤之别等等,真的就见仁见智了。哪怕都是过来人,哪怕都是亲历者,对不起,道理前已说过:你的过来不是我的过来,你的亲历不是我的亲历,因此你的感受代替不了我的感受,你的认识消解不了我的认识。

注意到有人以也是一个兵,且专门强调是与《芳华》里的兵大致经历相同的兵,发文吐槽《芳华》的虚假,甚至表达自己的气愤。可是,在井民亲历的9月20日下午《芳华》在四川传媒学院与师生见面时,十多位参加过“那战争”的老兵,无一不是当面对冯小刚和严歌苓二位大加赞赏。有位操着浓厚山西口音的退伍将军,还先恭恭敬敬先地向冯严二人行了个军礼,然后才盛赞《芳华》是向当年的军人献上的军礼。大致同期当过兵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受邀登台发表感言时竟长达几分钟泣不成声。怎么解释?他们也是兵!

至于《芳华》中短暂涉及、更多作为背景交待的“那时代”,则更是童年的亲历,有属于童年的感受;青年的亲历,有属于青年的感受;老年的亲历,有属于老年的感受。推而广之,学生的亲历,有属于学生的感受,工人的亲历,有属于工人的感受,干部的亲历,有属于干部的感受,知识分子的亲历,有属于知识分子的感受,家庭出身好者的亲历,有属于家庭出身好者的感受,家族出身不好者……显然没有必要把这个类推进行到底,因为一个简朴的道理就暗藏在其中:经历的年龄段不同、先期认识能力不同、所受的冲击或所得的影响不同、甚至不同地域所显示的动乱程度不同等等,必然会给亲历者带来经历时段同一、对象同一前提下的感受不一和认知不一。

严格地说,除非是“那时代”之后才出生的人,他们因为没有亲历,又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完整、客观地讲述,他们关于“那时代”的印象基本都来自道听途说,因而他们对“那时代”的的感受才是飘忽不定和易被带走的。甚至,不妨极端地说,即使是“那时代”的成年人的亲历,仅因当时的种种原因,他们的皮肉和灵魂未被“那时代”触及,对“那时代”的印象也是永远不能说刻骨铭心的。这正是“那时代”结束后,同为过来人,巴金听到样板戏就要做恶梦,有的人听到样板戏就浑身来劲的根本原因。

若按反映和反思“那时代”的佳作或理想之作来要求,《芳华》肯定算不上。《芳华》的佳作气质仅仅在于帮助观众唤起一段美好或不堪的回忆,生命在美好回忆中洋溢,也在不堪回忆中延续。毕竟要产生对“那时代”反映和反思的佳作或理想之作,现在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主观条件也不成熟。至于什么时候才算客观条件具备和主观条件成熟,得问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曲里拐弯地反映“那时代”和“那战争”的《芳华》,能通过世上最严格的片审本身,或许给我们透出了一丝希望之光。

我们真的不能要求太多,否则我们将一无所获。对反映“那时代”的电影如此,对反映“那时代”的其他文本亦如此。

                                                           2017-12-27

 

《芳华》内外

井按:做一名有“观德”的观众,是对民族电影业的最大支持。观德的起码标准有二,一是坚决不看盗版,二是公映之前决不剧透。

做到第一条比较容易,盗版得在网上下,碟上瞅,远不如在影院看正版爽。做到第二条有点难,因为能在公映前看正版,还能顺带把导演和编剧都看了,相当于钱锺书先生所笑言,吃了鸭蛋觉得味道好,还想看是哪只鸭子下的。

昨天,川传就给实现了第二条,让《芳华》在公映前的11天,在这儿放了个整场,还让导演冯小刚、编剧严歌苓登台,让千余观众看“活人”。

说句老实话,如今的冯小刚当年是否小鲜肉,不敢妄断。但今日的严歌苓依然是气质美女一枚,则绝对敢拍胸脯的担保。


《芳华》内

《芳华》在银幕上走起,《绒花》乐曲在耳畔响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歌词是井民联想起的,片中的曲子是小提琴独奏。坦白招供,自打这音乐一响起,井民骨头骨节即刻就酥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七字,伴随节奏铿锵的乐曲,光芒四射的五星,闪耀在银幕上。左右瞄了几眼,发觉80、90后们出戏了。他们似乎没有反应过来,这是《芳华》的片头,还是导演的噱头。其实,这是典型的时代特色,以及剧中人物的身份标志。

老兵刘峰北京一趟,领回小兵何小萍。二位主角的事情,从此开启了观众的愁肠百结。那年代,学雷锋是必须的,但真正学到酷似,还是十分地罕见。啥都能干,随叫随到,无怨无悔的他,由此成了学雷锋标兵,成了标兵就成不了自己,成不了自己就是哪怕暗恋林丁丁,不惜为林丁丁选择放弃深造的机会,也轻易不敢不能说出来。

“活雷锋”刘峰的命运转折,恰恰就发生在他竟然把爱说出来,尽管他那字含糊成“喜欢”,尽管只是对着自己的暗恋对象说,也因对方略微一惊诧之际,他误解了,有动作了,就被目为“耍流氓”了,或“作风有问题了”,就被逐出文工团了。

活雷锋刘峰之苦,今人恐怕难以承受。东西坏了,找他修,家里捎东西,找他带,甚至正吃着饭,猪儿跑了也找他捉。谁叫你是活雷锋?“活雷锋”的要义就是个“活”,因彼时雷锋已经死去十多年。

文革尚未结束,人人还在政治亢奋中,一个人决意学雷锋,周围人就乐意成全他。哪怕最终把这人成全成不能有七情六欲,成全成荷尔蒙必须在任何时候压制到零。刘峰也就几秒钟的压制失效,整个人生就朝岔道上拐了。见过严歌苓“黑”文革,如小说《陆犯焉识》,如老谋子改拍的《归来》,但那都是直黑,唯这次的曲黑,似乎更见劲道。环顾四周的80、90后们,见他们对此精彩处,居然无甚反应,就知道,他们不解“歌苓黑”。

作为被刘峰带来的小兵,何小萍的命运更具文革色彩。出身不好,主要是亲爹的政治面貌不好,她连姓都不能跟亲爹姓,见也不能跟亲爹见。后爹不爱,亲妈不疼,周围人都嫌弃她,这种个人命运的出身决定论,也是今天80、90后们的绝对不敢相信。但那是当时却是绝对的真实。80、90后们恐不知道,履历表上的“革干”是个什么鬼,然而当时的真实是,照实填在服政治役的亲爹,何小萍绝对不可能当兵,哪怕她舞蹈天赋再好。

何小萍万万没有想到,军营依然文革色彩浓郁。观众也万万没有想到,编导会将彼时军营的“左”,以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方式,血淋淋地摆在观众观前。同寝室女兵竟然嫌她臭,同节目的男兵竟然不肯为她伴舞,因家庭出身而获得优越感的男女战友们,几乎是用鄙夷的目光同她做不得已的交流。她也就是想提前几天穿上军装,好向可能等不及的亲爹报个喜,结果就招来几乎终生的“偷摸”或“手脚不干净”。

跟那个把她带进军营的“活雷锋”一样,她也被逐出了文工团,逐了当时的主流群体,边缘化到接近转业。倒是后来的战场考验,让“活雷锋”,转型为“战斗英雄”,再转型为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再定格为“改开”时代一个普通好人。同时,也是鲜血的洗礼,让家庭出身不好的舞蹈演员何小萍,转型为卫生兵,再转型为精神病,再转型为舞蹈演员的满血复活,直到渐渐固化为寻常中年妇女。最后,两个患难与共的战友,相依为命,了此残生。井民两股粗大的泪,就在此时奔涌出眶。

注意到一两起笑场。笑声多由80、90后们发出,点位在“活雷锋”紧抱暗恋对象林丁丁,尤其在他那欲说还休的窘态,张皇失措的眼神,机械僵硬的体语出现时。80、90后们打死也不会相信,在他们的爹妈或爷爷奶奶年轻的时代,非但拥抱异性是“耍流氓”,就连谈恋爱也属“作风不端正”。还有就是原生态美女们跳的那些舞,在80、90后们看来,简直就是某型广播体操,且配之以的那些铿锵乐曲,就更是令他们忍俊不禁的旋律。

不知咋的,也是在那些次80、90后们的笑场时,井民的泪腺再次失去设防,有深深的悲哀感。随后,自己也笑了。为80、90后们不再经历那样的荒唐,感到由衷地高兴。还有片中述及刘峰身负重伤,生命处于危旦之际,旁白说,他此时一心求死,因为只有死了,那些围绕他的争议才会消失,他的“英雄”才会被锁定,他的行为才会被写成歌,谱成曲,让一个叫林丁丁的歌手不得不经常演唱……不知咋的,看到听到此段,井民的眼泪又没争气。

故事进展到战火硝烟。承认那六七分钟确实拍得心惊肉跳。冯导稍后交待,战士手榴弹被击中爆炸的惨相,不是凭空想像,就源于一个川籍士兵的亲历。但,个人感觉这六七分钟真不是该片的真正出彩处。与文革那个大背景相比,自卫反击战这个背景显然小些。因为前者作为民族史上罕见的荒诞时世,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被扭曲、踩扁、揉烂,然后再重新敷回人物的面相和心灵。于是在不见一个“左”字的影片中,我们分明感觉到那个熟悉字眼令人窒息的压抑。就像那六七分钟的战争场面,不见一个敌军面孔,观众依然能够感觉到敌军的凶残。

当然,这些也都只有过来人才能意会。

全片有太多严歌苓式语句,以及冯小刚风格话语。最让人感觉荡气回肠的,竟是快结束时的一句“操你妈!”且是出自此时的资深美女、昔日的舞蹈精灵何小萍之口。井民当下曾出戏几十秒钟替冯小刚思考,此句粗话,可换成句雅一点的么?结论是“无可替代”。老实交待,听到这句美女暴粗,不争气的老泪,再次冲破防波堤。

《芳华》在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中退出,满眼的青春身影恢复为空荡荡的舞台。突然感觉,严歌苓也好,冯小刚也罢,二位都有的“文工团”经历,命中注定了他们必须向世人奉献出这么一部电影。因为不把那么多天然美丽或天然帅气的身影,放在文革及之后那么复杂的时代背景中去展示、铺排和打磨,就不能获得观众与《芳华》的共鸣。因为那共鸣,其实也是对自己芳华的缅怀。

这是今年最走心的国产片。尽管它择观众,择观众的年龄。

看来卡西尔的观点是对的: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仅凭《绒花》乐曲、邓丽君歌曲、刘晓庆海报、“有屁股”的裤子、表面的大腿舞实际的棒棒舞、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巡游等符号,“文革”就在过来人眼前活蹦乱跳了。此时再出现诸如谈恋爱等于作风有问题,男女授与受相亲是耍流氓,家庭出生不好就没法活好,想当雷锋就得无限接近不食人间烟火等等,也就理解了,同时也替幸福的后生们深感庆幸了。


《芳华》外

《芳华》退隐,其“生父”“生母”冯小刚、严歌苓亮相。随同,还有本土文化名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女作家洁尘。

老板此时有事离开,行前留下提醒:“你去互动下”。这是对井民“互动”能力的相信,似乎也有对学生互动能力的担心。

但,井民违抗了老板的命令。因为入戏太深,久久走不出归的《芳华》,担心“互动”未启,自己先情绪失控,再语无伦次。

果不其然,大致的同龄人樊建川先生,那么见多识广的,那么走南闯北的,那么起伏跌宏的,那么成功成器的,当话筒递到他手上,他竟然泣不成声……甚至,就连寻常在电视上口若悬河的主持人,竟也三几分钟串不起哪怕只是连贯的表达。

冯小刚的第一个问,就是要求下面的年轻观众回答,他们看不看得懂《芳华》、喜不喜欢《芳华》。下面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呐喊,让冯小刚禁不住满意地说,看来,经验主义靠不住。估计有经验主义者告诉他,或他自己的经验主义令他担心,反映“那个年代”的影片,可能不会讨年轻人的巧。

不过,接下来的收获绝对让他感到,他方才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他要求年轻的观众回答,谁知道1979年那场战争?下面的响应竟然是寥寥无几。冯小刚于是感慨,这才过去多少年啊!小学课本不讲,中学课本也不讲,到了大学,竟然不知道那场距离我们最后的战争……

樊建川再次接过话筒,向观众袒露自己的心迹,建成那么多个馆,还想再建、再收藏的,是关于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的馆舍,收藏相关的文物,教育后来的人们。井民特想替舵爷补充的,恐怕还有文革博物馆吧?因那是巴金先生生前的夙愿,也是为达防范类文革死灰复燃的应该。

不信问问台下的80、90后们,有多少人知道文革?恐怕举手者不及对1979的回答。

感动是一位应邀前来观影的老兵,站起来先夸冯导、严编,后赞樊建川“为了和平,收藏战争”,还向三位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另一位姓彭的退伍将军,用山西口音极浓的普通话,称《芳华》是代表他们,向当年的老兵行军礼。

严歌苓女士的话不多,但讲到自己当兵时,曾前往前线,在卫生所见到触目惊心的血腥,由此终生不忘。严女士说话或不说话,都不站起来,都不急不徐,都娓娓道来。感觉她坐就是雍容华贵,就是“一美到底”四字的图解。

一位曾经像她笔下人“穗子”那样,用肢体来抒发感情的人,怎么能在用笔替代肢体再抒发时,竟能那般地长袖善舞与游刃有余?想到这层,悄悄把膝盖骨朝她弯了几弯。

洁尘女士强调在《芳华》中,冯小刚“一镜到底”,不知该评价是否精到,个人感觉有些云里雾里。作家在被抛到教师位置上时,一时的不适应是难免的。

五六个学生勇敢地向冯导和严编提问,都得到二位十分认真的回答。不过,有个别学生的提问水平和风度,还有待提高。提问忌讳预设结论,否则你都懂了还问个啥?提问不宜预先解释,到底是听你解释,还是听被问者回答,这成了问题。再有,以“下”对“上”、以“幼”对“长”提问时,还得出语谦恭等等。

冯小刚两次站起来朗声提及,本片只在北大搞了一次见面会,第二次就来到四川传媒学院,以及我们离开北京后的第一站,就是你们四川传媒学院,可谓给足了四川传媒学院面子。不过冯小刚到此的目的,倒真不是给谁面子。他说,我想听听大学生们对《芳华》的反映,我知道大学生们与影片中的角色有距离,但那是你们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曾经的经历,因此建议你们国庆大假时,带着你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

他问同学们,从小看电影是怎么去的?自己回答,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带着去的吧?如今,你们成长大了,也到了带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看电影的时候了。他没明说看哪部电影,但《芳华》的广告提醒,9月30号全国公映。

冯小刚的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啊!宣传自己电影的技巧,明显高人一筹啊!

有趣还有,冯小刚问,大家能看出影片中,谁是严歌苓编剧的影子啊?得台下整齐地高喊“穗子!”

就听冯小刚说,严歌苓笔下到处活跃着“穗子”,她在好些作品里都有“穗子”,最后她还有本书,叫做《穗子物语》,很好看的,希望大家也买来读读。

得,一场见面会,冯小刚自己的影片推介了,严歌苓的书也顺便给推了一把。

仁义!耿直!聪明!

                                                                2017-09-21


井民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9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