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穿越历史的特殊乡情 作者:于雪梅


一份穿越历史的

特 殊 乡 情

  

  

  作为一个被诸多亚热带群岛、闪亮水域和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环绕的区域,新西兰北部的海滨城市奥克兰堪称是夏日度假的极佳去处。适宜的气候使那1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成为无可比拟的风景,可他却无心眷恋这异国风情。整整一年了,有一缕乡愁总会不经意间在心头萦回,他一直想回他的第二故乡看看那块北京知青石,看看那片北京知青林。

  他是1998年发动所在集团驻京单位向遭受洪灾的阿荣旗捐助10万元及大批赈灾物资的领头人;他是2002年王杰广场落成前夕阿荣旗恳请军委迟浩田副主席题词的牵线人;他是2018年北京知青下乡50周年460余知青及友人在阿荣旗建知青石植知青林的发起组织人。他是北京知青林小仲。

  

  站在北京知青石前的林小仲

  

  1968年9月,18岁的林小仲意气风发,带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报国理想挤上了北去的列车,与千余名北京知青一起奔向了大兴安岭脚下那片黑土地,直到27岁返城,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阿荣旗图布新公社兴旺大队。

  时值阿荣旗北京知青纪念石和北京知青纪念林创建一周年之际,林小仲重返故土,这也是他自1977年返城后第四次“回家”。

  车过嫩江大桥,经甘南县进入阿荣旗境内,熟悉的地貌风情扑入视野,林小仲的内心难以平静。

  忘不了,铲了一天地扛着锄头一步步走向青年点儿的疲惫,夕阳的余晖一点点拉长了他年轻的身影,晚风轻轻吹送,村口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由模糊变清晰,那是大队书记邱真的四丫头,她不知在那里等了多久了,终于等到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大声说,叔,快到我们家去,我爸妈已经做好了饭菜等你呢!

  忘不了,24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从1975年一干就是三年,带着兴旺村一队的社员们大干苦干,别人连一块钱工分都挣不上,他们却拿三块多钱的工分,每个劳动力年底能挣一千多块钱的日子多让人羡慕。那时土坯房遍布,在他的带领下,兴旺一队的队部、粉坊、马圈和仓库都是红瓦水泥建成的,让外村的人见了直眼红。

  

  当年上山下乡在阿荣旗的林小仲

 

  

  八十年代初,他在团中央青工部工交处工作期间,到齐齐哈尔公出,工作结束后,他想,再往前走不就是阿荣旗了么?于是,坐上客车中途还倒一次车,回到了他的另一个“家”。刚好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在推行,村民们觉得把大集体解散了心里没底,他坐在热炕头上给东家的叔叔西家的兄弟讲党中央对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的关心,分田到户后可以甩开膀子铆足劲儿干。那一夜,兴旺村的灯光彻夜长明,他跟他的父老乡亲促膝交谈,为迷茫之际的他们指明了方向。

  那一年,对他有过知遇之恩的邱真书记正当壮年却突发心梗,听说邱真书记过世的消息他万分悲痛。公务在身不能亲往吊唁,他出资并委托当地一位老友替他操办,为邱真书记修墓立碑,碑文上书:“兴旺大队党支部书记邱真之墓,原兴旺青年点北京知青敬立。

  三年前,兴旺村修路资金不足,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犹豫再三,向北京知青张了口。他们二话没说,应承了下来,连夜联系了十几个曾在兴旺村插队的知青,将5.3万元资金打了过来,补齐了修路的资金缺口。

  

  北京知青石、知青林修建时

 

 

     

  2018年是北京知青到阿荣旗插队下乡50周年,他和曾在阿荣旗插队下乡的北京知青们有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阿荣旗建成知青石和知青林,让“知青情结”永驻,让北京知青和阿荣人民永远心连心。意料之外,这一愿望于当年6月就实现了。

  此行,他在阿伦河畔欣然填词一阙:

  

    · 调寄〈踏莎行〉·

再回阿荣旗


北去列车,回阿荣旗。

五十年前闯关东。

京城一别知几许,

千人专列犹记起。

知青岁月,多少风雨。

別样人生留轨迹。

但得当年豪气在,

依旧纵马追汽笛。

  

  今天的知青石旁,金莲花开得正艳。手抚知青石上镌刻的“北京知青,情系阿荣旗”几个墨绿色大字,他的眼里有泪光闪烁。身旁的知青林郁郁葱葱,微风吹拂,50棵白桦、50棵樟子松和7棵糖栖抖动叶子,那哗啦啦的声音如此悦耳,仿佛在向他和他们致敬。

  

 

 

 

  

  吃一口酸菜馅儿蒸饺吧,再吃一个粘豆包,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这个把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北大荒的老知青,心中涌起的是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他满怀深情地说,青春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虽然人生半程已过,可留下了岁月沉香一缕,别离与重逢,也只一个转身的距离。大江东去,时光荏苒,一份岁月无法湮灭的情怀却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响,凝成永远的记忆。

  别离总会染上些许伤感,他说,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回家了。我和在场的朋友都说,怎么会,飞速发展的家乡和家乡人民不会忘记北京知青,你来,或不来,家乡人民都在这里,真诚等你。


 摘自《阿荣通讯》  

2019年7月5日第4版  

   

   作者简介

  于雪梅,笔名紫陌,职业记者,先后出版散文集《女人不醉》、《一米春天》、《许你一朵花的距离》。爱持家,擅厨艺、有长跑运动员天赋,参加过多城市马拉松比赛。在新闻与文学间穿行,乐此不疲。

   

    

 


 附:


来自阿荣旗

北京知青纪念石的报告

  

林 小 仲

  

  我于2019年6月25日至7月2日重返东北黑土地的阿荣旗,那是我度过九年知青岁月的第二故乡,往事悠悠。2018恰逢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在旗委、旗政府支持下,近500曾在阿荣旗下乡的北京知青,与阿荣旗连手共建北京知青纪念石和北京知青纪念林,地点选在阿荣旗在那吉镇中心花园幸福广场。

  今年6月恰是北京知青纪念石落成一周年,现场环顾,阿伦河水近在咫尺轻轻流淌,象征男知青的50棵樟子松刚劲挺拔,象征女知青的50棵白桦树婉约柔美,權木糖栖点缀相连,蓝天白云下,绿树簇拥,记录着上千北京知青的阿荣岁月。

  纪念石取自阿荣旗霍尔奇,稍加雕啄的纪念石正面镌刻着两行九个大字:“北京知青情系阿荣旗”,标明:“1968一2018”,这是纪念石的主题。纪念石背后刻有:“北京知青上山下乡阿荣旗五十周年纪念”,这是纪念石的副标题。纪念石西邻不远的王杰广场,东侧是幸福广场的大门和中心活动区,北面与车水马龙的大街相望,南面则是引入纵贯全镇涓涓流淌的阿伦河水。楼台亭阁相映成景,闹中取静是游人必经之地,一块巨石,几行苍劲的楷书,增添人文历史的文化底蕴,足见旗委、旗政府和经办人的良苦用心。

  阿荣旗北京知青纪念石:留下记忆,留下历史,留下北京与阿荣的两地亲情。

  我这次返乡,一是要对支持帮助成就此事的旗委、旗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朋友们当面致谢,二是回访兴旺村众乡亲和在旗里探亲访友,在旗委统战部秀军部长和晓辉副部长精心安排下,在阿荣旗众多友人帮助陪伴下,均圆滿如愿所偿。

  在与旗委书记栾天猛和旗长靳艺民愉快交谈中,我还回忆起,2018年1月,栾天猛书记看到我们关于建阿荣旗北京知青纪念石倡议书时深情的说:“北京知青是我们的亲人”。正是这一言九鼎的历史定位,才会有知青石和知林迅速落成,知青石庄重而不奢华,简朴而不张扬,印证阿荣旗人穿越时空的和谐,印证呼伦贝尔美丽且历史悠久。

  今年6月下旬,在外地出差的靳艺民旗长获悉我返乡之旅写下:“一颗赤子心,千里回乡路。当年青春凌云志,苦也苦得,乐也乐得,书写一段奇迹!而今古稀精神在,感也感得,悟也悟得,再续人生华章!”既有诗情画意的勉励,更有一番深刻人生哲理。

  2019年7月2日上午,旗委宣传部的报刊副主编于雪梅采访我,我们更象是相识以久朋友之间唠家长,于是有了她撰写的这篇《一份穿越历史的特殊乡情》的报道。其实就每一件我与阿荣旗相关之事,都是应尽责任,我们许多知青伙伴们都从不同角度尽其所能为阿荣旗奉献,不胜枚举。我所做的事不足为奇,更何况每件事都有朋友相助,更应该谢谢他们。

  雪梅这篇文章的标题到是道出北京知青与阿荣旗的那份特殊情缘,我们与阿荣旗有:“穿越时空的特殊乡情”。既便当年的知青们的蹉跎岁月,又怎会忘记今夜暴风雪中,黑土地上阿荣旗干部群众对我们的关爱和照顾。阿荣人民也不曾忘记,当年上千北京知青在阿荣大地,垦荒种地,教书育人,修桥筑路,治病济困。感恩之心长存,是小至个人,大至民族发展进步希望的必备。阿荣旗北京知青纪念石正是将这段友情召示于世。

  由于历史上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我曾与一些任省、市、县(旗)的主要负责人有过往来,深知县(旗)一级当家人的不客易,更何况经济欠发达地区,阿荣旗旗委现任书记和旗长的使命感和开拓精神让我感动,祝他们的振兴阿荣旗经济发展的宏伟计划能得以实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谢谢雪梅记者,谢谢阿荣旗的领导和父老乡亲,祝阿荣旗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

  

2019年7月8日于北京  

   

   作 者 简 介

  林小仲,新中国同龄人,1968年北京师院附中毕业,赴东北呼盟阿荣旗度过九年知青岁月,1976年3月入党。1977年返城,曾在北京羊绒衫厂工作。1981年调团中央机关历时十年,任干事、副处长、处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年调交通部招商局集团直属企业,曾任十年北京华鹏大厦董事、总经理兼书记。2003年至2018年6月任北京雨霖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大学毕业于首师大政教系,著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梦随风万里》一书。

   

   

────────────

本资料选自微信公众号“林小仲lxz”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