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以后不再写知青 作者:刘颖


梁晓声:以后不再写知青

刘颖 粤海知青网

 

提起知青剧,恐怕没有人能写得过梁晓声。从《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再到眼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知青》,梁晓声用手里的笔真实勾勒出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人群的特殊人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晓声说,时隔多年,再度出手创作《知青》的原因有二:一是“看不惯现在一些人将知青戏写成年轻人在风景优美的村庄谈恋爱,这种‘傻浪漫’式的创作让我很恼火”,二是“被一位认真的责编的敬业所感动”。但梁晓声同时也表示,“以后可能不会再写知青了。”

 

“作为一名知青。我更关注他们后来的命运”

电视剧《知青》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一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在长达10年的故事跨度里,交织着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的悲欢离合,同样也记录着他们友情、爱情和共同相处的美好时光。

谈到为何时隔多年,再度将焦点集中在了“知青”身上时,梁晓声这样说道:“作为一个返城知青,我不可能不关注我的那些知青伙伴以及他们返城后的命运。这种关注引起我创作的冲动,应该说这种写作过程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很多感情的成分。知青文学记录了中国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特殊心路,知青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千里,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广阔天地里,有精神迁徙的意义,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非常容易让人想起今天的打工仔与打工妹,只不过方向与路线是相反的,后者是到城市里来,前者是到农村去。”

梁晓声坦言,如果不是遇到了一位敬业的责编,自己也许已经封笔知青剧了。“那位责编给我打电话让我写写知青,我说半个月后你再打电话来。结果半个月后他果真再打过来,从那时起我才认真起来了。”

 

“知青剧是要有一点悲壮色彩的”

在谈到之前一些知青剧时,梁晓声明显有些恼火。“现在有一些知青电视剧给别人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误区,觉得他们这一代人下乡,然后谈一点恋爱,当过红卫兵,整个这一代人好像就是二百五的感觉,是吗?这种‘傻浪漫’让我很生气。我要告诉观众的其实是,这一代人不是二百五,他们是对国家太重要的一代人。而事实也是这样,这一代人最可贵的是在那样的十年中,自身又是知青,个人命运未知数,但是大家更关心的是国家命运。所以,知青剧里必须有劳动。我们都是从劳动中获得人格成长的。”

梁晓人认为,知青剧都要有一点悲壮的色彩。“因为那本身就是一个悲壮的年代。拍《知青》我们原本想把知青群体做一个全景式的展现,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没有把云南、贵州、新疆的知青写进去,还有很多情节因为长度问题剪掉了,不剪就会超过60集,剪了我又很心疼。我们将现在的创作范围比喻成圆,有人会去把半径拉长,去试着拉宽面积。我希望做这样的人,而不是别人把半径拉长后,我去享受既得成果。”

“真正的知青究竟什么样”

梁晓声之所以对知青如此了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返城知青。在《知青》中,他试图通过细致的描述,将一群真实的知青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那么当年,作为知青的梁晓声又是个什么样呢?“我在黑河待了七年多,像我这样的人,麦收时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北京一个400多人的知青队伍,死了的就有20多个,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从这段经历中,我获得最大的收益就是不怕艰苦。以后一生也不怕艰苦,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友情,这个友情你看到今天都是老头老太太了,互相还有很深的友情,黑龙江知青我们有联谊会,经常谁家里有困难就资助谁、帮助谁。”

此外,通过《知青》,梁晓声也试图向观众解释清这样一件事,为什么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恰恰产生了共和国最无怨无悔的一代人?那是因为“他们曾和最任劳任怨养活中国的农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过”。

 

声明:文章内容以及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