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组织知青赴西藏插队落户述略 作者:孙成民


四川组织知青赴西藏插队落户述略

作者:孙成民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zqwtyj

 

自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以来,四川除1971年上半年在重庆、成都动员组织41047名知青奔赴云南建设兵团以外,就没有再向外省区特别是边疆地区输送知青的计划和行动了。时至1976年10月,四川破例动员组织了一批知青奔赴西藏插队落户。

 

一、组织知青赴藏相关背景

到艰苦的地方去战斗、去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来都是党和国家提倡与鼓励的。正是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豪情满怀的知青赴边疆、奔山区,到艰苦的地方去战天斗地,其精神可嘉可敬。

然而,在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安置进程中,一些地方一度不切实际地倡导下乡知青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使得一批知青插队到了后来称之为“安置不当”的地方,不少知青生活不能自给。从1973年8月开始,随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四川各地陆续建立知青点、试办知青场队,实行集体安置,其中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对那些“安置不当”的知青重新调整安置,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随着批林批孔和学习理论运动的开展,上山下乡动员宣传工作上一些不切实际的导向,又开始在有些地方显现。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除表示到本省边远山区、民族地区上山下乡以外,还有不少要求到省外边疆地区去安家落户的唿声。据成都、重庆、内江、自贡、渡口、宜宾、泸州以及彭县、乐山、奉节等18个市、县部分学校的统计,收到这方面的信件、电报、申请书等就达百余件,要求到边疆落户的有1080多人,其中1975届高中毕业生1010人,往届知青15人,回乡知青51人。他们中要求到云南和新疆建设兵团的370多人,到西藏的15人,到黑龙江、青海、海南岛、西沙群岛的117人,其余的600余人未提具体地点,要求组织安排到边疆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重庆第3中学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信中写道:“建设边疆、保卫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决心和愿望,边疆更需要我们去开发,荒山正等着我们去改变它的面貌。艰苦环境何所惧,革命豪情更增添。”南充第1中学5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发电报给省知青办要求到边疆去安家落户。

面对这些主动要求到艰苦的边疆地区干革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知青,省知青办指出,由于四川无跨省、区安置任务,应说服这些知青服从本省的统一安排,不要到外省、区去。为保护这些知青的积极性,省知青办认为,对于少数知青坚持要求到边远山区去的,可由有关地区和部门与本省“三州”联系解决,尽量安置在本省范围内;对于个别态度十分坚决,家长又积极支持的应下乡的知青,可由所在县以上知青部门与有关省外地区联系,在取得当地县以上的革委批准接收证明后,可按照接收地区的要求办理手续。

省知青办考虑到边疆地区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原则上不同意这些知青到外省、区落户,实际上是对这些知青的一种爱护。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浪又一浪“要求到艰苦的边疆地区干革命”的唿声和压力中,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省知青办从1976年7月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准备,并进行赴藏安置的“试点”。经请示国务院知青办批准,西藏自治区党委于8月17日给四川省委来电,同意四川到西藏落户的知青控制在50到100人以内,安置地点在昌都地区的波密、芒康两个县。至此,四川组织知青赴藏工作正式启动。

 

二、踊跃报名赴藏插队落户

到西藏农村插队落户的名额上限为100名,而四川各地要求赴藏应届中学毕业生数量众多,为兼顾各地需求及试点需要,省知青办将100名指标下达给8个市、地和省直机关。

消息传出后,这9个地方就有上千名应届中学毕业生报名申请赴藏。可以说,到西藏农村插队落户,是这批知青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早在一年前,成都知青何长明、唐洪等,在毕业前就发起成立了上山下乡小组,准备赴西藏农村。成都知青黄忠清,当父母听说他想去西藏,开始坚决不同意,他先后10多次给党组织写申请、表决心,父母见他的决心这么大,也积极支持他的行动。成都知青易跃听说哥哥易高原决心到西藏去,也向妈妈提出要同哥哥一道去,并坚定地说:“女儿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最后妈妈终于同意了她的要求。重庆知青胡晓蓉,决心到西藏去插队,而她父母坚决不同意她去,并阻止她参加赴藏支边青年小组的学习和活动,但都未动摇她的决心。还有的知青为“反抗”家庭的阻挠而绝食两天坚决要去西藏。

不少家长也积极送子女到西藏去锻炼。如绵阳县民政局长陈怀德,在他儿子报名赴藏支边后,组织上派人参加他家庭会征求意见时,他说:“我们国家光荣和艰苦是‘双胞胎’,不苦就培养不出人才”,表示坚决支持他儿子的行动。绵阳县工会主任高明海,只有两个子女,大女儿报名赴藏支边,他病危住院,县委多次动员他留下女儿,他说:“批准我女儿赴藏支边,就是对我的最大照顾。”

为了适应西藏高原的生活,一些赴藏知青从报名开始就从各方面进行锻炼和准备,有的到农村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有的坚持游泳,刻苦锻炼身体;有的到附近大学找藏族工农兵学员学习藏语,了解翻身农奴的风俗习惯;有的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学喝酥油茶;还有的学习卫生常识和医疗技术,以便为翻身农奴服务。

在广泛宣传、踊跃报名的基础上,各市、地开始进行严格的政审,经过层层筛选后的人员又进行体检,最后由县一级党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逐个审查,决定了100名知青赴藏。其中成都市10名、重庆市10名、自贡市15名、宜宾地区25名(全系江安县知青)、江津地区25名(其中合川县12名、潼南县8名、江津县5名)、乐山地区6名、绵阳地区5名、雅安地区2名、省直机关2名。在这批赴藏知青中,有男68人,女32人,其中团员58人,干部子女12人,工人子女47人。由于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另有赴藏落户知青19名,故这次赴藏知青共119名。

 

三、抽调带队干部与出发准备

抽调赴藏带队干部与确定赴藏知青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为做好这项工作,省财政局、省知青办与省委组织部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抽调的带队干部切实保证质量,选派身体健康的人员担任;由有赴藏知青的地、市轮流选派,带队时间1年。确定1976年由成都、重庆、江津各选派1名到芒康县;自贡、宜宾各选派1名到波密县。要求带队干部随同赴藏知青出发,中途不得任意抽调回原单位。该通知还对带队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等问题作出相应规定,如带队干部的轮休假期,一般可在带队结束安排探亲1个月;带队干部的工资、粮食、医疗等供给关系均不变;粮食标准达不到当地区社干部的,由四川补足到每月33斤后,再由西藏按规定补差;带队期间所需御寒冬装(每人80元)和家庭生活发生困难的,由原单位在职工福利费中给予补助;工资由原单位按照其到达工作地区的标准发给,按此计算后,其差额不足35元的,可补足到35元;医疗费按规定开支后回原单位报销。这次赴藏带队干部共5人,带队干部组长由成都市运输公司汽车4队党支部书记赵银洲担任,副组长由自贡市东新电碳厂子弟校党支部副书记邹铸修担任。

到西藏农村插队落户知青的生活待遇和安置费等由安置地标准进行解决。此外,为解决赴藏知青的旅运费和冬装补助费问题,四川与西藏两地商妥,从动员地区到成都集中的旅运费,由四川各动员市、县开支;从成都到西藏的安置点,沿川藏线进藏的旅运费由西藏负责解决。到西藏农村落户的知青,由四川各动员市、县另发给每人冬装补助费80元。

从9月24日起,省知青办组织各市、地的100名赴藏知青在成都东方红宾馆集中学习6天。在集中学习前,各市、地分别召开了有当地党委、革委负责人出席的欢送大会,成都市还向他们授予了绣着“继承毛主席遗志,扎根西藏干革命”字样的战旗。在集中学习期间,赴藏知青参观了西南民族学院,并请西藏昌都地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还集体到人民南路广场在毛泽东遗像前宣了誓。他们表示:“革命到底不回头,任凭激流险滩,何惧雷鸣闪电,扎根西藏意志坚。”

10月3日,是赴藏知青正式出发的日子。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知青代表高岚、家长代表孟吉荣和带队干部代表张吉众分别表示了决心;省工、青、妇和西藏昌都地区的负责人讲话进行鼓励。省委书记杜心源到会并讲话,他勉励赴藏知青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努力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力量。省委、省革委还给赴藏知青赠送了马恩列选集和毛泽东着作,给每个知青点赠送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出发时,社会各界5000多人到东方红宾馆欢送赴藏知青。随同这批赴藏知青出发的,还包括相关市地知青办工作人员、医生、工人、教师等7名护送人员和1名记者。

 

四、赴藏知青的接待与安置

为迎接这批赴藏知青,西藏自治区有关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要求昌都地区和芒康、波密两县派出专人落实接待和安置任务,并在8月底安排昌都地革委副主任以及昌都运输公司、民政局负责人到成都作进藏前的准备。

赴藏知青出发后,沿途受到四川和西藏两省区地、县委的接待和迎送。特别是进入西藏地区以后,更是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接待。所经各城镇、食宿站和兵站,都贴出欢迎的标语,各地领导人亲临现场,组织群众夹道迎送,住宿安排也很周到,有的地方还举办了晚会和座谈会。

10月8日下午赴藏知青到达昌都后,昌都地委、地革委和军分区领导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到城外迎接,并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和座谈会。13日赴藏知青分赴波密、芒康两县农村时,昌都倾城出动,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及广大藏、汉族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党政军领导人带领知青整队步行出城上车,全体赴藏知青很受鼓舞。

按照出发前的安排,成都、重庆、江津、乐山、绵阳、省直机关的赴藏知青58人到芒康县农村,自贡、宜宾、雅安的42人到波密县农村。芒康县分别安置在盐井、徐中、汝美、呷托4个区,波密县集中安置在松宗区。随同的带队干部也分别到有安置知青的县区开展工作。

当赴藏知青到达各安置县、区、社时,又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和接待。两县都举行了欢迎大会,各区负责人都到县上迎接,县上还派负责人专程护送知青到区、社。安置在芒康县盐井区下盐井公社的成都知青,在县革委副主任尼玛的护送下到达盐井区时,区委负责人带领藏族社员夹道欢迎。这里是第一次安置城镇知青,公社为他们杀了猪,用盐井盛产的甜梨、核桃和自己酿的青稞酒热情招待他们。晚上又举行了联欢晚会,点燃了火堆,跳起了藏族锅庄舞。一位70多岁的老阿妈也欢快起舞,盛况感动了赴藏知青,他们也激情地参加到跳舞行列,舞会一直进行到凌晨4时才结束。

有安置任务的区、社对赴藏知青的到来,提前做了相应准备,基本做到住有房、睡有床、能开伙。赴藏知青的粮食按当地干部的标准供应,每人每月38斤口粮,其中当地粮60%(糌粑或连麸面)、内地粮40%(大米或白面);每月每人发生活补助费24元;副食品也按当地干部标准供应,即油1斤半、白糖1斤、肥皂1连。

成都市的10名知青、省直机关的1名知青和辽宁省延边大学自愿到西藏当社员的1名工农兵大学生共12人组成知青点,还派有1名带队干部住在点上。他们被安排在一幢3层楼房居住,共有7间寝室,还有厨房、保管室、学习室,照明用电灯;公社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套生活用品,包括新床、写字台、长凳、小凳、餐具、盆子,以及两人合用1个温水瓶;学习室里有公用长桌,厨房里有集体炊具和公用餐桌。这批知青安排在大寨班集体劳动,分配在队。这个大寨班已经成立3年,原有28人,两名队长和1名技术员是党员,1名奴隶出身的老大爷管生活;大寨班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果园、培育良种、搞科学实验、开荒等。

盐井区是芒康县的大寨区,气候不特别寒冷,以产玉米、冬小麦、青稞以及蔬菜、水果为主。把一批赴藏知青安置在这样的地方,在当时算是对四川知青的一种照顾和关心。

 

五、赴藏知青的教育与管理

为加强对四川赴藏知青的教育与管理,芒康、波密两县都建立了县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确定了分管领导人。波密县松宗区委除加强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外,基本做到逢会必议知青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芒康县盐井区委副书记仁清负责知青工作,她关心知青的生活,重视知青的培养。开始时,区委和公社党委怕知青吃酥油糌粑不习惯,不会做当地的饭食,专门选派了多尼阿妈来帮助和教知青做饭;在劳动方面,为了让知青逐步适应,区委决定两年内不安排知青干难度大的重活,如上山打柴、背肥料、上牧场放牧牛羊等。赴藏知青对当地党组织和翻身农奴的关心、爱护很受感动,不少知青向家长和母校老师写信,汇报到西藏的安置情况、收获体会,要家长和老师放心。

插队落户3个多月后,即在1977年2月5日起的10天时间里,波密县松宗区委对分布在该区3个公社6个生产队的6个知青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发现,绝大部分赴藏知青表现很好。如纳玉公社2队插队知青和社员群众一起,顶风冒雪,开山放炮修水渠;1队知青詹达琴经常帮助身残的老贫农挑水,知青马建新用一根银针先后为100多人治好了一些常见病,受到群众赞扬。茶岗公社3队知青周业芬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给群众打了4件线衣。新康公社1队知青主动要求管理生产队的苹果园,使苹果园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还自己动手,修好一台拖拉机。在日常生活中,知青们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粮食和油类普遍都有节余。松宗区委经过检查,评选出一、二、三类集体户各两个;知青受到区里表扬的9人、公社表扬的22人,给家长寄表扬信的13人,同时对表现较差的5人也进行了批评教育。

为配合安置地区做好赴藏知青的教育培养和巩固工作,按照省委领导的指示,四川省革委赴西藏知青慰问组于1977年7月10日出发,到芒康、波密两县开展慰问赴藏知青的活动。慰问组由省知青办处长蒋太遂带队,省工、青、妇和有赴藏知青的市、地派员参加,共14人,另带有1名医生和1个电影放映队。慰问组在历时40天的慰问活动中,走遍了四川知青插队落户的5个区、12个公社、24个生产队、12个知青点;召开慰问大会7次,召开知青、贫下中农座谈会27次;与四川的100名知青逐一进行谈话,做到了“点点到、人人见”;给每个知青都发送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和钢笔、毛巾;共放电影27场,观众达8200余人,占赴藏知青所在社队总人数的65%。省革委慰问组的到来,使赴藏知青受到鼓舞,对当地知青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据1977年8月的统计,到芒康、波密两县的四川赴藏知青100人中,已有81人通读完《毛泽东选集》1至4卷,有96人坚持写日记;写入党申请书的21人,其中已有3人填表;进藏后入团的11人,写入团申请书的27人;有20名知青分别担任了公社团委委员、公社革委委员、治保组长、民兵副连长、妇联委员、生产队委、团小组长、赤脚医生和代课老师等。

 

六、知青工作面临实际问题

四川知青赴藏,在教育管理上也遇到类似内地的一些问题,如有的社队对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认识不足,把知青单纯当成劳动力看待,忽视对他们的全面培养锻炼。又如有的动员单位和家长对配合安置地区共同做好知青工作不够,波密县松宗区委主动给自贡市、江安县有关单位写信,反映知青表现情况,要求配合做好工作,但动员单位不予以回信;有的家长还写信动员子女离开西藏农村,也影响子女的劳动锻炼。再如知青普遍反映学习资料少,波密县把学习费发给知青本人,在区、社根本买不到图书。还如当地社、队的劳动强度较大,但很多都不注意劳逸结合,不注意女知青的生理特点,少数社、队也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一些地方的劳动工具解决得不好,有的连挖锄、镰刀等工具也没有。同时,也有少数知青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不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还有个别人打架斗殴等。

困扰赴藏知青的最大问题,还是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芒康、波密两县地广人稀,相距较远,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不通电话。知青从安置点寄往四川的信件一般要走半个月,订阅的报纸杂志20多天才能收到。知青之间的交往在本区范围内就较为困难,而点与点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从芒康县盐井区与波密县松宗区之间,相距800多公里;就是在芒康县内的知青点,盐井区与呷托区相距100多公里,与汝美区更相距200多公里,离徐中区的知青点要骑3天的马,还得自带行李住宿途中。这样的距离也使得赴藏带队干部之间相互联系很不方便,难以见面和交流,工作上基本是各负其责、各自为战。赴藏知青和带队干部与外界也基本处于半隔绝的状态。10月22日,他们在各自的点上,还是通过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的,随即与翻身农奴一道打着松明火把,点燃节日鞭炮,在雪山草地上举行了集会游行。直到半个多月后,才看到相关报纸。

四川组织100名知青到西藏农村插队落户,就其工作来讲,带有试验性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四川考虑下一步是否继续组织知青赴藏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全面分析和综合考察,特别是西藏地区交通不便,日常生活用品全靠内地供应,接收安置内地知青在供应上加重了负担,加之当地相关部门也遇到了继续成批接收知青赴藏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因此,四川“首批”赴藏知青也就成为“最后一批”。

随着1979年大批知青通过多种渠道回城安排的进程,这批赴藏知青也陆续返川安排就业。组织百名知青赴藏插队落户,是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在当时背景下的一段小插曲,而它折射出的广大知青奋勇当先、奔赴边疆、以苦为乐、奉献青春的精神,以及展现其中的川藏携手、关爱知青、锤炼知青、共建边疆的画卷,却是应当铭记的。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于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本文注释从略。)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