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孙立哲:生命焰,压力中爆发    

孙立哲,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万国集团董事长兼华章出版公司董事长。

纪录片:孙立哲回来了

延安电视台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来源《健康时报》作者: 杨锐 柏晓利

孙立哲,1969年初插队知青;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读硕士学位;1982年,赴澳洲留学;1983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器官移植免疫博士学位。由于对动物毛发敏感,于1987年放弃博士学位,在美国创办万国图文电脑出版集团公司;1993年回国创业。现为美国万国数据通讯公司总裁、美国万国国际出版公司董事长、中国美迪亚公司、华章公司、先知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长。

引子

压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仔细地回想一下,在生活中很少有没尝到过压力滋味的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柏晓利大夫告诉记者,压力即应激,包括三种不同的含义:是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精神的挣扎,是躯体对所施加的压力和需求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小乔认为压力具有双重性,让人消沉却也可以催人奋进!那么,当年是千千万万个上山下乡的知青中的一员,而今已成为国内经济管理及计算机类图书引进及出版领域举足轻重人物的孙立哲是如何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力中冲出一条自己的路,通向成功与辉煌?前不久,在北京友谊医院健心教室,孙立哲向大家讲述了他曾经对待各种压力的心路历程。

人生多蹉跎 风浪几颠簸 ——孙立哲走过的道路

普通知青成名人

20世纪60年代末,孙立哲正在清华附中上初中,那时他的理想是当数学家然而,文革的到来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他和全国1700万中学生一样,中断了学业,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他来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并且在那里一呆就是许多年。他通过自学掌握了许多医疗技术与知识,在延安的窑洞中为数万名农民诊治病患,做了上千例的手术。于是,他渐渐成了典型,上了报纸,甚至在有30多万人参加的北京市学习雷锋会议上,作为全国知青的代表向北京人民汇报。由普通知青成为全国名人。

当时,各种荣誉接连向他走来:他先后当过副县长、延安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后来又成为某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还是唐山大地震时由数百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辆进入唐山的卫生列车医疗队的总负责人。

命运突变落低谷

如果说,先前他是被时代捧上了天的话,那么,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便立即“从天上掉到了地下”,由一个千万知青学习的榜样一变而成为“政治上有错误的人”。最风光时他曾是“卫生部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凡是全国性的会议,他必定坐在主席台上。而事隔几个月后,他就成为在地委大院扫院子的清道夫,天天在小黑窖里反思,天天交待问题;先前,他由于自己是全国5个知青榜样之一需扎根农村而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而几个月后,不仅大学没能上成,还成了被众人批判的对象。他原是个不吸烟、不喝酒的人,但命运的突变使他难以承受。一天,他一次喝下了一瓶烈性白酒和两瓶葡萄酒,身体发热,昏迷两天左右,身上出了黄疸,演变成急性肝坏死,在医院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不仅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失去了显赫的地位,还失去了健康。这一切都使他落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留学之路多坎坷

在孙立哲的人生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候,当时首都医科大学的一位领导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位领导的支持下,孙立哲直接考上了该医学院的研究生,学习器官移植。后来,他到美国读博士。在美期间,他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还先后帮助20多位国内的亲朋好友到了美国留学。这20多人聚集在最廉价的房子里,冬天没有暖气。他们买最廉价的菜,穿人家不要的衣服。为了生计,这些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翻译、教书、到餐馆打工、给人搬家具……为了度过经济的艰难期,他们还开办了饺子加工厂,他和爱人白天念书,晚上便在一起包饺子。在生活的重压下,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由于搞器官移植经常与动物接触,他得了严重的哮喘,被送去医院抢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开办起来一家翻译排版公司。生活刚刚平稳一点,他突然被告知:妻子肝癌晚期……

挺直腰杆战死神

孙立哲带着妻子回国治病,想尽了各种办法。为了支付治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他租一间7平米的小平房开公司,开始了在国内的创业。然而,祸不单行,他的父亲也得了肺癌。这段时间,他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的压力。不久,他的甲状腺开始出了问题,发烧、脸肿、肌肉松弛,处于极度的抑郁状态。他需要终生服药来代替甲状腺的功能。后来他又患了糖尿病,每次吃饭时都要注射胰岛素……

两年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亲人相继离去,他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折磨。然而,苦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过度的疲劳而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使他面对着死亡。那次,在去医院的路上,他眼睛睁不开,手也抬不起来。他感到四周那样安静,世界似乎已离他越来越远。他说:“我当时真的觉得,自己离死亡就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

一年后他因腹痛做B超检查,又被确诊为膀胱癌!如今,他回忆曾经接受治疗的情景时说:“每次接受药物化疗,都像脱一层皮,从死亡线上爬回来。”现在,他终于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癌症,重新以高昂的信念往返于国内外,为事业奔波……

莫道人生苦 压力是财富 ——孙立哲的人生感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孙立哲作为嘉宾走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健心教室。他看上去孔武健壮、精力充沛。当他给听众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时,声音洪亮,谁能相信他是一个曾患胃肠道大出血、战胜膀胱癌、几次与死神失之交臂的人?

谁动了我的奶酪?

——学会应对命运变化

那天,孙立哲讲了一则寓言。有4只小耗子,其中的2只长着人脑,具有人的智能。一天,4只小耗子外出寻找食物时得到一大堆奶酪。耗子们开始时想,有了这么大一堆奶酪,以后可以安安稳稳过好日子,再也不用发愁。但是有一天,奶酪突然不见了,两只没有人脑的耗子随即去找别的食物;而两只有人脑的耗子却陷入深思,它们始终都想搞清楚,究竟是谁动了它们的奶酪,并为此烦恼重重。

由此,孙立哲告诉大家,奶酪可以看作人生的一种象征,它或者是某种成功,或者是某种财富,或者是一份理想的工作等各种优势,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这些目标。当目标一旦实现之后,人们常常就会进入一种惯性,进入一种依赖状态,就像那两只有人的智能的耗子一样,渐渐失去了应付变化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在适应变化时是存在某种劣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智能、人的思维能力成了人们在应对变化时的弱点。在管理界有句名言:“现代管理学面临的挑战正是如何应对变化。”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应对命运的挑战事实上就是应对每一次变化;而应对变化也就是应对由变化而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压力是什么?孙立哲想借此寓言告诉人们,压力正是由变化而来的。每个人总希望事物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展,但事情往往只在一段时间中存在稳定性,而变化是绝对的,永远要发生的。如果人们对此认识不清,那么在应对变化和变化所带来的压力时就会缺少对策和方向。

树挪死人挪活

酸甜苦辣更快乐

压力常使人陷入了某种困境,但这一困境又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缺乏适应变化的能力。“试想,在我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天天抱怨老天的不公,天天痛哭流涕,那么我现在很可能还在农村。抱怨是无用的,关键是增强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我们的人生。”孙立哲这样说。

人常说:树挪死人挪活。变化带来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变化也给人带来机遇。孙立哲说:“我曾给自己设定过很多目标,总觉得有目标好。但每次目标达到后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得到终级的快乐,总是有新的问题出现。因为就客观而论,任何一个结果都不会很完美。由此,我们可以回首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我们什么时候最快乐?这时就会发现往往是我们干一件事的过程才使我们最快乐,是人们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人为了达到目标所克服的困难、障碍,付出各种努力,其中的酸甜苦辣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更大。所以,不要害怕变化,而要积极地去享受变化。”

现在有心理问题的人为什么这么多?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国内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而且变化还将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但人们往往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人的结局和儿时读书时人们对他的设想和估计有很大出入:认为应该出类拔萃的人如今很平常,而另一些学习不好、又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人现在反而出人头地了。为什么?孙立哲说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任何优势,也就没有依赖心理,故只能通过奋斗去改变现状,他们由此具备了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取得了成功。

秀发遮面庞 赤脚生翅膀

“机会女神”为何易飞走?

在演讲的最后,孙立哲讲了一个故事:在法国某次的雕塑展上,一尊设计独特的雕塑引起了参展人极大的兴趣:这尊雕像有着漂亮女郎的形体,而在人体中最能传达神态美丽的无疑是人的面部和眼睛,但她长长的秀发将她的面部全部遮住了。人们疑惑的目光只好一直向下移动,最后在雕像的赤脚上人们看到了四只翅膀,翅膀下写着点题的一句:“机会女神”。人们惊叹创意的奇妙。

这就是说,人生面对许多压力时,实际上也正是机会来临之时。但这种机会到来时,人们又往往是看不到的,往往这时人们的智力和思考成为一种障碍。而当你终于看到谜底,知道原来是机会女神时,同时也看到了机会女神的四个翅膀,机会女神这时已经飞走了。

有句话说,成功的大门和机会的大门是向准备好了的人敞开的。“我们在对待变化和压力时,应采取准备和主动的态度。首先,我们要去接受;第二,我们要学会适应;第三,我们不和自己过不去,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孙立哲告诫大家。就连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孙立哲都觉得是一种财富:“面临最大压力的时候也是最有意思的时候。回想人生,以前种种经历都很难得。我死过一回,而别人就没有这种经历,这就不白活。”

来源:《健康时报》转自:人民网

孙立哲:从赤脚医生到出版人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彭科峰

2012年9月2日,在参加欧美同学会2012年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的众多海归创业者当中,中等身材、已是61岁的孙立哲看上去貌不惊人。他沉默地坐在主席台上,只有偶尔从眼镜背后掠过的缕缕锐利的目光才让人感觉到他的睿智。其实,现在他身上已有一大串头衔:华章出版公司董事长、万国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心理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健康与卫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作为今日的成功者,他其实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创业磨难。

打工生涯

孙立哲,原名孙立喆,1951年11月生。1964年考入清华附中;1969年初插队成为赤脚医生。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读硕士学位,1982年赴澳洲留学,1983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器官移植免疫博士学位。后在多国攻读多学科的学位。1985年在美国创办万国图文电脑出版集团公司,1991年回国创业。

作为较早的一批海归创业者,孙立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归创业其实很不容易。我当年回国开了30多个公司,有医疗器械的,有进出口的,有教育型公司,有学校、印刷厂,但大部分都倒了。”

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一代,孙立哲和着名作家史铁生是好友。在他还是赤脚医生时,就曾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的高度认可,邀请他担任其与吴阶平教授主编的《外科学》一书的正式编委,这让他一时间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1979年,孙立哲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的研究生考试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院长戴士铭和外科教授龚家镇的硕士研究生虽然他之前并没有读过大学。3年后,他来到澳大利亚,在国立大学做访问研究员,从事胰岛移植的科研工作,所写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移植》上刊登,获得了澳中协会特别奖学金。1983年他又考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获西北大学校级奖学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从事自己擅长的医学行业。孙立哲自称,这是因为他对动物实验过敏;另一方面,也与他在国外留学期间“长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有关。

和现在很多家中富有的留学生不一样,孙立哲留学时并没有什么积蓄,他和妻子都需要打零工维持生活。包饺子、当翻译、帮人打字……夫妻两人在打工生涯中发现了图文处理技术的前景。1986年,他与爱人吴北玲从给人印名片开始,创建了芝加哥万国图文公司。凭着超凡的智力与超负荷的劳动,夫妻俩竟熟练地掌握了现代电脑图版技术,并开发了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多文种Post字库。这一惊人之举,使公司在几年内迅速发展膨胀,在洛杉矶、新泽西、旧金山、迈阿密、芝加哥等地逐渐打开市扬,成为美国多文种电脑图版技术领域中最着名的公司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回国创业。

涉足出版业

“中国的印刷技术和电脑图文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我和北玲想把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引进来。”孙立哲曾这样介绍自己回国创业的动机。

但在这次欧美同学会的论坛上,孙立哲向记者透露了另外一个原因:要带妻子回国治病。他说,妻子吴北玲当年在国外被诊断为肝癌,他便带妻子回国治病,“治了很多年,但她还是在北京去世了”。就在他伤心不已时,他自己也被诊断出得了一种严重的癌症。

“当时就觉得,这是不是莫大的讽刺,我本人是医生,但也没法治好我妻子和我的病。这个时候,你怎么能创业成功呢。”孙立哲说。

孙立哲随后返回美国治病,“给我治疗的大夫特别好,和我商量着治病,很尊重我的看法”。最终手术很成功,他体内的癌细胞被切除。经过艰难的恢复治疗“注射一种药物,把自己弄得全身发高烧”,他奇迹般地康复了,至今再未复发。

“当时创业失败了,怎么办?我想,还得继续在国外学习。”孙立哲说,考虑到之前在国内创业时的教训,他从头开始学习法律、企业管理、金融知识,“在失败中学习,感觉受益匪浅”。

此后,孙立哲返回北京,继续他的创业之路。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梁祥丰的接触,让孙立哲发现了一片新领域中外出版业的中间人。当时国外图书的版权引进非常神秘,大多通过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的出版商。梁祥丰希望借此摆脱中间商的控制和盘剥。孙立哲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资成立了美迪亚电子技术公司,最终获得成功。

此后,他又与中信出版社等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引进了很多计算机、经管类的畅销书。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版引进图书的半壁江山几乎都和他有关。

如今,孙立哲在国内大概有十来个公司,有的是参股,有的是独资。从领域上划分,既有金融、信息服务类的企业,也有出版、计算机通讯类的公司,还有网络服务、电子商务方面的。

“上瘾式”学习

“很多海归创办了一些成功的企业,拥有很多资产,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海归创业很容易成功。但我觉得,对于广大的海归来说,创业成功应该是非常态的。其实,创业处于困境中,或者正处在努力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这才是海归创业者的常态。”孙立哲表示,海归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但要学会在失败中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

孙立哲认为,创业成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而“上瘾式”的学习才是最高境界,才能让自己很快得到提高。“我这些年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都是有效地利用了当年在海外的学习方式。这种欲罢不能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效果很好。”

文章选自红色边疆荒友家园,2017年9月26日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