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腊八 作者:延安老插


 

 

 闲话腊八

 

(一)

腊八快到了,或许某些人的牢骚也快到了:又一个“饮食节”。

这回吃什么呢?还用问,吃腊八粥呗。

那么,为了来点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咱就扳着面孔问一声:腊八该做点什么呢?

这可有点“脑筋急转弯”,不太好说了。

正确答案是:做“腊八蒜”;没辙,还是吃的!

讲究人的腊八蒜必须在腊八这天做,只有这天做出来的蒜到时才会泛出正宗的翡翠绿蜡,味道也才会正宗,也才能不耽搁事儿正好赶上用。

腊八蒜的用场和蒜有关,关键是那个“蒜”字和“算”字同音。拿老北京来说,一般的铺子都要在腊八开始拢账,掌柜的背着灶王爷将一年来外赊欠款算清楚,记到帐上,等老爷子揣够了红包上天嚼舌头的时候好去讨债。可中国人,老礼仪之邦,大过年(蜡祭,腊月——正月期间)的找上门儿去急赤白脸跟人家要钱,总是失礼;何况要钱要急了难免出口些过份的话,总不能让街坊邻居也成天听着“小子(zei1)!欠债还钱”“还打白条啊?!都啥时候啦!”之类的烦心话吧。怎么办呢,这腊八蒜就派上用场了:要钱的时候为了防止扰民,掌柜的就让伙计挨门挨户将腊八那会儿泡的“蒜”给欠债的送去。欠债的收到了腊八蒜自然心知肚明:放账的送信儿来了,赶紧想办法凑钱还账呗!在过去,腊八蒜都是这样只送不卖的;要是卖就得吆喝,大过年的,满街吆喝“腊八算”无论如何是一种恶性刺激。

一个腊八蒜,所谓的“纪念性”和“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都淋漓尽致地包含在其中了,此乃说笑。

腊八蒜只是小菜一碟,并不在腊八那天吃。腊八节主要的民间习俗还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源,我从50年代小学课本上学到一个故事;写夫妻俩又懒又馋,日子过得一年不日一年。那年腊月初八,夫妻俩实在没吃的了,就从家里粮囤扫出了点五谷杂粮的底子熬了点稀粥,算是又混一顿。后来再去扫,什么也没了。没过几天这夫妻俩就饿死了。后人引以为戒,就在腊八这天熬粥喝,以示革命要节约,持家要勤俭,一天省一口,不必多生产——另一种懒法。

这只是腊八粥来源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或许是过去有人怕别人撑出病来好心瞎编的,不过把这喝粥的习俗编得让人那么不舒服;会让人理解为:粥都喝了,过几天该死了。

可能还有不少人听着这档子事也觉晦气,于是最近二十几年,这故事重新流传了,原来故事中的夫妻俩变成了兄弟俩。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这兄弟俩喝完粥以后没死,第二年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狠狠地勤劳勇敢了一回,真的过上了好日子——很是与时俱进。如此流传下去,后人要是再听这故事的时候,绝不知道这故事当中还死过人呢!中国历史上,瞒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只要你瞒得及时,瞒得巧妙,就是一个高尚的瞒家,一个纯粹的瞒家,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瞒家。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也是说腊八粥来源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家中穷,只好去给财主放牛。一次放牛时把牛摔伤,财主大怒,将朱元璋关起来饿饭。小太祖爷饿了几天实在顶不住劲儿了就在屋里四处翻腾找吃的,一无所获,气得掘地三尺,结果把一个老鼠窝挖塌了,那里面有老鼠倒腾过来的五谷杂粮枣儿栗子什么的。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红楼梦》第十九回中宝玉给黛玉编的故事,说腊月初七众米耗子下山去偷米、豆、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等原料,准备初八熬腊八粥(不是循环逻辑,是我故事讲半道儿走神了),这个老鼠洞里的东西会不会就是米耗子们偷来熬腊八粥的??

见到老鼠洞里的粮食,小太祖爷大喜,用这些鼠粮熬了一锅粥,美美饱餐了一顿,虽说有些臊味儿,可比吃山珍海味还香。

朱元璋当皇上后,终日美味佳肴腻着了,甚觉乏味,没劲透了。那天正好腊月初八,朱元璋忽然想起当年吃鼠粮的事情来,忆苦思甜,便叫厨子按他说的熬了一锅鼠粮粥与文武百官共享。当然,时过境迁,这粥朱元璋再也吃不出当年那味道来了,那道理和刘宝瑞那段朱老爷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个样,何况这回粥里还少了老鼠屎和老鼠尿两样东西,能是当年那味道吗!虽然忆苦思甜未成,朱元璋继续感觉没劲,可是朱元璋在腊八那天和文武百官熬鼠粮粥的事儿却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于是成就了腊八喝粥的风俗。

这故事流传当中也变了,鼠粮二字当然要去掉,老鼠屎老鼠尿也不要出现,不然,说太祖爷吃老鼠屎老鼠尿都觉得香喷喷的,大不敬。

这也只是个民间故事,但凡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可编故事不能离谱,像喝腊八粥起源于朱元璋这故事无论是为了拍太祖爷还是骂太祖爷,这拍得骂得都太离谱了,明朝之前民间就不过腊八,不喝腊八粥了吗?

 

(二)

腊八粥这个问题咱们暂且放一放,先来看看腊八是怎么来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凡中国读书人莫不以为腊八民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蜡(腊)祭。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我们将通过以下的一些最基本的引述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蜡祭是怎么一回事呢?蜡祭是中华先民们在岁终之时用猎物祭祀众神,祈求避灾迎祥。《风俗通》:“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臈,臈者腊(猎)也,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意思是夏朝称蜡祭称为“嘉平”,商称为“清祀”,周为“大蜡”,到汉朝改称“臈”即“腊”。正式祭祀的那天称为腊日。

然而岁终蜡祭的具体时间是在哪天呢?许慎《说文》:“腊,冬至后三[误,应为:“壬”]戌,腊祭百神也。”说明汉代以冬至后戌日为腊日,但冬至后戌日并非腊月八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均不一定是腊月初八那天。

至明万历年间宝颜堂秘笈本【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四五)】:“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有误,查《史记陈胜传》中为“腊月”].是谓此也.”才第一次出现文字记载的“腊八”。

于是,有人想当然,认为自南北朝开始,蜡祭在时间上固定了,也就是十二月初八那天为腊日。这样轻率下结论,未免武断。

首先,比明万历年间的“宝颜堂”所印《荆楚岁时记》早300年的宋《太平御览》,在引用《荆楚岁时记》时,并未提起“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一说:

“◎时序部十八腊《荆楚岁时记》……又曰:俗又以此月为腊月。按《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见《太平御览?卷三十三?时序部十八》这是什么道理呢?

更重要的是南北朝后数百年,到了宋朝,却仍以戌日为腊。《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一》:“(乾德二月)丙午,雨。诏蜡祀,庙、社皆用戌腊一日。” 另:《宋史?本纪第三十?高宗七》(十九年)十一月壬辰,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辛丑,李椿年以经界不均罢。丁未,立州县垦田增亏赏罚格。是月,命复蜡祭。(注:公元2005年阴历冬至的日期为阴历11月22日,若戌腊则在阴历11月28日,也就是说,腊日很可能在11月)

不过,十二月八日的确差一点成为宋朝政府所定节日也是事实,但不可能是腊日。《宋史?本纪第十七○?哲宗一》:宋哲宗“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宫中,赤光照室。”“(己未)(五月)丁酉,群臣请以十二月八日为兴龙节。”按照封建礼法,皇帝再怎么暴戾也是不敢公开凌驾于祖宗先人和神仙之上的,皇帝尚且如此,如果十二月八日为固定的腊日,百官难道有胆量陷皇帝于“大不敬”吗?

以上问题当如何解释呢?只能是:正式腊祭的那天不一定是腊月初八。

退一步讲,若上述《荆楚岁时记》原始版本果真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述,由于朝代的演变和历法的混乱,会不会是南北朝荆楚地区腊日的一个时间上巧合呢?这一问题尚无答案。

关键问题,蜡日那天吃什么呢?答案:不知道。有人提出腊日祭祀后用新收谷物煮粥分食,但历史上对此并无明确记载;此乃受腊八粥暗示假想出来的。

即使按照一些人的说法,上面提到《荆楚岁时记》中的腊月八日就是南北朝以后的腊日,那问题也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宋朝腊月八日民间熬腊八粥吃已经很普遍了,可到了明朝,皇宫里在腊八那天却是吃面。《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宣德、正统间,朝官不与者,给赐节钱(搂草打兔子:官家人年节发钱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立春日赐春饼,元宵日团子,四月八日不落荚,嘉靖中,改不落荚为麦饼。端午日凉糕粽,重阳日糕,腊八日面,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不过,这段文字记述倒能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皇宫将腊八节作为和立春、元宵等节日并列起来的一个节日,与民间是吻合的。

而明朝的蜡祭却单独记录在另一礼仪中,《明史?志第二十五礼三》:“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阳宗庙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腊,一岁三祀。”这里的腊祀似乎相当于蜡祭,具体哪天腊却无记载,并且仪式也与古代大不相同了。

以上能否说明,到了明朝,蜡祭和腊八民俗仍然不是同一概念呢?

最后一个问题,蜡祭止于何时?《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乾隆十年,诏罢蜡祭。”也就是说,乾隆十年才废除蜡祭。

《清史稿》中看不出来废止古蜡祭和腊八粥得以保留有什么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现时之腊八民俗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蜡祭,证据十分不足。但是,蜡祭的确又和腊八节有着某种尚说不清楚的松散联系;起码,发展到后来,蜡祭的一些活动并非局限于腊日当天了,就像吃元宵并不一定要在正月十五当天才吃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那一系列装神弄鬼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系列趋鬼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中国人将这一系列民俗活动叫做“过年”(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1150),这其中就包括腊八。

 

(三)

腊八和粥同时出现在同段文字,最早见于宋代,例如:“此(指十二月)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

清道光有诗《腊八粥》:“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这说明,至道光为止,腊八与腊八粥与佛有关已近千年。

十二月八日(即中国民间所称腊八)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日子。由于佛教“派系”不同,有人称该日是佛成道日,有人认为是佛诞日。佛成道日的说法比较普遍。

还有人认为腊八是“佛降服外道日”,根据:“如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知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见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这种说法虽然不太普遍,但是却可与我国岁中趋鬼的过年习俗相联系。

按照佛教大词典,佛祖释边牟尼腊八于菩提树下成道属于北传佛教说法。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后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遂端坐菩提树下沉思,终于腊八“成道”。佛界为纪念此事,于腊八举行法会,称为成道会、成道节、佛成道日、腊八会。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成道涅槃条(大四八?一一一六上):“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我国宋代佛教徒仿牧女供乳糜之典故,于该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遂演变成为民间习俗。

佛祖释边牟尼出生在迦毗罗国(Kapilavastu)国蓝毗尼花园的一棵树下。公元7世纪,唐玄奘法师到过蓝毗尼,记录了所见。现该地在尼伯尔境内。

佛祖成道的地点在菩提伽耶(BuddLagaya),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Gaya)的南郊。

某些满腹牢骚动辄反感外国节日的人,从一出生便过着几个世纪前就从外国(印度)舶来的节日,以纪念一个外国的外国人(尼伯尔人),可叹!

 

(四)

补遗一、在第一段里有朱元璋的故事。故事虽然讲完了,后来人却难以理解:宋时中国腹地过腊八和熬腊八粥已经十分普遍,为什么两百多年后的朱元璋会成为腊八粥的创始人?那故事的出现有什么时代背景吗?以下文字狱的历史或许可以启发大家思考。

多数公家留下的史书都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的呵护,这是中国悠久历史那个主要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朱元璋有一段当和尚的经历,他对这段经历有一种病态的自卑心理。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特别忌讳僧、光、秃等语言文字。洪武初,常州蒋缜的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的词句,因方言差别,“生”和“僧”混读,蒋缜因此被处死。祥符县贾翥的正旦贺表中有“取法像魏”的词句,“取法”被朱元平读作“去发”,亦遭处死。德安府吴宪为木府作万寿贺表,内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八字;朱元璋说“有道”为“有盗”,“青门”是和尚的寺庙,讽刺他参加过红巾军,还当过和尚,下令赐死。还有抗州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八字,朱元璋大怒:生者憎也,骂我当过和尚;光天当指剁发,说我是秃子。还有不少这类武断杀人的历史,不一一叙述了。

由此可见,和尚、寺庙乃太祖爷最大的忌讳。

二、各地腊八粥的原料不尽相同,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物产就近取材。

例如陕西米脂人腊八要吃焖饭,也叫稠饭,用各种豆子和小米熬成,再用酱、辣子、调货、麻油等做成调料,吃时自己加在稠饭里。腊八那天媳妇都要从娘家回老汉家,民歌词:“过一个腊八,记一个娘家爸爸。”满族的腊八粥主要原料是粘糜子(粘黄米),里面加上附近山中能采到的干果……

北京民间,腊八粥除米、豆之外,各家会根据家境加一些枣、栗子、桂元肉、百合干或和桃仁、莲子等干果。粥熬好之后,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之间会作为礼品相互赠送,但一般不会当天超过中午。过去北京各大庙,如柏林寺、意祝寺等腊八也都用大锅熬粥,一部分专程送给那些有钱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纸做的小黄旗,上写某某寺赠,施主接到粥后,会以银两回赠,这是与香火钱相似的另外一笔收入。可见,表面上寺庙施粥白吃白喝热闹非凡,但背后这银子还是要有人出的。路太后说,这就是一种“取富济贫”的共产主义。

现在寺庙不再施粥,因为都是些假寺庙,真正的寺庙都在毛泽东领导下砸没了;后来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弄了一帮子假和尚插进寺庙装门面,根本不懂得施舍腊八粥是怎么回子事,也幸好不懂。现代中国也出现了施舍腊八粥的,但不是寺庙。看下图,这是上一个腊八杭州河坊街上的某药店施舍腊八粥的热闹场面,不知道这种场面背后的银子从何而来,想必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图片说明:昨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杭州河坊街上的某药店在门口支起了数口黄铜锅熬制腊八粥,现场免费向杭州市民发放。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是从早上7:30正式开始发放的,但有的市民凌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了。步恩撒摄(2005年01月18日09:34:26杭州网)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