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真的仅仅是炎黄的后代吗? 作者:三叶虫



                     ——读史有感 
      
    本人知青,新来乍到,斗胆贴一篇东西,以充进见之礼,本贴以偏盖全,恐有严重疏漏,因水平有限,还望三老四少,各位老大,多多包含则个。 

    华夏、中国这些概念均源于殷商和周朝。 
   “中国”:其含义有个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扩展的过程。商、周时,一般以京师所在地或宗主国如商王国和宗周为“中国”,意为在各小国及诸侯国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公认为唯一的中心国。后来,称宗周和遵从周礼的诸侯国为中国,如《诗·小雅·六月序》中述:“《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到了春秋时期,宗周势力衰弱,北部诸侯即自称为中国,称南部楚吴越等诸侯国为蛮夷,而楚吴越等诸侯国亦称北方诸侯国为中国或上国。从地缘观点看,这是由于早期的华夏族多建于黄河南北的河南省及附近地区之故,从而演化出后来的“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概念。随着华夏族活动范围扩大,后来包括整个黄河下游都称为“中国”,再后来扩及长江流域地区。直到清末,才固定为我国的国名。 
    相对于中国的周边诸族国东周时称之为“四方”,南方长江流域各部族称南蛮,东方山东境内各部族称东夷,北方河北境内各部族称北狄,西方晋陕甘青等地各部族称西戎,西周即是被西戎之一的位于青海北部的犬戎所灭:逗千金一笑的周幽王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得罪了岳父大人申侯,于是申侯勾结属现臧族一支的犬戎灭了西周。 
    “华”:周朝崇尚红色,大祭祀时用牛(即赤色牛)为祭品。有许多著名的世袭贵族的名字亦用华和赤互为映射,如晋大夫名叫羊舌赤,字则为伯华,孔子弟子公西华,其名则为赤,说明赤含有华之义。既然如此,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理所当然即被称作华人或华族,当时通称为诸华。 
   “夏”:其本意原指西的意思,即中国的西部地区,如郑国大夫子西,其名为夏,可见夏里有西的意思。另外夏又含有雅、正、大等义,如宗周诗篇被称为雅诗,《秦风》诗篇则被称为夏声,夏声即雅声,就是用西部人的声音歌唱的诗篇。当时东部的齐、鲁、卫等重要的华夏大诸侯国原本都是从西部迁来而称东夏的,如此,东西部各诸侯国通称为诸夏。此外,夏不仅仅是区域概念,还有其文化和政治涵义,当时文化高、经济发达且遵从周礼的地区通称为夏,其属地的人或族即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而不遵从周礼的人或族,即便其地处华夏,曾经是华夏的诸侯,也统称为蛮、夷或戎、狄。这种以文化和政治为标准的划分依据甚至比以地域和种族为标准的划分依据还要严。如杞国的国君用夷礼朝见鲁君,即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才又恢复名誉为诸夏。姜戎与齐国诸侯同姓,且同住在中国内部,但因其饮食服饰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而被称为诸戎。吴国诸侯与周天子是同姓,但由于不循周礼,风俗文化与华夏诸国不同而被称为蛮。由此看来,华夏的概念并非仅仅是种族及地缘概念,更多的是经济发达程度及政治文化差异等缘故所至。 
    中华民族是个大熔炉,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和许多其他民族水乳交融在一起,如百川汇于大江,滚滚流入大海的并非仅仅是格拉丹冬雪山流来的那一股源流,或许那股源头之水在漫长的流动过程中早已被蒸发怠尽,或被其他处流来的水流交融于一道,以至于到最后,更多的是中途汇入的水流,而非源头之水了。 
    因此,华夏是我们民族称谓,炎黄是我们的祖先,但其他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应该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留给我们身体中的血液甚至可能比炎黄老祖的还要多。事实上在东周时,华夏和四夷就因频繁的战事而不断地融合,融合的结果当然是土地向四夷扩张,文化和政治则向“中国”看齐。或许由于此种原因,因而我们一直骄傲地将炎黄看成我们的祖先。后来历朝民族间的战事将这种民族大融合发展成减不断理还乱的现状。
    所以,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华夏”“中华民族”已远不是早先的含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只强调我们是炎黄的后代,那是一种极不正确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倡大中华、大祖先、大民族,甚至大人类的概念,不要老是“华夏”、“国粹”等概念挂在嘴上,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非自绝于或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是到了“新人”阶段时才有种族之分的,今后随着人类的大融合,我想种族还是会慢慢合一的,就更别说民族、国家了。 

                          九八年四月十六日上午9:4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