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硝烟中的清华园 作者:林小仲


 

   炮火硝烟中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始建于1911年。清华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环境优雅。清澈的万泉河水从校内蜿蜒而过,连通着校内一处处湖泊。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对这一美景的赞誉。

清华大学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国家造就了大批科学家、学术大师、文坛泰斗、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而文化大革命中的清华大学也一度成为了文革灾难和风暴的中心。蜚声海内外、风景优美、中西合壁的清华园在武斗中变成炮火硝烟的战场。

1968年6月,我们一群中学生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住了十天,目睹了清华大学武斗的场景。文革开始后,清华园大礼堂前被开辟成大字报区,用木板钉成的大字报专栏,贴满了各种危言耸听的大字报,传递着文革中的各种信息,展示着各派意见的观点,散布着各种谣言和诽谤。清华园在1966年年底至1968年7月27日工宣队进清华,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地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涌进清华园,看大字报、抄大字报,在这里搜集文革动态。

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蒯大富,文革爆发时他只有21岁,在中央文革支持下,他成为了文革的风云人物,在他领导下的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在1966年底控制了学校。原以高干子弟为核心的清华大学红卫兵退出了历史舞台。我还记得清华大学红卫兵的主要负责人中有贺鹏飞(贺龙元帅之子)、刘涛(刘少奇主席之女)等许多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子女。

在蒯大富领导下的清华井冈山兵团在文革中做出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情。在中央文革支持下,他们将矛头直指工作组,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成立了以蒯大富为司令的“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三司”)。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在1966年12月率先在全北京贴出“打倒刘少奇”的大字报和标语。一时间清华园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风向标。

1968年初,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内部,在如何评价建国十七年,在有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在对待老干部和阶级斗争,甚至对待文化大革命等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以蒯大富为首的井冈山兵团派和井岗山兵团四一四总部派各成体系,双方在清华园内各踞一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我们在清华园内看到的是工事林立,铁丝网、沙袋随处可见。昔日文质彬彬的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都变成战斗队队员,钢盔、柳条帽下,许多人还戴着眼镜。到底是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武斗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除了自制的钢管长矛、扎枪等冷兵器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批真枪真弹。他们还自制了土枪、土炮、土手榴弹和土燃烧弹。最让我们一行开眼的是他们将学校的推土机和拖拉机改装成土坦克,土坦克驾驶楼用厚钢板焊死,只留一个观望口。土坦克用于向对方坚守的阵地进攻时在前面开道,掩护手持长矛的“步兵”前进。武斗中蒯大富的井冈山兵团略占上风,因为他们有清华大学工人组成的“工总司”的支持,那些校工、厨师自然力气比二十几岁的学生大。但四一四总部也不甘势弱,英勇抵抗。清华园内枪声四起,炮火硝烟弥漫,两派高音喇叭高分贝的对骂,时有武斗伤亡信息传出。

这十天中我们还多次见过蒯大富,这位蒯司令短打扮,国字脸,戴眼镜,一副书生气,居然还带着一支短枪,他哪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文革中领导者的一枚过河卒。这枚过河卒和他的同学们将一个好端端的美丽校园,变成相互厮杀的战场。

我们住在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十几米的房间,两侧都是上下床,中间摆着一溜桌子,既是书桌又是饭桌。为了防止枪弹进入,窗子多被木板钉死。我在武斗前沿的楼,还见过用窗框做弹弓架,用自行车内胎绑在窗框两侧,一块大石头被弹向对方,对方被击中的窗户瞬间被打得稀烂。研究高深物理理论、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的大学生却成为祖先冷兵器复制的发明人,我内心不由得感叹,清华人,就是清华人。

文革之后,我曾经想,即便是文化大革命,理工科大学涌现出的“杰出人物”都要比文科大学的多。清华大学出过那么多如杨振宁、华罗庚、竺可桢、梁思成那样的杰出科学家,也出过陈寅恪、朱自清、吴晗、钱钟书那样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而在文革期间他们也不乏风头浪尖的领导者。

清华园的武斗不过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国内战的缩影。清华大学的武斗者多是二十几岁,充满理想和抱负的青年学生。这场悲剧的制造者是文化大革命的领导者们。

文化大革命中,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和清华大学四一四总部的生死斗争在全国普遍存在。如河南的“二七公社”和“河造总”,成都的“川大八二六”和“红成”,长沙的“湘江风雷”和“长高司”,武汉的“百万雄师”和“工造总”,哈尔滨“炮轰派”和“山上派”,北京中学的“四三派”和“四四派”。其实何谓造反派和保守派,不过都是一种极端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分裂和悲剧。多少人惨死在派系争斗中,多少人因此致残,饮恨终身,多少家庭的悲剧由此而生。记得重庆有一处“红卫兵公墓”,埋葬在那里的青年男女都是那个动乱年月的殉难者。我记得清华井冈山有一个叫李磊落的男生,我在清华井冈山报上见过他的遗像,年轻英俊,20多岁的人生匆匆逝去。如果他活到现在说不定又是一位两院院士,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而那时候他们却为了现代迷信制造的动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68年7月27日,工宣队奉命开进清华园制止武斗。第二天,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中央文革成员接见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五位大学学生领袖,谈话长达五个小时。这次谈话宣告文革中的造反派红卫兵退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舞台。

巴金先生生前曾建议建设一座文革纪念馆,将中国现代史上这黑暗的一页警示国人,否则多年之后生活在清华园里的天之骄子们怎么会知道学兄学姐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那么悲惨的清华百日武斗岁月。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