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魂》:分家·大家庭 作者:老地


 

《榕树魂》节选

   分家

下乡快一个月时,知青们住进了宽大的新房子。碗口粗的竹子当柱子、很厚的草顶、用泥糊过的竹篱笆墙、夯实了的土地,成为知青们一住多年的家。房子是队上给建的,里面的床呀、桌子、椅子等家具就得靠自己了。女生们请傣族汉子们帮做,男生们则借来工具,自己动手来做。制作材料当然是都竹子的,反正竹子有的是。老地为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张很大的竹床,样式似乎是仿故宫里的龙床。一只小木箱子放在床头,成为小书架。床前开了个很大的窗口,窗板设计成向上推开,用根竹竿撑住那种古代式样的。窗前搭了张竹桌,桌面是带皮的竹板做的,看着好看,但写东西时得在纸下垫本书才行,因为桌上的缝太多。桌上的油灯也是用竹筒做的,烧的是煤油,几天就把白蚊帐给熏成灰色的了。

大约两个月后,老古又来了一趟,知青们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由此宣告结束。

他把知青们召集起来训了次话,大意是他们很不像话,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一直要贫下中农给煮饭。他宣布,从这天起,每天轮流留两个知青煮饭,由傣族大妈教知青们几天。他翻译了老社补充的话:留下煮饭的人社里同样给记工分。然后又说了一通,看看,社里对你们多照顾,你们要好好干之类的话才走掉。

刚开始学做饭时,是女生打头阵。几天下来,做的很不错,有一两顿还吃到了地道的昆明口味,大家都很满意。傣族大妈们认为知青们已经能独立了,她们就撤了。

开始轮到男生做饭了,质量立即明显下降。女生们开始抱怨,但又不愿意由她们多轮几天。也有人建议一男一女搭配由女生主厨,男生当下手,但女生不表态,男生也不愿当下手。

这天,终于轮到老地和老令两人做饭。

看不出来,老令挺有主见。全靠了他,早饭顺利地开出,大家似乎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老地听见有两个女生说饭硬了点,于是就告诉了老令。

下午煮饭时他们就多放了些水,煮上米后就去菜地摘莲花白(卷心菜)。回来发觉火熄了,于是手忙脚乱地开始生火。老令对付那一大锅饭时,安排老地洗菜、切菜。老地摘出两棵莲花白菜叶,看着挺大的一堆,想来是够了。于是洗净后一阵乱刀剁碎,倒入锅内,加水、加油、加盐,再把老令上午就切好的一小碗腌肉倒进去。

几分钟后,一大锅菜萎缩得只能盖住锅底,铲起来只有一小盆。

要做别的菜,已经来不及了。而这唯一的一小盆菜,肯定不够吃。正在此时,大家收工回来了,老地急忙把酋长叫进厨房。

酋长看看盆里那些颜色欠佳的菜,果断地说:“先分菜,再炒些”。

惯例是有好菜或菜不够时即用小碗盛出,两人一碗,谓之分菜。

酋长、老令两人开始收拾菜,看着那些刚从地里摘来的菜挺干净的,反正也来不及了,于是免洗开切、下锅快炒,腌肉没了,就只炒素菜。

老地急急忙忙的用碗把菜分出来,桌子上放不下,就端到门外放在地下,一点没留心到不远处就有一堆新鲜牛粪。

男生没女生事多,一窝蜂先来了。酋长命令大家等一会儿再吃,让女生先吃。于是男生们就敲碗待命。

女生们来了,看看地上的菜,又看看牛粪,谁也不端碗,只好让她们等下一锅。

男生们也就不讲什么客气,端过碗来,两人一伙,就地坐下就吃。刚吃几口,就说饭是夹生的。老地急忙去看,果然,当中还有米粒。

好在饭煮的多,酋长叫大家顺着头上熟了的盛。

没多会儿,第二锅菜炒好了,一大脸盆端了出来,不限量。

不知怎么回事,女生都只盛饭,不吃菜,端着碗就回宿舍了,看来是菜没洗就炒让她们知道了。女生多半在自己宿舍藏着点咸菜甚至罐头之类的“私房菜”,所以她们端着饭碗回宿舍去吃小灶。

到了晚上,女生们把酋长叫去了。过了好一阵他才回来,让大家到社管会开会。

到了那儿,女生们早已坐在里面了,脸色比红色娘子军还严峻。男生们不明就里,坐下来等待家长发话。

酋长首先发表了自他上任以来最长的演讲,反来复去就说今晚菜不够吃、没洗菜就炒、饭煮的还夹生,是因为老地和老令头一次做饭,没经验,请大家原谅,主要责任在他,没早点回来看看。男生们笑他小题大作,不就是一顿饭没吃好嘛,有什么呢。

等女生们开口时,男生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她们尖锐地指出了男生们做饭的很多问题,不卫生是重点、味道差其次。等到她们郑重地提出了分灶吃饭的主张后,男生们才知道事态严重了。

酋长表情严肃地说:“要分家的,请举手。”

多数女生、个别男生举手。

一阵沉默之后,酋长问带头提出分灶的女生:“怎么分?”

女生们胸有成竹的提出了分家的方案。她们要求,把生活费(每人180元)、劳动工具分到个人头上,大家自由组合组成新的家庭,还提出了对那些厨房用具的分配方案。

知青们这才明白她们是有备而来的。

酋长宣布:“不愿意分家的算一家,现在散会,各家回去选出家长,明天由各家家长讨论具体分法。”

从这天晚上起,弄迈寨子这户人数最多的大家庭分裂成5家。

不愿分出去留下跟着酋长的共有10人,算是最大的一家,分出去的几家分别都是由姐妹兄弟或要好的同学组成的,人数都在3人以下。

盖房的时候,就已经按各人的要求隔成了好几间,可以说搬新房就已经为分家作了准备。分家之后,10个人的大家庭仍占用原来的灶房做饭,其他几家则各自在宿舍前搭出小厨房另起炉灶。

社里也不再给留下做饭的人开工分了。

 


   大家庭

何许应了人多好吃饭这句话吧,10个人的这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这是个完全自愿组合起来的家庭,7男3女,所有人互相都以老某相称呼,男生有老令、老猫、老八、老龙、老豆、老地。酋长也有个老什么的称谓,不大好听,就此不提。女生则有老平、老沙、老蒜。

在这个大家庭中,实行的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上各取所需和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完全民主,或者可以称做完全无政府主义制度。家庭中没有私人财产,谁家寄钱、寄物来都是大家的。任何事情集体决策,谁的主意得到认可谁就是行动负责人。头还是有一个的,家长还是酋长,只是他责任无限,权威却有限,部下不听招呼,他好像也不在乎。

大家庭人多,劳动力充足,专业分工明确,煮饭的、打柴的、种菜的,甚至有专司钓鱼的,反正是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像老地就只能干些饭前烧火、饭后洗碗之类的事,永远上不了掌勺的地位。

通常是由老猫率领女生在家做饭,由他掌勺。他的名堂最多,变着法的做,光是藕就可以做出四、五种样来。他曾经用纱布包着藕块用劲绞扭,沉淀后晒干,生产出纯正的藕粉,极受女生欢迎。他还用锅把咖啡豆炒香,然后拿到傣族家用臼舂成咖啡粉,煮好以后用纱布过滤,倒上一点从外国街子买来的炼乳,好喝的很,真正的纯天然咖啡,不比现在的什么雀巢伴侣差。

老猫做菜的手艺极佳,但前提是要有菜。毕竟经济窘迫的大家庭大多数时间处于缺菜、少菜的状态,老猫也就只能做无菜之炊了。

最困难的时期,时常是几个干焙辣椒当菜,烧一大锅只放了味精和油盐的白开水,被戏称为鸡汤,就此打发一顿饭。

按常理来说,女生们除了做饭之外还应当承担点洗涮缝补的任务,但是男生的衣服卫生基本上已经由傣族大妈、大嫂们承包了,她们也就不必勉强去学雷锋了。

游猎和农耕

跟原始游猎部落一样,男生的职责是外出找吃的、烧的。

粮和油都不缺,瑞丽从不缺粮,油则可以到缅甸街子去买,猪油、菜油都很便宜,所以外出搜山打猎的男生们的主要目标是找肉类、蔬菜和烧柴。

茂密的竹林、两条小河和方圆数十里的荷塘,给知青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烧柴,钓鱼、捉黄鳝、抓田鸡、捕鸟、挖藕、砍竹笋、摘野果、采野菜,都是知青们每天收工后的必修课。偶而,方便的时候,也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比如说用钓鱼钩钓老乡的鸡,半夜去其他寨子偷菜、偷柴禾之类的事时有发生。

他们能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做渔民,把一块少说也有两亩水面的荷塘汲干,抓上两大箩筐鱼。再用一下午的时间做矿工,挖开塘泥,掘出几大箩筐莲藕。也能用几夜时间成为猎人,到沟边捕杀上百只的田鸡,挂在墙上晒干。然后邀约外寨知青来,搞次百鸡宴。

傣族老乡只要发现什么地方有蛇,立即派鹿旺仔赶来报告,男生们就出动去抓回来,晚上大家就得以喝到老猫烧的极美味的蛇汤了。

酋长可能认为,按社会发展史观,游猎部落没有农耕社会先进,决定搞块自留地来种植蔬菜。

刚开始时全家总动员,野心勃勃地在沟边犁出很大的一块菜地,反正这里的土地多的是,只要有劳力,想开垦多少都可以。酋长发动大家都给昆明的家人写信,要求紧急寄蔬菜籽来。家人纷纷响应,大包小包寄来不少。结果,大老远寄了来,密密地撒了下去,大多数却出不了苗,被林子里的鸟儿把种籽刨出来吃掉。酋长不甘心,吃掉一次就再撒一次,反复数次后,老地、老龙等人烦了,不干了。他们恶意指责酋长搞资本主义尾巴,并以此为借口逃避繁重的农耕劳动,继续那轻松剌激好玩的游猎活动。酋长指挥不动这几个懒鬼,只有老猫、老豆、老八和女生们支持他。

为了跟酋长对抗,老地也在宿舍对门路边开了两块只比双人床稍大点的菜地,密密地撒了些昆明带来的白菜籽。播完种后他通知各位男士,晚上倒洗脚水和撒尿不必摸黑上知青厕所了,让他们就近冲这儿泼撒。后来这些白菜长得挺大的,只是包不起心来,大概是让尿给烧的。大家吃的时候带点儿疑心,硬说有点怪味儿。

酋长对他的菜地可谓呕心沥血。

他第一次从知青专用厕所捞了一脸盆粪便,端着穿寨而过去浇菜地那天,全寨子的傣族都呕吐不止,事后向知青们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当时,傣族从不往地里施任何肥料,而且最恶心人粪)。

还有一次,酋长要去浇菜地。有人告诉他马上快下雨了,他本能地戴上顶篾编雨帽,挑起水桶就走,直到雨下大了还没见他回来。为此,老地还创作了一幅酋长冒雨浇菜地的铅笔画赠给他。

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还有酋长的苦心经营,知青菜地获得了局部的丰产。种籽好,又施肥,菜也长得比傣族老乡种的要好。知青们给每家老乡都送了点西红柿、柿子椒、包谷、茄子,他们尝过之后大为夸奖,也不提什么大粪的禁忌了。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赏识,酋长心里肯定美得什么似的。

说到送菜,知青只送了那么一点给老乡,老乡们却是长年累月地时常送给知青。男知青深得各位傣族大妈们的关心,时常能得到些好吃的菜。吃的时候,知青们会习惯地说:“老某家篾巴送来的”,说者无心,听者也不在意,很是自然,就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家庭,兄弟姐妹们提到未来的亲家母似的。

 

老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