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作者:阿毛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

一支歌,一支难忘的歌,

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憧憬和向往是那么多。”

在我们这代人记忆的库藏中,有很多的难忘是与那个时代有关。“那时候”,一想起那时候心里就激动,甚至谁要说“那时候”这三个字,都让人兴奋。

岁月的风尘和霜雪都忘在了脑后,只记得那时候永远是热烈的盛夏,太阳总是有空就出来,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太亮,有时甚至于眼前一阵阵发黑。

现在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那些年轻的镜头一一闪过,就像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儿女优秀的子孙一样,我们连队那闻名全团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同样聚集着天南地北优秀的年轻人。一说起“那时候”,那些济济的人才,那些聪明的创作,那些高歌劲舞,那些欢声笑语,就会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时隔三十余年,依然清晰如昨。


 一

全团大名鼎鼎的张连长调到我们连后,我们的宣传队就开始筹建了。连长高瞻远瞩,这一形式不仅团结了各有所长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们,还可以使大家的种种特长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而且为闭塞的连队,孤陋寡闻的乡亲们活跃了文化生活。

其实,在此之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早已在全国普及了,大概源于革命大串联,因“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得名吧。那时,每个连队都成立了宣传队,这形式如雨后蓓蕾,继而遍地开花。

在我们连队,最早还不能叫宣传队,只是在有新的知青分到连里来时,要开欢迎会,要表演节目,不过是唱歌,吹笛子,那是宣传队的雏形。

连长的到来,和我们一起书写了十五连那一段辉煌的历史。那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最鼎盛的时期,七0年前后,知青们最多,生活得最好,思想最稳定的时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宣传队;那也是我们的宣传队在全团最有名气的时候。


  二

这名气是多少人的才华铸就而成的。

老朱,原来是大城市话剧院的编剧,“文革”时下放到我们团团部,张连长之后,他也来到我们连。后来一直担任我们宣传队的编导。他含而不露,沉稳有度,不苟言笑。当年他带领大家排演过两部全团有名的舞台剧,他自己编剧,自己作曲的《战火中的白求恩》和《张思德之歌》,轰动一时;那时我们也看得出他是多么的谨慎,取材都没有离开“老三篇”。

搞文艺他是内行,他使我们的宣传队看上去更正规更专业,而不是乱蹦乱跳。所以很多兄弟连经常邀请我们的宣传队去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我们不仅有大戏上演,而且还有众多的“明星”,有台风稳重的建华,有飚高音的文喜,还有我们自己的笑星王大军。

要演剧,自然少不了舞美,我们宣传队的舞台美术,是双胞胎的姐妹。她们从小就有着绘画的天赋,秀外慧中。不管什么剧情,无论什么背景,高山峻岭,房屋桥梁,花草树木,都能画出并搬上舞台。那年宣传队学演《红灯记》前五场,她们绘制的布景比团部的宣传队还要好,更不用说制作道具了;接头的那盏号志灯,真不知她俩怎么巧手做成的,又怎么用染料描绘成功,竟跟样板戏上的红灯一模一样。


  三

要说舞蹈唱歌,知青们更是天资独厚。跳独舞的北京知青和哈市知青小丫,在“天上布满星”的哀怨曲调中,扮作母女,仰天奋臂,仇恨满腔……。还有能跳集体舞的劲舞者们,带动集体舞的那位志华的舞姿,仍然历历在目;“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拉紧缰绳,策马飞奔的传统动作,被他们演绎得活灵活现,那样欢快奔放而又整齐如一,使台下的老职工们总是赞叹不已。

那时,我们很多节目都是知青们自己编写的,宣传队有人专门创作,那时我也在其中滥竽充数。从对口词,三句半到群口词,大家都能写。当然,现在看起来相当幼稚,不过顺口溜而已。

有一次欢迎哈尔滨知青慰问团,我们写了对口词,按照以前,都是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来演,那次就突发奇想,可以搭配演啊;改来改去,又觉得还不如化装成角色,一老一少。写好了,排练出来,很好。于是大家就叫它对口剧。

“锣鼓喧天歌声传,山坡下来了慰问团。……”一位头上包了白毛巾的老大爷,一位穿着的确良花上衣的女知青;“几番战春秋,几番经风雨,”……“谁的儿女谁不惦记,我们的党啊惦记着边疆的儿女。”!

多少年后,大家再见面,提起“那时候”,总要说,现在的小品不就是当年咱们的对口剧嘛,咱们在兵团宣传队就搞过,去申请专利,把这一表演形式收归名下;玩笑开过,不禁集体陶醉在发明创造的自豪之中。


  四

除了宣传队搞宣传外,那时候,每个人的文艺潜能似乎都被调动起来,大家也经常自娱自乐。探亲假回家,每人买了口琴,不久,就学会了慢拍的那首“北京的金山上”;在不懂得任何吹奏技巧的时候,我们还敢经常上台,演出口琴合奏,那一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被我们吹得不着边际,却还以为是很成功呢。

后来,我们又学会了节奏很快的那首“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东风万里,鲜花开放,红旗像大海洋……”。

记得这支歌,是每个宣传队用来载歌载舞的压轴节目。黄军装挽起衣袖,露出一截白衬衫的袖口,队员们都上了舞台,乐器,锣鼓,手鼓,响声巨大,欢腾热烈,气氛昂扬。“伟大的领袖,敬爱的导师,……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心中的红太阳……万岁毛主席……”,直到戛然而止;但是千万颗红心还在激烈地跳动……。


  五

大唱样板戏的时候,每当全连开大会,各班各排都要唱。有一次开会前,我们副连长天津知青,要教大家唱“一路上,多保重。山高水险,沿小巷过短桥,僻静安全……”,没想到,她天津口音,那个“桥”字,唱出来歪歪扭扭的,很可笑;大家笑着学她,她很认真,严肃地说,笑嘛?又是天津味,下面笑得更厉害,调皮的就接话:“真哏啊”。

但是我们的副连长,真是位好大姐!她还是不紧不慢地,终于教会了我们——“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在那个单纯的年代,虔诚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是认真的,大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你没听说过,老乡们争先恐后要去看的彩色戏曲片被他们自己叫作“刷漆”的电影吧;

你没见到过,站成一排的老大娘在台上用山东话唱的“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吧;

你也没想到,珍宝岛边境开火时我们演的活报剧,‘布列日涅夫’脖子上的领带会是一双菱形图案的袜子吧;

你更没听过,有一次我在台上唱沙奶奶,那句“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我把那个“你”唱得多么可笑和不着调吧。


    光阴似箭,我们有幸参加演出的盛大的悲壮喜剧已经谢幕,“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我们尊敬的张连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出任鹤立镇镇长时,依然老当益壮;我们的编导老朱同志早已回到他下放前的剧团去了;我们的舞台美术姐妹当年很早就调到团部去,返城后凭借舞美设计荣获过全国大奖——文华奖;我们的“李玉和”差一点儿被长影选去当电影演员;我们当年的才子们,如今仍然才华横溢;我们当年的舞者,如今仍然舞姿高雅;我们当年的歌者,如今仍然沉浸在难忘的歌声里。

少年飞扬的意气,随岁月流逝而伏羽沉静。在别无选择的岁月,我们在另一座广阔天地的课堂里,知青们各自练就了非凡的本领。在悠悠的回望中,要感谢我们的连队,感谢我们的宣传队。

当所有喧嚣热烈的歌声退去,在心里低唱着的,永远是那首——“一支歌,一支难忘的歌……。”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