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采访及其后所发生的 作者:老例


四年前,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邀请我为《书海邀游》栏目说一些话,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体会给读者推荐一本书,我不假思索就推荐了云南兵团知青邓贤所著的《中国知青梦》,于是就有如下一段采访记录: 
    要了解当代中国,一定要了解当代中国人;要了解当代中国人,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广大的“知青”是很值得注意和了解的一群。这群数目庞大的知识青年,在中国文革的时候,都曾经有过非常特殊的经历和遭遇,目前,这一群年龄介于40岁至50岁的广大知青,已纷纷在中国各大机构和学术、文化及财经等各领域担任要职,有许多并留学海外,学业和事业都有成就。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之中,有许多也将接下上一代的棒子,成为中国的接班人。 
    由邓贤著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以当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11月,所掀起的“大返城”狂潮为切入点,披露了中国10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返城”的内幕和全部过程。 
    本书的特点是,作者以文学的笔触和呈现手法,结合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整个“知青大返城”的历史真相,包括广大知青如何在云南发动罢工、游行、绝食宣誓,发起从边疆乡下退回城市的运动。 
    在文革时也曾是“知青”的本书作者,在《中国知青梦》不仅展现了当年知青在“大返城”运动中可歌可泣的历史档案,知青作为“末路英雄”的无奈;也以史实记录体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知青运动的残酷,因而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年这些知识青年有异寻常的经历,以及他们的性格、思路和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千千万万知青牺牲了整整10年的青春,尤其是女知青们,她们在整个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和折磨更是残酷,正如作者在本书引子所说:“对任何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段相当漫长曲折并布满荆棘和炼狱之火的人生道路。” 
    由于作者以文学的手法铺展情节和内容,书中所描写的许多场面和情节读来很吸引人,也教人非常感动。对于本书的评价,作家王蒙的说法是:“这里有残酷的真实,青春的魅力和危险,理想的美丽与歧途。” 
    由于是即时采访记录,我的思考及表述并不全面、严谨,如在对知青群体评价时,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知青精英方面,但毕竟也体现出我对知青历史及知青群体今昔命运的关怀。采访见报后,有海外朋友不解,说这并非你的专业,何以如此关注?也有国内来的朋友一针见血指出,你的知青情结还那么重啊! 
    大约两年后的一天,一位朋友与两位国内友人来到我办公室,朋友将其中一位气宇轩昂的汉子介绍给我:“邓贤……”于是,彼此一见如故,就凭都拥有共同的知青经历。畅谈之间,我翻开《中国知青梦》扉页,上端第一张照片《踏上支边路》,是重庆知青奔赴云南的情景:一个瘦小的男知青捧着主席像走在前头,后面清一色的女知青队伍。我指着那瘦小男知青问邓贤认识吗?不认识,是朋友辗转给的照片。想认识他吗?你认识?我当即到隔壁将同事Z博士请过来,介绍给邓贤:这就是那位知青。“我浑身发抖……”邓贤回国后写的一篇文章描绘那一刻的情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喜耶悲耶?一时难以言喻!谈不尽的知青话题,往昔今日,感慨万千…… 
    回国后,邓贤托人带来一部很有意味的长篇小说给我,那是一部着意描写知青今日命运的著作,深刻的反思力透纸背。遗憾的是该著甫出版便遭受禁止发行的命运。我会坚持写知青,没办法不写,邓贤说。那部遭禁的长篇小说扉页,引录了书中主人公的一句话:“这是我们一代人的迷宫,我们注定走不出这片归宿之地。”不久,邓贤发来个伊妹儿,说将赴金三角流浪,那里是国际著名的毒品生产地,但也纠结着不少中国知青的恩恩怨怨…… 

(本贴子未经邓贤过目,有关邓贤的一切叙述,皆由老例负责)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