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知青杨春花》:一本知青日记引发的探寻 作者:林子搜集


《寻找知青杨春花》:一本知青日记引发的探寻

来源:凤凰网2010年05月12日 12:51 原发新华网 重庆频道


        《寻找知青杨春花》

 

新华网重庆频道5月11日电(何丁妮)《寻找知青杨春花》是一本以真实知青日记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小说,作者王东自己本人并非知青,却因一本知青日记触发了灵感,引发了他对知青时代的记忆与探寻,耗时近4年完成这本达20多万字的作品。

小说以渝都市和武陵县阿依乡为场景,分两条线索展开。通过描写两代人的成长,再现青春岁月的痛楚与挣扎。以“谁是知青杨春花的儿为悬念”,真实再现了知青们在改革开放后,离开农村到城市打拼的人生际遇,描写了他们的坚持和他们的改变。又以知青生活为线索,再现了他们从城市到农村插队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有对理想的追求,对友谊、爱情的追逐和背叛,有青春的呻吟,有生命的付出。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在为该书作序时写到:这是一本记录知青历史的民间文本。它忠实于原生态,将生活的本真过程及隐秘角落还给历史,再现了记忆的真髓,有着生命真实的视觉、听觉、知觉、痛觉和耻感,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容量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王东,男,土家族,重庆市彭水县人,1972年12月出生。现供职于重庆某市级机关。当过乡村教师,辗转混迹于官场,素以“码字”谋生,虽饱经风雨,唯真诚依旧。

 

 

  寻找知青“杨春花”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07:36  华龙网-重庆商报


    地摊淘得知青日记,获灵感创作20万字小说,作者苦寻日记主人3年未果——

渝中区男子“东风吹”(化名)是一名公务员,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笔杆子”。3年前,“东风吹”淘到一本女知青的日记,并以女知青为原型,创作了20万字的小说。小说中,女知青名叫“杨春花”。

小说即将出版。苦寻“杨春花”3年未果的“东风吹”,昨天委托本报寻找知青日记的主人,欲把日记还她。

“我写成这本书,全靠一本日记。”昨日,“东风吹”捧着厚厚的书稿说。

“东风吹”回忆,200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他在两路口的一个旧书摊淘书。突然,一本红色外壳的日记本进入眼帘。翻开日记,纸张篇篇发黄。

300多篇日记,动情记录了一名女知青的点点滴滴。1971年,她戴着大红花,乘坐轮船离开朝天门;在石柱桥头区(现为桥头镇)的农村,她用“千金小姐”的手,抓起大粪施肥……

日记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东风吹”。他掏了6元钱,将日记买了下来。一个月后,“东风吹”以女知青为原型开始了创作。

 

 偶获知青日记成创作素材

在创作中,“东风吹”以女知青为原型,塑造了主人翁“杨春花”,并告诉朋友。朋友纷纷劝他放弃:文学不吃香,何必熬更守夜?

“东风吹”坦言,他曾几次想放弃。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曾将部分稿子放进博客。西安知青杨梦等50余人,读后留言,鼓励他写下去。

在市供销社工作的知青吴晓青给他提供素材;北京一名叫“温爽”的女知青称,她看了小说后泪水涟涟。“温爽”还翻箱倒柜,找出她的知青日记,提供给“东风吹”。

千多个夜晚,键盘噼啪作响。2月上旬,名为《到广阔天地中去》的小说完成。曾当过知青、如今为我市著名作家的阿炳,看过这部小说后称,在“杨春花”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50名知青鼓励他完成创作

小说长达20万字。“东风吹”说,3年里,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寻找女知青,但一直无果。他认为,肯定是女主人卖旧书时,无意间卖掉了记录着春春岁月的日记。

日记中透露出的信息有限:写日记的女知青姓罗,当时不到20岁,离开重庆主城,到石柱桥头镇当知青。

他曾找到摆旧书摊的中年妇女。那名妇女称:那本日记到底从哪里收来的,她已回忆不起;他又委托石柱文明办的刘先生帮忙寻找,也没找到。

“东风吹”说,起初想找她,是因为心存好奇,想知道她的近况;现在是想找到她,登门拜访,把日记还给她,对她说声“谢谢”。“她圆了我儿时的文学梦”。

 

 边创作边寻找知青主人

一年知青日记浓缩一段岁月

一本日记,为何让“东风吹”怦然心动,并决意写书?昨天,记者与“东风吹”展开对话。

记者:为何会掏钱,买下一本发黄的日记?

“东风吹”:我出生在农村。罗知青的日记,朴实动人,让我震撼。

记者:为何决意写书?

“东风吹”:那本日记,是一段浓缩的岁月。我想把那段岁月记录下来。

记者:你30出头,没当过知青呀。

“东风吹”:我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记录那段岁月。在小说中,我还写到知青的下一代进城……

 

 罗姓女知青的日记摘录


    1974年5月7日

天刚蒙蒙亮,下着淅沥的小雨,在妈妈、妹妹的陪同下,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雄壮歌声中,我胸佩红花,手持彩旗,豪情满怀地踏上了下乡插队的征程。

汽笛长鸣,轮船慢慢驶离朝天门码头。再见了渝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学,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革命洪流中,我一定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974年5月14日

上午是给苞谷施肥,就是将挑来的粪便撒在生长的苞谷苗下面。我开始怕脏怕臭,像个千金小姐一样,小心翼翼的拿着耙锄,钩起一点点,轻轻的撒开。

队长看见了,跑过来对我说:“闺女,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当农民就不能怕臭呢。”他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我狠下心将两手插进臭烘烘、粘乎乎的大粪,抓起来就撒……


    1975年2月26日

今天,我怀着难过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又一次踏上东方红108轮的甲板,开始了下乡的征途。

今天离家和去年那次心情截然不同,那天是豪情满怀、信心百倍,而今天呢?眼泪往肚里咽。因为王老师、妈妈、妹妹来送,还得装作无事一般,否则,妈妈会更难过的,自己已是近20岁的人了,还让妈妈担心万分,实在于心不忍。唉!有什么办法呢?唯一的出路,只有忍耐与等待。

 

本组稿件由记者聂超实习生庄瑞玫采写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