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苦难加冕 作者:刘晓航


  不要为苦难加冕


    发生在文革期间的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一种改变整整一代人命运的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以响亮的革命口号,以政治运动方式来解决千百万城镇知识青年就业困境的一次失败的社会实验。它不仅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震动和深刻影响,而且在世界当代史上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件,国外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称它为“使人震惊而又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论哪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伴随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上山下乡运动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将大批有文化的城镇知识青年退化到农耕时代,这场非理性、逆历史潮流的青年移民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伴生物必须彻底否定。“上山下乡”以牺牲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为代价,这一代人的坎坷经历可以这样描述:“这是在天安门广场的红海洋中,流着热泪接受伟大领袖检阅的一代人。这是在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终年耕耘而吃不饱的一代人。这是在接受再教育多年,怅然返城而寻不到自己位置的一代人。这是人到中年又一次品尝变革的酸甜苦辣但不屈不饶向前的一代人”。

有位哲人说,苦难是一座学校,不能否认上山下乡的苦难经历磨炼和造就了他们中的不少人,这是一种“种豆得瓜”的历史反刍现象,但决不能因此而美化苦难,为苦难加冕,社会发展的进程难道非得以整整一代人青春的丧失为前提吗?当年的知青们都已近知天命之年,昨天的创伤早已结痂,回顾往事,竞有不少人颂扬起“青春无悔”来,一句浪漫的口号是无法掩盖无情事实,整整一代人被埋葬的青春,他们的心灵创伤,他们所经受的人生苦难,他们被剥夺的种种机会,怎一句“青春无悔”了得?

历史要求沉痛的反思,“青春无悔”不过是一种不敢面对历史真实,逃避深刻反思和真诚忏悔的盾牌,是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缺乏自我批判勇气,心灵苍白的表现。“青春无悔”这种对苦难的自我崇拜意识,也恰恰反映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这一代人的分化和认识上的错位。

不能否认在当年的知青中,不少人已成为社会的栋梁,在许多领域力擎大任,便成为精英的毕竟是少数,今天,大多数知青仍在为生存而奔波,面临诸多的困惑与艰难。这一代人“一只脚踏在昨天,一只脚伸向未来”,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负荷。在今天商品化意识和世俗物欲观念日益盛炽,生存竞争激烈,他们的年龄正处于临界点,人到中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正在减弱,体力和精力正在走“下波路”,在技术和专业知识上也正被新一代人取代,很多人提前退休下岗,面临着再一次择业的尴尬,在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有多少我们知青的兄弟姊妹们,30年前,他们无法选择,上山下乡,为国分忧,今天,他们将再一次为国分忧,以双肩扛起命运的沉重闸门。他们急需要社会的关怀,知青岁月的经历给予他们的将是一种面对艰难的勇气信心,使他们冷静直面人生,克服自卑与失落,重新进行社会角色定位,迎接人生新的挑战,从这种意义而言,一句苍白的“青春无悔”不啻是阿Q的自慰,是一种怯懦的逃避。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