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欠我们一顿饭 作者:老地


 

 他欠我们一顿饭

他曾经是个知青。

插队时,他与我同在一个寨子,也是只有17岁。他并不是我们学校的,是随着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一起来的。没多久混熟了,得知他家里的景况不好,父亲早逝,只靠母亲微薄的工资供养他与两个妹妹上学。文革停课后,当我们贴大字报、游行、串连、参加武斗时,他却在一家街道工厂做小工,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对于下乡插队,他完全是出于无奈,而且是极不情愿的。在我记忆中,下乡几年期间,他从未收到过家里的包裹、汇款单。头一年秋后分红,知青户里似乎只有他往家里汇了钱。

按说他也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娃,却对农活有些自来熟的缘份,他很快就会做所有的农活,成为生产队里的强劳动力。他干活可不象我们偷懒耍猾,队里评工分时,他向来都是最高分,没有人会有什么异议。我们知青户的家务事分工,他向来都是干种菜养猪喂鸡的苦活累活。记得当时各人家里寄来的菜籽,基本上是他种下去的。他收工之后就去收拾那几亩菜地,不象我们收工回来就什么都不想动。

他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但待人却极诚恳,可以说从没什么城府,与我们生产队里的男女知青都相处得很好,在那些傣族老乡中的人缘也极好。

回城以后,大家都在忙于生计,相互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只知道他被招到了一家街道大集体工厂,先是当了多年的工人,后来估计是厂里的领导发现了他老实本分勤恳的特点,调他到财务科当了出纳。他结婚比其他人都要晚些,我当时在外地,没能参加他的婚礼,后来听说他根本就没举办婚礼,也没通知大家。以后知青几次聚会,每次都通知了他,他却总是借故不来。后来才听说,他所在工厂的效益一直不太好,长期以来他两口子的月收入,合起来只有300元不到,加上政府的低保补贴,全家三口人每月只有570元的收入,平均每人190元,他的孩子,还在上中学,我们很难想象,他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

2000年,有一个当厨师的知青插友请大家到他那儿聚会,大家发现他没来,立即派人驾车找到他厂里,硬把他给拉来了。那天席间,说起1996年组织知青回乡探访的事,我们告诉他,20多年了,那些傣族老乡们仍然记得他,要我们转达他们的问候。他似乎很激动,出人意料的,端着酒杯晃晃悠悠的站起来向大家敬酒,涨红着脸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大家这样看得起我,我这辈子永远忘不了各位插友和寨子里的老乡们,下次聚会,由我做东,好好的请大家喝一次。

那杯酒,我们都干了。

我们再次聚会之时,到是聚在他的家里,他却又缺席了。

面对着他的遗象,在他那狭小的、不足20平米的家里,我们挤坐在那些破旧的、显然是购于80年代的家具中,听他妻子述说了事故经过;几个知青说了如何帮着料理后事,如何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了十多万元的补偿;跟他最要好的一个哥们最后说了一句:打那次聚会后,他经常在念叨,下次聚会,他要请大家好好的吃上一顿。听了这话,大家沉默了,小屋里静悄悄的,好一阵之后,女知青们的抽泣声打破了静寂,男子汉们的眼眶也是红红的。

我强忍着泪,模模糊糊地看到,他正从墙上看着我们,表情似乎显得有点窘迫。唉,他怎么就走了?他还欠我们一顿饭呢!


 老地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