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子有感 作者:wenjunq


 

 

   读帖子有感     
 

凯迪网史海钩沉栏目排列着两个帖子,上面那个叫《袁庾华谈“毛主席热”和薄熙来等现象》,我先读的是下面一个:《中产阶级的幽默:周立波北京“诙”解交响乐》。

前两天,凤凰卫视耗费了很长时段来报道周立波与中国爱乐交响乐团的“合作”。当时的感觉很纳闷,这算哪门子创作?雅俗共赏?以我尚嫌肤浅的认识,交响乐以及冠以“爱乐”之团队,大抵属于高雅之列的,有“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的说法;而周立波的诙谐清谈,据《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以及记不清哪家电视台的专题,皆认为属于市井文化现象。两者皆生活所需,无可厚非地并肩存在。

很遗憾那几天没耐烦心观赏全部节目,电视机任凭它开着,我在另一间屋里看书,倦怠时便出来躺一下,顺便瞧瞧。于是就瞧见周先生在指挥席上手舞足蹈,没章没谱地指挥某一位乐手吹拉弹奏,好像还吹了一阵冲锋号。所谓“外行看热闹”吧,尽管看得出他在尽力拿捏大师的作派,油然而生的,是小时候看猴子骑羊那种感觉。

本文作者称周立波自诩是“喝咖啡的”,比郭德纲那类“吃大蒜的”要高雅许多。作者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把周先生编遣进“中产阶级”队伍里去了,或者说,取悦“中产阶级”的艺术里去了。作者还认为:“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超越阶级的人性’。倘若如此,那么也可以说,没有超越阶级的幽默。”我没搞清爽的是,幽默与诙谐乃至现在说的搞笑有多少区别之处,亦不知引进“幽默”这个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该算哪个阶级的幽默。惟可以感觉的是,林语堂与周立波还是有差别的。把“清谈”搅合到交响乐里,算是“超越阶级”呢抑或“煎饼夹巧克力”,或者边喝咖啡边嚼蒜瓣?

我不是古典音乐或交响乐的发烧友,但有时会放上一张这类CD,躺在那里闭上眼睛,让困倦的心灵跟着旋律胡乱飘荡,飘到哪是哪。心里不止一次地感慨,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等,这些大师们怎么就能用那些豆芽般的符号创造出如此不朽来!

罗曼.罗兰的解释大意是:艺术是不存在进步的,回头看去,无论多么古老的艺术,完美就是完美。还记得一个叫做哈伯德的美国作家说过:音乐是唯一不能滥用于俗趣的艺术。在一本《一千零一句警言》的书里说的。但这个戒条似乎已经不符合中国国情,借音乐搞笑早已如家常便饭,比如《老鼠爱大米》。这回老周则搞到“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里去了。一笑了之的谐趣,一般不会笑第二次,搭帮到古典音乐里是否能传染些不朽?片段地看着那些画面,心里在琢磨:“亵渎”俩字该咋写?

现在读这篇文字,又产生了另一个念头:我们的艺术创造看来并没有脱离可怜之境地,煎饼里夹的大葱换上根芹菜肯定也属创造的,遑论换成巧克力,多少还有那么点推陈出新的韵味。作者说:“中国的中产阶级需要古典音乐来衬托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具备古典音乐的基本知识。”或许是一种挖苦。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是闲暇时的智力享受。”未必一定需要多少音乐知识才能享受音乐,但需要用古典音乐衬托的身份必定很空虚,或许正是这种空虚和这种衬托需要导致了“清谈加交响乐”之模式,如同在咖啡里加点蒜泥调味。

另一篇文字是个叫袁庚华的左翼老朽的演讲,关于“毛泽东热”和薄熙来等话题的。老生常谈就不去理会它了,毛左们总像重症患者吹嘘他的某些器官如何健康一样。袁氏津津乐道的国庆六十年检阅里临时组成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方阵的故事却有些意思。据袁说是由“二三千武警九百多个清华大学生组成”的。不知怎么的,读到此就把上面的意思联系起来了,那个方阵在诸多方阵里格外惹眼,浑如在咖啡里加蒜泥,味道确实很不同。

搞笑的东西也想不朽,就像荒诞的帝王总想“万岁”一样。袁先生如数家珍般描述那些“万岁”拥趸几百几千,不知道是否堪与周先生的听众比出一个高下。就像湖南官报乐滋滋说春节七天有35万韶山朝圣者,立马就有网民告知:大年初五这一天武汉归元寺就挤过去60万烧香客!看来毛圣人尚不敌泥菩萨。当然,袁先生描述那些身处高端的权力继承者是周先生所难以具备的,权力倾向始终是中国的现实。《南方周末》刊文说:“在舞台上,周立波嘲讽过萨科奇、布什、陈水扁,模仿过温家宝的语调和表情,但可以看出这些擦边球后面小心翼翼的‘政治正确’。”于是我们可知《南周》认定“不能不谈政治”的周立波,所谈之“政治”只是擦“正确”之边的那些东西。

毛泽东用“三面红旗”把国家民族折腾到“千村霹雳人遗矢”之地步,又用举世无双的文化专制,摧残中华文化到“万户萧肃鬼唱歌”的境地,不但大师早已死绝,就连像样的杰作也难觅其踪。除了“红色经典”之外,辫子戏、“小品”、“清谈”皆成文化主流,一些手足无措之文人便抬出祖宗来祭,“国学”也成一景。总而言之创作已经气息奄奄,天知道何时才能起死回生?

袁先生这类迂朽之才喋喋不休地为圣祖先皇帝念经,惟因成王败寇之理念。当然,也有既得利益的权力层幕后的捧场,他才得以巡游数十高校到处做道场。只需想想,何以没有高校邀约那些反对派,例如辛子陵、贺卫方们去演讲呢?中国的高校已经沦落为衙门,把持着这些衙门的是那些管教育的官僚,倘若否定了毛氏“党管教育”的信条,他们就得卷铺盖,至少也大权旁落。然而只有他们卷铺盖,教育才可能成为教育,否则只有培训,没有教育。利益驱动已经不再具备真理探索的要素,只能沿着腐败没落之途坚持到底,至于民族国家之兴衰已属次要目标,只能在维系权力的前提下予以适当关照。

同样,文化艺术也必如此,一个权力支配的社会,创新性是受到制约的。而任何文化之生命皆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只能日渐衰亡。当电影《孔子》在《阿凡达》面前败下阵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创新精神怎么了?早些年鄙人曾写过一个帖子:《孔子与创造性》。其实,孔丘之所以成为孔夫子,仅仅源于他的创造性,阉割掉这种创造性而祭拜神台上的那个偶像,是谋杀真孔子的最佳办法。两千余年来我们供奉着的,正是那个被权力吸干了灵魂的孔子僵尸,只因统治需要。

凤凰卫视正在热播广告,宣布周立波的“海派清谈”要走向世界,为全球华人带去母国的关怀。其实这类“清谈”若同海外那些“脱口秀”相比较,充其量算“小儿科”,那里的“脱口秀”明星可是逮着谁就拿谁开涮的,甭管总统或政府,他们毫无“政治正确”之禁忌。周立波“走向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在华人圈子里混。甚至别太乐观,赵本山不是就在纽约华人那里遭遇“滑铁卢”了么?多亏溜得快才躲过被起诉的霉头。孙中山曾放话说:“华侨乃革命之母”,现在,早已“置身度外”的“新华人”也格外钟情于本土政权,但人类文化之普世价值的潜移默化会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周先生那点包袱只怕未必能调理他们已经习惯了的胃口。

 


                                                      (2010.2.10;首发凯迪史海)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