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行(二):一本游记·花明楼·千年校史 作者:河水


 

 

  潇湘行(二)


      一本游记

住长沙,宾馆每个房间都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名为《江河万里行》,大概是备着让人方便的时候消遣用的。我随手拿起翻了几页,见作者叫熊清泉的,觉得名字很熟,一时又想不起来,看了前言后,才知道此书作者熊清泉竟是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该书洋洋洒洒40多万字,计200余篇,系作者走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写下的游记,若说文采并不敢恭维,当然自有“……洋溢着婉约之美,慷慨悲歌与缠绵悱恻,雄浑壮丽与温柔缱绻,箫声剑气与晓风残月相伴而生……”之评价。而笔者说它是考察报告更合适,比如说到山西写刘胡兰英勇,到上海论“一大”意义,到江西则谈“反围剿”感怀,作为游记,似乎有点名不符实。

熊曾是党的一个高层干部,这种考察算不上是游山玩水,但这些大多是其卸职以后的“功课”,这就让人联想无数。

书中自叙,其卸去实职后。成了全国人大委员,不再事务缠身,人大一年两次例会,会后则各地考察,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不几年,作者足迹踏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于是,有了这本“江河万里行”。

我捧着书,愈发地觉得它沉甸甸的,不是因为它标明的四十八元售价,而是分明感觉出支撑它的人民币的分量。我估算了一下:

全国人大委员约230人,如果每人每年开支旅游费用2万,合计有460万;各省人大委员约60人,全国约有省人大委员1800人,如果每人每年开支旅游费用1万,合计有1800万;各地级市人大委员约45人,全国约有地级市人大委员15000人,如果每人每年开支旅游费用0.5万,合计有7500万。则:

460万+1800万+7500万=9760万上面数字可以看出,从上到下,虽然人均支出费用递减,而支出总数翻倍增长,因为各级人大委员人数如枝蔓一般,越往末梢越茂盛,这里只是毛估估,并没有将县级人大的这种支出加进去。

若再加上县级人大的此类开支;加上各级政协委员的此类开支;或上述人员的出国开支;……

那将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书中,我看到熊大多携夫人同往,其夫人的费用不知是否自行负担的?其实,其夫人的费用也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人大考察团”无论到某地,还不是迎来送往,警车开道;参观游览,清场戒严;接风饯行,五星酒店之类的高规格接待,其开支之巨可想而知。

呜呼,“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同样也显现了官场的奢靡,虽然仅仅显现了一个角落。

看着这本厚厚的《江河万里行》,我料作者是赠送给各个宾馆,断不会为这点蝇头小利而强行推销给各宾馆,坏了自己“一世英名”的。

搜索“百度”,见到有推崇此书的一段文字,系当地一家报纸发表的,题为“万里江山秀士情--熊清泉《江山万里行》读后”现将最后一段录于此,以飨读者:

“放下手中的书稿,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读书,多总结经验,多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接再厉,必将创造出新的篇章……”熊老临别时的叮嘱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窗外依然细雨绵绵,然而我的胸臆已觉豁朗,就好像是吸足了熊老书中多次提到的负氧离子……”——肉麻!

吹捧文章肉麻之极,索性全附于下,供欣赏

万里江山秀士情--熊清泉《江山万里行》读后www.zjjdj.com  2010-08-31 10:21:03  来源:张家界日报最近有幸拜访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熊清泉同志。促膝面教之余,他送我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江山万里行》以及他创作的一本画册。

告辞熊老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展开《江山万里行》。熊老早年和前总理朱?基同在长沙市一中就读,是同学,后来他考上了国立师范学院,在那个识字人都不多的年代算得上是凤毛麟角,可谓真秀土也,其著果真不凡。全书构制恢宏,分西北篇、东北篇、华北篇、西南篇、东南篇和中南篇共6篇210余章,洋洋洒洒40余万字。那千里草原的绮丽之景,万里长城的逶迤之势,五岳风云的变幻莫测,九寨彩池的异彩缤纷,那岳阳的楼,延安的塔,韶山的红日,洱海的明月,昭君的故事,屈子的传说,无不在我的眼前和脑海一一展现。我仿佛看见一位老人,怀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豪情,西登天山,东观沧海,北临黑河,南及天涯,风满衣襟,情满山川。待他回来,秀士才情已不可阻抑,大手笔一挥,一幅壮丽的祖国万里河山图就展开在我们面前……

熊老的文字透射出一种阳刚之气,也洋溢着婉约之美,慷慨悲歌与缠绵悱恻,雄浑壮丽与温柔缱绻,箫声剑气与晓风残月相伴而生,相映成趣。可以说,这既是作者笔下山川风物的丰富的美的内蕴,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人文的品质。毫无疑义,这与作者对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领悟息息相关,与作者的经历、教养、见识、智慧紧紧相连。

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山水的特点象征着人的品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书的扉页即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欣然题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既是对著者的褒扬,亦是对作品的肯定。熊老正是一个学识丰富而又以山水的品性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人,他笔下的山川风物,他笔下的人文景观,其阳刚之气、柔婉之美因而才结合得如此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文艺作品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背景,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英华的滋养。熊老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功力是炉火纯青的,而《江山万里行》一书,正可以带我们作一次考察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旅。它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客观描述,更有对人生、历史的艺术性的哲学思考,因而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容量。自然山水是本来存在的,而文化则是人类的创造。文化是永远的,文明是永远的。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归根究底是由于人能创造文化和文明,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切惊世骇俗的事情都是暂时的,都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永恒的。熊老的《江山万里行》一书,作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留存与创造,让我们在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美景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几乎是全面的巡礼!

熊清泉同志曾长期主政湖南,担任省委书记的重任,多年来荣誉与鲜花萃于一身。我从熊老的《江山万里行》一书中,却领悟到了其成功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一个难得空闲的经世者在其忙忙碌碌的生涯中,一直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而崇高的精神田地。无论在省委书记岗位上还是履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之职,他的精神家园总是那么的充实与美好,他的人生因而也变得尽兴、尽情、尽意,而且总是能够获得精神本源的至真至爱的纯洁享受。我寻思,熊老这种不懈的精神追求以及昂扬向上的生活方式与乐观豁达的生存状态,对芸芸众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对从政者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启迪……

放下手中的书稿,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读书,多总结经验,多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接再厉,必将创造出新的篇章……”熊老临别时的叮嘱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窗外依然细雨绵绵,然而我的胸臆已觉豁朗,就好像是吸足了熊老书中多次提到的负氧离子……

 

  参观花明楼

花明楼是刘少奇故居,距韶山不过三四十里路,现也开辟为旅游景点,我们从韶山出来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路上,导游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后参观刘故居的缘由:许多人只参观毛故居,图的是福气、喜气,认为刘的悲惨结局为晦气,所以,参观毛的故居后往往拒绝再去刘的故居。

或许导游暗示我们不要去参观了,没有想到我们会坚持前往,导游一定看出我们一行人没有当官的或可能当官的:她认为当官的一般不来,来了以后肯定会倒霉。在韶山,她举了不少去毛故居“朝拜”后即连连升官的例子。

驶入花明楼,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的招牌赫然伫立,然静悄悄的气氛使人怀疑走错地方了:这儿是旅游景点?怎么除我们之外,见不到一辆车,参观的人群?

花明楼也有一个“铜像广场”,其广场面积和铜像规格较之毛的要小不少,虽然铜像的造型比毛的要气派些,但其高度仅为毛的一半(毛像高六米,刘像高三米)。或许刘的铜像广场不够气派,我们在广场上逗留期间,不见其他游客,更无花篮、香烛,比之毛像前一拨一拨宣誓、磕头的,刘像显得形单影只,孑然一身。看来,导游所言是真的。

参观刘的故居自然不用排队,因为故居前可以说是“门可罗雀”,我们是仅有的一拨参观者。

刘的故居比起毛的要大气得多,虽然不是巨富豪门,看来足以小康,仅畜养牲口的圈房来说,毛家是畜养猪的,而刘家是畜养牛或马的,其他如起居、屯粮,吃饭的房间均要比毛家大一号规格,但就湖南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仅属一般地主或富农水平,因为所有房舍都是土坯或是土垒的,真正有钱人家至少是砖墙吧。

出了故居,路旁也有不少卖纪念品的,摆放的却多是毛的像,刘的像也有,很少。另如饭店种种,却未见刘家饭店,如果似韶山,则应有“刘少清饭庄”、“刘少明酒店”、“刘少平湘菜馆”之类,为什么此地不想沾伟人的光了?恐怕也是因为导游说的那个理由。

告别花明楼,似若有所失,怎么会呢?参观了铜像、纪念馆、故居;图片、实物该看的都看了,缺少什么呢?

又一次驶过铜像,铜像在阴霾中愈来愈远,愈来愈小,依旧那么孤独。突然我想起了一九六九年的冬天,一个孤独病死在河南开封的老人——刘少奇。他原来是那么的风光荣耀,然而,一夜之间成了孤魂野鬼,直到今天,他家乡的纪念馆里,对他在那个年月里的遭遇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三年时间,国家主席刘少奇从中国消失了,唯有一张火葬申请单,死者姓名:刘卫黄。在专门为他建立的纪念馆里居然对那段历史没有交代,空缺!

我突然醒悟,空缺的不仅仅是刘的那三年历史,是整整十年难以交代的历史。

 

  千年校史?

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刻有一块石碑,上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1020周年纪念”,呵,一千多年历史的学校,比国外的剑桥、哈佛、牛津历史还要长,真的吗?

若说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就是湖南大学,的确有千年历史了,但岳麓书院究竟是不是湖南大学,让人怀疑。就中国教育发展史看,这个书院和大学之间延续关系似乎十分牵强,它们之间除了部分重合的地理位置和部分相似的功能,更多地方属于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前者不等于后者,后者也不是前者的延续。

首先岳麓书院并不具备综合性的教学和研究条件,只是一个民间的讲学场所,一个较为固定的讲学场所而已,历史上,这种讲学场所很多。如果因为后来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学校,就算作它的延续了,那么三国时孙休在南京设太学,还是官办的呢,现在的东南大学就在其旧址上,东南大学的建校历史是否可以一直算到东汉末年呢?

其次岳麓书院讲授活动呈松散性、随意性,无论讲道者还是听课人,犹如书场,都是不定的,可能连书场都不如,书场可能还有固定的时间,书院如逢讲道者或巡游或生病,就会停个一年半载的。作为学校,授课和听课的人以及授课时间都应相对固定,而岳麓书院显然不具备这些基本要素。明清年代兴起的私塾,至少在上述几个方面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也不过仅仅几百年而已。

再次岳麓书院没有颁发任何学位的权力,彼时授受双方都没有颁发和接受学位证书的愿望,按现今的思想来看是不可思议的,那时为什么没有这等权力,因为它本就没有固定的教学组织,没有明确的学科分类,没有既定的培养规划和目标,授课者聚众讲学,无须承诺,无有义务。

还有,如果作为岳麓书院传承至今的湖南大学,是怎样取得岳麓书院的房舍、财产的呢,难道从宋朝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怎样交割,有契约吗?湖南大学有令人信服的证明资料吗?千年以来,这些房舍、财产是怎样一脉相传的,是否还有支脉传往他处?如果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学校是否也可称有1020年的校史呢?

说湖南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岳麓书院,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但如果说岳麓书院就是湖南大学的前身,恐世人不服,这个千年校史尚待考证,不能一厢情愿就此定论。

 

 

  来自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0462057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