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真相一瞥——苏轼《捕鱼图赞》欣赏 作者:黎烈南


 

 

  世间真相一瞥——苏轼《捕鱼图赞》欣赏


    捕鱼图赞

    荇秀水暖,龟鱼出戏。

    怒蛙无朋,寂寞鼓吹。

    孰谓鱼乐?强羸相屠。

    去是哆口,以完长须。

苏轼的小文或小诗往往有极大的思想含量,这是除了他的艺术高超外,能给读者充分享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您看,这只短短的的八句,就有多次转折,在给读者应接不暇之感的同时,还能叫你陷入沉思,同时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思考力与难以捉摸的艺术手腕。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种很特殊的贡献,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与借鉴。

赞,是文体之一种,主要以赞美之口吻为主。一般有韵。苏轼恰恰利用这种以赞美为主的文体,来对世间现实作一种犀利的讽刺与批判,这种笔触,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文字,来得更加巧妙,也更加有力。

他描写的是捕鱼图,而先不去写渔人如何捕鱼,见出含蓄之妙。你看,作者不慌不忙,先以明媚舒缓之笔,画出一幅天清水暖、龟鱼出水嬉戏图——“荇秀水暖,龟鱼出戏”。荇,即“荇菜”,是一种漂浮在水上的水生植物。在这秀美的荇菜生长得正旺之时,河水温暖,和煦,那鱼呀,虾呀,鳖呀,蟹啊,都欣然出水,遨游嬉戏。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水上图画!读者朋友,当你读到这里,是不是心情也随之而惬意,而欣然呢?

其实,这只是水上生活现象的一部分,在其背后,还是隐藏着很丰富的故事的。作者隐去不说,先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这些生灵中的一种——青蛙,平添了活泼的生活气息——“怒蛙无朋,寂寞鼓吹”。在水界,最能发出大声响的,莫过于那青蛙了。而作者却故意说,青蛙是没有朋友的,在水中世界,它是最寂寞的动物,所以发出大的声音,以排遣幽寂之情。这样,苏轼将“合群”的群鱼与个性“孤独”的青蛙,作一对比描写,立刻显出了千姿百态的水中世界。其实,其它动物、人类社会与水生世界一样,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之点。你看,群鱼的“合群”遨游与青蛙的独自“鼓吹”,不正是大千世界种种众生相之形态、性格的简洁勾勒吗?

接下笔锋一转,作者写出了水中世界的另一种情形:“孰谓鱼乐?强羸相屠。”他提醒读者说,不要以为这水里世界全是和乐融融,其实就是在这个貌似平和的世界里,发生着种种弱肉强食的残酷战争!那强大的鱼,在吞食着羸弱的小鱼;那羸弱的小鱼,又在吞吃着比它们更弱小的鱼虾!这惊心动魄的战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在此,作者用一个反问——“谁谓鱼乐”(谁说鱼儿们是快乐的呢),将刚才所描绘的一幅鱼虾游乐图,一笔抹倒,写出了水中世界里残酷的一面——“强羸相屠”,强大的鱼儿,正在吞噬着那羸弱的小鱼呢!

就在读者被苏轼这一惊心动魄之笔所震撼,忘记了他的题目所标明的——“捕鱼图”时,作者才从容不迫地在结尾处,写出了渔人捕鱼的图画,点醒了题目:“去是哆口,以完长须”——(渔人)网住这些张口吞噬的大鱼们,并要完好保存它们那长长的须子(苏轼下笔真是够“狠”的,他表面上作同情之笔,说不要碰坏大鱼的胡须,其实是微妙描写出渔人小心捕捞,不让这些强鱼逃掉的心理)!

“哆”,(音“耻”,chǐ),张口的意思。在这里的“哆口”,乃特指那吞噬小鱼正起劲的大鱼。大鱼们在水中称王,凡是小小鱼虾,大都被它们用巨口毫不留情地一一吞下。而令它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们首先被机警的渔民们作为了网罗、追捕的对象。对渔人来说,最值得他们留意,换句话说,最有价值的,最能使他们饱餐快乐的,正是那些水中的强大之鱼!

苏轼在结尾,并未交代那些小鱼的命运。但对于全篇来说,这并不重要了。渔人在网罗鱼群的时候,大鱼、小鱼都难免被捉的命运。但是由于渔民之关注所在,是在那体硕肥壮的大鱼,因而小鱼在此种情形下,反而比较容易逃脱。您看,从一定意义上说,那水中称霸的大鱼,现在突然变成了弱者了。当他们吞噬小鱼时,他们在“强羸相屠”中,占着上风;然而在更强大的人类面前,他们的命运,比起小鱼,却有更加悲惨之慨。如今,它们可算是最弱者了!强弱之间的转换,在苏轼笔下,变得如此之迅速,真叫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如果到这里,就说我们已经将苏轼的原意说清楚了,恐怕未必。因为,人类在网罗鱼群时,自然是胜利了;但殊不知,还有比人类更强的事物,在对人类构成着更大的威胁。苏轼这一袖珍作品可以令人联想的是:如果人类像强大的鱼儿依仗强势,去贪婪地吞噬群鱼那样“行事”,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应有的报复的。当然,报复或“吞噬”人类者为谁——是大自然耶?抑人类自身耶?作品没有说,但它提供的联想空间是很广阔的。

一部好的作品,应有对读者起着深远联想的充分空间。苏轼所写,无非是世间的一种弱肉强食之图画。本作高明之处正在于,作者将大鱼吞噬小鱼,与人类网罗群鱼(特别是大鱼)之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描写,这就比单纯描写人类捕鱼本身意味深长多了。这种弱肉强食现象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似乎无须更多的思考。而在苏轼的眼睛里,它似乎增添了某些新的意义。苏轼瞥见一幅捕鱼画图,能引起他如此丰富的联想与思考,不能不说,他的这一瞥,可真够深远的。它照出了世间的真相一面,也透露出作者的深邃思索,为人们提供着值得警惕与反省的世间图景。人们常言:“咫尺之内,而有千里之势”,苏轼此作可以当之。

用短短十六个字,来象征某种真理或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有叙事,寓褒贬,有反衬手法,有勾勒妙笔,还为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是非大手笔不能办的。苏轼自己可能是出处一时游戏之笔,但他的学养,他的笔力的简洁精妙,却是今人可以学习的。我国古代文章一向以简洁凝练著称,苏轼的这篇并不太为人注意的小小赞体作品,应该能给我们一定的智慧启迪与艺术借鉴。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