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聊斋》:下马夜 作者:邢奇


 

 

《老知青聊斋》:

  下马夜


    夏日傍晚,马群饮罢水,马倌将马群赶入山中,稳在坡上,急忙打马就近而餐。匆匆餐毕,换上下夜装束。草原昼夜温差大,夏天下夜要穿夹袍,露水甚大,且常下雨,应罩上雨衣。手电筒与半自动步枪交叉背挎,若京剧武生打扮。电筒须是三节电池,若是两节,既暗又不能持久。装束毕,刮风也似回群去也。
   
马倌离群所骑,一般为骒马。牧场规矩,除马倌外,他人不得骑骒马,骒马有寻群能力极强者,远远即能听到马群嘶鸣,甚至能辨别是本群,还是外群,马倌称之下夜马,夜晚骑之寻群把握甚大。下夜马与套马之竿子马并为二宝,乃马倌向同行炫耀之资。
   
夏日草原,蚊虫如雾,马倌回到原处,马群已荡然无存,忙根据风向地势进行判断。马群受蚊子骚扰,一般顶风而行,且走动极快。乱山重叠,隔山隔音,寻之不易,拍马纵辔,竖耳听风,时时打开手电,马粪蹄痕皆应注意,高草苇丛大费猜疑。常是跑上一程,便乱了方向,即使方向对头,也往往只是平行,隔几道山梁相错而过。哗啦啦一声巨雷,大雨如注,雨水扑面,两眼难睁,马靴里灌了两筒水,虽有雨衣,衣裤早已湿了大半。忽然发觉雨已停住,道声侥幸,亏得是阵雨,眼前忽然明光光横了一条长带,原来已转到小河前。冷雨一浇,脑筋似乎明白了些,按小河方位一想,打马刷拉拉又冲入夜幕。忽坐骑一声长嘶,善哉,这回应是撞对了头。
   
寻到马群,先在群中换马,将原骑释去。打手电在群中查点。随马群走动,时而上马圈群,时而下马歇息。若逢晴好之夜,明月在天,星空湛蓝,四山如铁,肃穆而环,马群嚼草之声若缓浪轻拍。马倌牵马侧卧于地,有清景如此,却不得从容赏之,缘牧场狼害严重,马群每夜散在野外,马驹弱小,首当其害,骒马也难免被掏,一狼爪下去,能将骒马肚皮撕开,肠肚拖地,马顷刻跌扑。若月黑云低风飘雨近之时,更是大意不得。马上马下,不时长啸两三声,以告狼知:某家在此,休要猖狂。
   
一知青下马夜,马群轰地一声,情知不妙,飞马奔去,打手电一看,果有一匹骒马血淋淋倒于地上,正在倒气,眼看已是无救。马群惊恐,一惊一炸,骚动不安,忙圈而暂避此地。返身悄至死马近旁端枪潜伏,可恨此夜甚黑,所视难远,不多时听见死马处咯哧咯哧响起嚼骨之声,闻声猜测狼数恐有四五只,然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恨得此知青之牙也险些咬出咯哧咯哧之声来。端枪扣机踌躇,不击恐群狼食尽而去,击之又实不知其准确所在,循声而辨,认准声音密集点,嗒嗒嗒几发子弹,只听一声嚎叫,然后便四野静寂无声。忙端枪跑去,手电光中,死马已啃得面目皆非,遍寻周围,却并无死狼或受伤之狼,只见一溜血滴,点点留痕,茫茫黑夜,又哪里去寻。天明再视,已早不见踪影。
   
另一知青下马夜,天将明,惫极,牵马抱膝伏首打盹,朦胧间手中缰绳猛然抽拽,抬眼但见坐骑正直脖力挣,两目直瞪瞪惊视主人身后。此知青忙扭身一看,一只狼已蹑足潜至甚近,顿时心中一机灵,蹿将起来,急急大吼一声,狼掉头便逃,顷刻无踪。原来此时天已渐寒,马倌下夜皆在夹袍外罩一翻毛皮氅,此知青着之蹲伏,状类眠羊,以狼之算计,羊应较马易于捕获,遂起偷袭之意,谁知竟然是人,自怪眼拙,忙仓皇而逃,莫待枪子儿飞上来也。
   
寒冬一到,马倌最苦。冬季为避免频繁搬家,牧羊牧牛者最忌马群来啃草。马倌只好驱群入山,常是几群马相凑,彼此照应。随群流动,大包搬动不便,便只搭马架子。马倌们挤住在一起,按牧区规矩,公推年纪最大者为首,蒙语称之为格林阿哈,意为蒙古包中的大哥。平时在家不司锅勺,现在只得自己动手,拣粪化雪煮肉,加上从家中带来之炸果干粮,囫囵度日。山中狼多,下夜最是重要,天寒雪冷,常是零下二十多度,装备不严,即会冻伤。马倌穿上厚皮袍,外罩大氅,圆圆滚滚,头戴狐皮草原帽,脸部只露一掌大小,脚蹬毡靴,还要套上山羊皮缝制之长袜,护得严严实实,如此犹挡不住夜间寒气,于四外狼嚎里,牵马守于群中,跺脚急待天明,而冬夜漫漫,其长几为夏夜之倍也。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