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淡泊胡同韵 作者:西部老土


 

 

  清平淡泊胡同韵


    同学长林的家居住在北京正阳门外笤帚胡同的一所小院中,那日闲暇无聊,正在盘算去哪里转转,电话铃响了,正是长林的声音:"老同学,别来无恙?来家喝酒如何?",我欣然整装前往。

从前门地铁口出来,眼前一亮,昔日的低矮瓦房不见了踪影,宽阔的马路人来车往,雄伟的箭楼整修一新,放眼看去,居然判断不出前门大街的方向,几年未到前门玩耍,日新月异的城市改造让我变成了陌路人。

按图索骥,凭着当知青时深山迷途的经验,凭着对前门地区熟悉的记忆,愣是摸到了北火扇胡同口,问及行人笤帚胡同皆答不知,心中发怯,掏出手机给长林拨通了电话,不一会长林蹬着个破旧的自行车来接我了,其实,从北火扇胡同径直往里走不远就是笤帚胡同了。

说起北京的胡同,那学问可大去了。别说我们这些新北京了,就是正宗的老北京也未必熟悉这些四通八达源远流长的幽径胡同。

前门附近胡同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前门的官名曰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中规模最大的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城门。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展示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是北京城的象征。正阳门外是箭楼,早年间两楼之间有城墙连接为一个瓮城,是紫金城防守的重要屏障。箭楼之东有一幢灰白色的欧式建筑,那是1903年建成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原先钟楼上的大钟是英国制造的,除了工艺价值也有历史价值,数年前听说被当废铁卖掉了,败家子哪儿都有啊!不知道现在的这个大钟是何来历了。出了牌楼路东紧挨着两家老字号:全聚德和都一处,全聚德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是俺河北老乡杨全仁盘下一家干果店开办的。都一处创业于乾隆三年,起初叫"王记酒铺",由山西人王瑞福创办。该店的匾额是乾隆皇帝所赐。前门外的商业景象仿佛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拥挤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一代又一代续写着它的历史,她的辉煌……。

前门大街的西南角就是举世著名的大栅栏,北京人称大十辣儿。大栅栏里商贾云集,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街道。头顶马聚元(帽店),身穿八大祥(绸缎店),脚踩内联升(鞋店),腰缠四大恒(钱庄)。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商家的气势和北京人的豪情,有了这四大件,丝毫不逊于现今的彼尔盖茨,不拽都不行!

在大栅栏东边,就是过去有名的烟花之地--"八大胡同"。清初时的勾栏场所在本司胡同、勾栏胡同、宋姑娘胡同处,后又曾集中在灯市口一带,到了咸丰年间,大栅栏一带的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寡妇斜街(现叫王广福斜街)、万佛寺湾(现万福巷)、大外郎营胡同和胭脂胡同这八大胡同开始红火起来。经常有"南班子"和"北班子"互相叫板挣地盘的现象,大有各领风骚几十年的架势。

光绪31年,北京妓女开始纳税了,这烟花事业成了受法律保护的行当,于是也让这里的事业稳步发展,商人、地主、官宦子弟云集,为此还有了"倒赶城"一说。原来的城门一律晚十点关闭,但有谁去八大胡同这么早就回去的,为了方便这些玩客,前门楼子在午夜再开一次城门放人回家,此即为"倒赶城"。

跟着长林不一会就来到了他在笤帚胡同的家,青灰色的院墙,黑漆大门,木门下有着高高的门槛。进的院来,迎面是堵影壁墙,拐过弯去便可看到院里的物事,没有标准四合院的宽敞,也没有电影中的四合院漂亮,上房和偏房并不是规规矩矩地布局,而成不规则状。问及长林何故,答道:"解放前这是座很宽敞的四合院,当年老父亲在这里开了间印刷模具厂,其规模之宏大可想而知,解放后公私合营搬走了车间,安排住了许多住户,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建和修缮,所以变成了这个样子。"。我想解放后百废待兴,国家极度困难,那里有心思来保护胡同和四合院,也就是这几年,改革开放国力强了,才出现了胡同四合院的身价大涨。

长林的家只是这所院里的两间偏房,听他说其它的房子在解放后和文革中两次被收走了,政府只给他们留下了现今的栖身之处。进得屋来与他的母亲、妹妹不免寒暄一番,时值盛夏,这单薄的平房却凉爽宜人,可见祖先们把屋顶设计成立体三角型的科学性。

中午时分,长林招呼我与他同去胡同口买下酒菜,我与他各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门了,路过其它院门口时坐在小板凳上的邻里们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感觉人与人的关系瞬间被拉近了。骑车穿越青砖铺地的小胡同,弯弯曲曲地左摆右绕,不时会有人问候和向人问候,偶尔还可看见一、两个老外鬼佬在转悠,冷不防一声轻脆的"朋友您好!"让你以为是位姑娘在说话,抬头看看却是一只漂亮的鹦鹉,深厚的胡同底蕴给我带来了无比的舒畅。

来到胡同口的熟食店,长林把自行车随地倒放,大摇大摆地入内去了,并招呼我一同前往,我说:"自行车没有锁啊!",答曰:"我们这里从来不丢自行车"。乖乖!这是我近年来第一次听见这样的回答!买好了酒菜,品尝着他母亲和妹妹专门为我们包的茴香馅饺子,畅谈着同学少年,感受着胡同的天地,那个腻意就甭提了!

条帚胡同又窄又短,可是这小小的胡同却不可小觑,解放前是三教九流的集聚之地,天下第一武生杨小楼的故居就在这条小小的胡同里。杨小楼乳名"三元",光绪四年(1878 年)生于北京,八岁时,入小荣椿班一科学武生,取名春甫。因拜伶界大王谭鑫培为义父,随谭氏子辈排名嘉训,字嘉年。出科后,为借其父之名望,取艺名"小楼"。当年,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供奉"。而小楼从长相到表演技巧、嗓音都酷似其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故被慈禧太后所看中,于光绪三十二年,也成了"内廷供奉",每逢朔望,进宫演戏,曾得到厚赏。

胡同中还有一所清真寺,北京笤帚胡同清真寺修建于明末时期,距今已有5O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缮,风格别具。原存有蕃人华巴巴手抄本《古兰经》一本,硬木经箱一个。全寺占地面积为1.8亩,大殿建筑面积438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形式。寺内有阿旬2名,传授教门和文化。

出得笤帚胡同西口,就来到的琉璃厂东街,与对面的西街连起来,就是如今北京有名的文化街,都是卖字画、瓷器、笔墨纸砚和书籍的店铺。东街西口与和平门外大街相交处是有名的中国书店。西街路口有卖墨汁的"一得阁",把角儿处曾有个卖孔子家菜的孔膳堂饭庄。再向内走就是著名的"荣宝斋",从西街往西走就是椿树街了,这里的胡同已被拆得干干净净,地产公司盖起了楼盘和购物中心。

在胡同里,常常看见三五位妇女一伙,拿着个小板凳坐着那里,谈天说地拉家常,自家门槛后面坐着老人,不时地探出头来东张西望,自行车和三轮车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路人神态休闲,牵狗晃膀子的爷们、低空飞行的鸽群、关在鸟笼里不安分的黑八哥和白鹦鹉......,还有清脆的单车铃音,纯正的京腔话儿,凑巧还会碰见一两个精神错乱的妇女边走边大声地自言自语,发出耸人听闻的语言,保准您会惊出一身的冷汗。

雍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而不庸俗。这就是北京胡同的魅力!

与长林把酒对盏,我说出了对胡同的钦佩,长林用手抹一把嘴,骄傲地说道:"咱爷们胡同的好处还远远说不完,夏天从来没有关过门睡觉,也从来没有丢过东西",我问:"连大门都不关?",答曰:"是"!我又一次震撼了,在这个泥沙俱下、龙蛇混杂的经济社会中,还能有夜不闭户的一片绿洲,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告别了老同学,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头遥望那一片不知何时就会被拆掉的胡同,心中涌起莫名的思绪,清平淡泊,不正是北京胡同最好的诠释吗?!

 

                                                             2007-9-16随笔于北京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