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性格的写作练习 作者:老笨



我认为,电影剧本创作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题材分析;二、人物性格构思;三、结构设计。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认为最最重要的环节便是人物性格构思了。人物,是一个作品成败的关键。一个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取决于你是不是提供给观众一个或几个新的人物性格,而这些人物是你从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创造。美国经典影片《公民凯恩》是多年来评选百部影片历来名列第一的佳作,固然该影片在结构上和电影语言上都有很值得称道的方面,但最根本的成就还是因为它塑造了报业大王凯恩这个性格层次复杂的人物形象。通常,一部影片的视觉冲击力能为一部影片带来商业票房,而只有性格塑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才能为影片带来艺术品味方面的成就。人们尊重伯格曼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影片中采取了多么花里胡哨的手段,而是在于他对人物性格深层次的开掘和独到的观察。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深度来源于什么?当然不能是借助剧本中人物之口的说教,而只能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所体现出来的并由此而影响观众的东西。而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便都是特定人物性格所生成的。所以,我常常对学生说,不要脱离开对人物性格独特的发现和开掘来思考如何深化主题思想。你首先要将力气用在对人物性格的构思上,只要人物性格有了自己的独特行为逻辑,只要你对人物作出了性格层次上的深入开掘,你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必然也就深刻了。在编剧的过程中,人人都会追求情节的独特性,希望在情节构思方面搞出点儿新意。但实际上,如果你脱离人物性格的规定性去编织情节,其结果是情节固然怪异了起来,但却常常会因为违背了人物性格的基本逻辑而变得不可信。中国观众都觉得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编得不错,但如果你细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该电视剧的那些情节都来自于张大民这个人物独特的性格。那些情节都是这个人物特定性格的必然结果。所以,我常常劝戒学生不要过多地在编造离奇的情节上使劲,而应该把功夫多花在对独特的人物性格的发现、开掘、构思和塑造上。人物性格构思的能力才是电影编剧最最重要的基本功。

然而,在电影编剧教学中最最难教的便是人物性格构思这个环节。

例如在电影教学中,作品的结构设计固然重要,但我们还能通过解构影片和分析一部影片的时空布局来增强经验。如果我们有了一好的故事,我们再教会学生有弹性地讲好这个故事便不会是太难的事情。可是人物性格构思这个环节却不然,因为它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对人生、人性的理解,它将考验一个作者生活底蕴是否丰厚,他对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是不是有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分析力。这里不仅有个电影观念的问题,也许更重要的还是个生活观念的问题。而一个老师是很难教会学生如何看待人生和人性的。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可以偷巧的捷径。如果你想提高自己在人物性格构思和塑造方面的能力,唯一要坚持的就是创作实践。当然,同样是实践,也会因为方法的优劣而带来不同的结果。今天,我就在这里着重地介绍给朋友们一些我们电影学院在编剧教学中常常采用的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 

一、人物性格的速写练习 

    一个作者要想用很少的笔墨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性人物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进行人物性格的速写练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看两个这样的练习—— 

第一则:《陈先生的小纸片》

     我的大学是在上海戏剧学院上的。刚刚入学,去厕所小解,却见面前的墙上正对着脸贴了张笔记本上裁下来的纸,上面写着:“菩萨蛮——为庆祝六一儿童节而作”。那词填得很功,但却读不太明白。从引用的掌故里看出作者定是位老先生。那字也是老先生的,用繁体,规规矩矩的蝇头宋楷。末尾的留名亦是老气横秋——“陈汝衡”,颇象老中医的名字。他是个什么人?怎么会在厕所的小便池上庆祝儿童节哩?我当时乐得把尿也晃到了池外!(后来才知道,原来每到节日——不拘是妇女节还是元宵节,他都会用那样小小的纸头,在校园里到处贴上他填写的词。)

    不久见真人,果然可乐!他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踱入课堂的时候却声若洪锺地自我介绍说“芳龄二九。”是两个九相乘的意思。这时有同学提问时叫了他一声:“陈老师……”他立刻打断了提问正色地说:“以后谁也别叫我老师,要叫先生!”

    陈先生是教中国文学的,但他更多的是教古典诗词。说句良心话,“年方二九”的他讲课实在枯燥。然而我敢说没有哪个老师似他这般酷爱讲课。当他摇头晃脳地背诵起诗词来的时候,就如关公抡起了大刀,如入无人之境。人老了,前牙漏风,朗诵的时候前排的同学就感觉局部地区有雨。上他的课很苦恼,终于就有人忍不住跑到系里抱怨听不下去,问能不能换老师。然而系主任苦笑着说:“还是告诉同学们坚持一下。如果我们把陈先生的课停了,他那年纪,他那热情……是不是?”想想也是,大家就再不提。只是共同谋划好了对策。等他上课,我们就从左数第一个人开始提问,然后第二人、第三人……这样一直问到下课。他就只好不断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就有了开小差看闲书的时间。陈先生当然不知道我们的阴谋,学生的提问,使他觉得很得意。记得那次轮到我提问,我严重异常地站了起来:“陈先生,不知道菩萨蛮是不是可以吟唱?我曾经在厕所的墙壁上看到过先生的……”同学闻说,都从课桌上抬起了暗含笑意的眼睛。老先生全然不觉,当下里为我们朗声吟唱起来,那音调要多怪有多怪,相信定是原装宋味的。先生见我们都笑,更来了情绪,突然问我:“唐诗宋词皆有传世之作。敢问现代诗里也有吗?”

    “没有!”我几分讨好地说。

    万万没想到他却说:“不对,有的!”说得全班同学大愣。接着他笑嘻嘻地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都不怕!”没想到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挤兑现代诗,大家哈哈笑个不停。

    那天,学院里来了个法国学者,是个年青的女子,要为我们讲莫里哀。男生都挤向前排,凑向金发碧眼的身边。那女子很有些欧洲人的傲慢,全然不把在场的学生放在眼里。就在这时,突有人用英语提问,大家惊诧地回头看时却是陈先生。陪同翻译说:“对不起,我不太能说英语。”陈先生就立刻换了法语。至今不知道陈先生提的是什么问题,但见那女子红了脸,半天回答不出来。翻译道:“她说,这位先生的提问她从来还没想到过。”

    回到宿舍,大家都议论着陈先生今日的表现,纷纷觉得分明是为国争光,人人反复说:“没想到陈先生还有这两下子。”因为我们无论课上课下,从来没听先生说过任何一个外国词儿!

    再一晨,我围着学校跑步,恰遇到陈先生提着篮子买小菜。当下拉着我到他家里坐。步入那狭窄的亭子间,我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书架的山谷里,那四壁的高及屋顶的书令人仰视,给人压力。拿出一册翻看时,竟是先生在30年代写就的《中国曲艺史纲》,再抽一本,还是先生写的,叫《中国说唱艺术考源》。索性向书橱里看去,原来那一排都是先生的著作。这一发现使我目瞪口呆,连师母递上的茶也没喝出是什么味道。那些书中的文字,铿锵有力,字字珠玑,长短节奏,更是有腔有韵。其功力真令我辈汗颜。从那一刻起,我始知年轻人笑声的浅薄。临出门,认认真真地颔首叫了声:“陈先生。”

现在,陈先生已经作古多年。他故去的时候我已经当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七年。七年里,我常常会想起他,因为每到过节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那贴在墙上的小纸头,尤其是儿童节。 

第二则:《我心中的英雄》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里,我家对面就是个锅炉房。烧锅炉的师傅姓常,是个年近四十的、又黑又壮的汉子。他是个大嗓门,只要他开始烧锅炉,满院的人都能听到他那破锣似的歌喉有调没调地唱样板戏。为他伴奏的,就是锅炉房里“嗡嗡”的鼓风机声和他“咣咣”的填煤声。院里的张大爷找他下棋,就会对里边喊:“别哭啦,看把狼招来!”他咧着大嘴傻笑,谢了顶的秃脑袋被煤灰抹得象花瓜似的。 

就在锅炉房边上长着一株粗壮的白杨树,它可真高哇!高得几乎和它身边的大烟囱差不多。不知什么时候,树的顶尖上搬来了一窝喜雀,一公一母,一唱一和,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开始“喳喳”地叫,吵得院子里人们睡不好觉。张大爷找到常师傅,说:“天亮听你叫,天不亮听你弟和你弟妹叫,这还让人休息不?”“我弟?我哪儿来的弟?”张大爷拿拐棍朝头上的喜雀一指:“那不是!”没大没小的常师傅跳着脚骂:“那是你大爷!”张大爷笑嘻嘻地求他想办法把那喜雀赶走,常师傅开始不干,后来听说给两包大“前门”就动了心,往手心里啐了口唾沫就往上爬。我们小孩都在树下看热闹。    

    常师傅小时候肯定是个爬树的好手,很快便爬到中间,但他毕竟快“四张儿”的人了,再加上肚子又大,趴在树枝桠上“呼嗤、呼嗤”拉开了风箱。就在这时,两只喜雀回来了,急得“喳喳”乱叫。常师傅一出溜滑了下来,说:“不灵,太高。上面那小枝子哪儿经得住我呀!一条‘中华’我也不上了!” 

一夜,狂风大作,第二天却是个大晴天。忽听常师傅大叫:“快看!小喜雀掉下来了!”果然,在他的手里捧着个羽毛未丰小喜雀。那小东西虽然没伤,却吓坏了,瞪着惊恐的眼睛“吱吱”叫个不停。它的父母见它在人的手上,更是焦急,不管不顾地向着常师傅的秃头俯冲下来,吓得常师傅把小喜雀丢在地上。两只大喜雀围着它们的孩子打转,却一筹莫展,那叫声比哭声还凄呖。常师傅在一边怔怔地看着,忽然冲过去那起小喜雀,把它揣进怀里,向着杨树顶上爬去。    

我们担心地看着他,当他爬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们都看见他的腿在剧烈地抖动。他刚想停下来喘口气,两只大喜雀却突然向他发起了攻击,在他的秃顶上狠狠地啄了一下,血便流了出来。常师傅破口大骂:“傻*!”却仍往上爬。在他快够到喜雀窝的时候,脚下的树枝断了,脚一下空了,只有两手死死地抓着摆来摆去的树枝在空中悬挂着。我吓得闭上了眼睛,以至于没看清他是怎样把小喜雀送回窝的。后来,喜雀一家一直在那棵树上住着,并没有对常师傅有什么友谊的表示,我对这一点颇感到有些不公平。可常师傅却不在意,照样每天鬼哭狼嗥地唱。 

直到我上中学时搬离了那个院子,常师傅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_ 

上面这两则小文都是很好的性格观察和描写练习。您会发现,它们不是按照电影剧本的写作方法完成的,好象更象小说或者散文。我认为,在电影剧本和小说散文之间有这很多的共性,即如上面这两则小故事吧,你通过这样的写作只要能够有如下收获:一、把细致地观察人物性格的特征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如果长期坚持写作这样的练习,就会培养起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敏感性。能几十捕捉那些鲜明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的生动细节。例如:从陈先生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可爱的“老小孩”性格特点。这位老先生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单纯得象小孩子一样。小文中,作者抓住了陈先生的几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来予以表现:他到处张贴祝贺节日的小纸片、他在课堂上拿现代诗开玩笑等等,都是令人哑然失笑的生动细节。二、这样的小练习不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却能使你在生活中集腋成裘。你能想象吗,今天你用一个小时写了个“陈先生”,明天你又花上一点点时间写了个“常师傅”……几年下来你将会收集到生活中多少鲜活的人物和性格呢?你有了这样的基础,在着手编写一个剧本的时候,那些写过的人物必将成为你人物性格构思的后盾和基础。三、初学剧本写作的朋友常常看不起小小的练习,但就因为没有这样小小的练习,他们常常就花了很多的笔墨也不能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塑造鲜明。您看,上面这两个小小的练习每篇都不过一千来字,将字数限制在这样的篇幅里的好处之一就是逼着你只能在最少的笔墨之中将人物性格勾勒鲜活。因为一篇小文容不得你拖泥带水。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吗?做这样的练习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你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省笔墨,如果洋洋万言反而达不到你练习的效果。

二、人物性格小传的构思练习

在讲述这个练习的具体做法之前,有必要先阐述一下这个练习的重要性。

有个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构思:一位从来没进过城的农村青年一日来到了某大城市,他在城里每一步都战战兢兢,总是觉得所有的城里人都在不怀好意地看他。由于他神经高度紧张,开始逃跑,而那些人觉得他很奇怪,就开始追。他越跑,人们就越追,而且追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将那农村青年堵在了一个塔楼顶部再也无路可逃,最后他只好稀里糊涂地跳下了塔楼!

听了他的构思,很多同学认为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编造得太“邪唬”。有人问:这个青年一没做亏心事儿,二没有精神病,为什么会见人就跑?即便是一个从没进过城的农村女孩也不会吓成这个样子呀?再说,他为什么不问问人们为什么追他?为什么不在向人们解释清楚自己没有干什么坏事之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跳楼)?总之,大家觉得作者有点故作惊人之语。

其实,我们编剧的任务不是制造耸人听闻的情节,不是展示某个人物不可理喻的行为。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编剧就太好当了。写一个人古怪的行为并不难,比如你可以写一个精神正常的中学老师,那一天一高兴就躺在了车水马龙的马路中间。这样的行为倒是很惊人了,但有谁会相信呢?我总是对学生说:在电影剧作中,没有“不可能的”,只有“不可信的”。例如,你觉得把一张人的脸皮揭下来为另外一个人安上是可能的吗?或许在生活中这根本就不可能,但在吴宇森导演的影片《变脸》中这就成为了可能的。电影剧作的规律是,如果你讲述出了某种事物的内在逻辑,该事物在一部影片中就会便成是可能。如果你没将这个事物的内在逻辑讲出来,这个事物就变得不可信了。例如:可能我们都会认为嗑瓜子嗑出个坦克来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告诉你,那是有人将窃听器做成了微型坦克,然后将它藏在了空瓜子壳里,这个事情不就变成可能的了吗?所以,一个剧本不能只告诉大家剧中人物干了些什么,还得将人物行为的逻辑表现出来。再古怪的人物行为如果符合内在的逻辑,那行为也是可信的。相反,如果一个行为看似挺平常,但如果不符合人物行为的基本逻辑,观众也会觉得无法接受。那么,怎么样做才能把握住人物的行为逻辑呢?关键在于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构成,而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构成都会与其他人不一样。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并采取不同的行动。什么是剧作情节?情节就是一个特定的性格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和外部行动。一个编剧只有在牢牢把握住人物的特定性格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人物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内心动作并采取什么样的外部动作。然而,每一个特定的性格构成都是有它深刻的生成背景的。如果你想扎实地把握住一个人物的性格就得彻底地搞清楚这个人物特定性格的成因和它的各种成份。也就是说,你必须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之生成环境和性格状态。

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个性格的生成环境:

*(姜老师,这里请用三角型符号,我的电脑里没有,只好暂用这个代替)家庭

我们虽然不能说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出什么样的人,但一个人出身的家庭肯定对他的性格生成是有着极大影响的。一个出生在地道农民家庭中的女孩小性格上肯定与一个出生在工人家庭中的女孩不会一样。

*经历

一个曾经当过多年兵的人,尽管他离开部队多年,你仍然不难从他的身上“嗅”到“兵气”。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和一个没有参加过的人无论如何性格也会有差异。

*职业

一个教龄三十年的教师与一个从事了三十年警察职业的人,在性格上肯定会有极大的差异。他们从气质到思维方式都会有极大不同。

*教育

    一个从师于私塾旧学的人与一个从外国洋学堂毕业的人性格的差异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籍贯

一个长年生活在东北的人当然与一直居住在广州的人在性格上迴然不同。即便都生活在农村,河北姑娘与四川“辣妹子”又咱们会性格相同呢?

上述内容因人而异,但它们却创造出人类绝无雷同的性格。尽管我们在一个剧本里可能不会设计某个角色的一生,甚至我们的情节只表现了这个人物人生中的几天,但你只有在对他的全部上述材料构思清楚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性格特征。在对送出上述内容进行构思的时候,你甚至不能仅仅规定“老张是个老工人”,因为即便是“老工人”也绝对不一样。他是火车司机呢?还是钳工?你只有将这些内容作“唯一化”的构思,才能进一步将他的性格清晰化。在完成这些构思的基础上或与此同时,你还需要将脑力花在对人物性格状态和成份的构思上。而这些构思当然是在掌握住人物性格生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你需要考虑的有如下方面:

*气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不的人性子急得象炮仗,有的人性格平静如水;有的人活泼伶俐,有的人性情阴郁。人的气质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但也与后天生活的环境和经历有关。人的气质不能决定人的倾向性,却会为性格带来丰富的色彩。现在,我们国产电影的一大弊病就是过多地注意到了对人物立场和倾向性的描写,却常常忽视对人物气质的构思。

*修养爱好

不同的人,修养爱好不同。这当然也与性格生成的环境有关。六、七十岁的老知识分常常会唱苏联歌曲,而上海弄堂里的小妹妹却常常会唱上几句“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

*语言特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有的人寡言要语,有的人眉飞色舞,有的人直来直去,有的人却喜欢弯弯绕。

*思维习惯

这个世界上,你肯定遇到过总将事情向悲观方向思考的人,也会遇到用过度的自傲掩饰自己极度自卑的人。每一个特定的性格都会有区别于其他人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接人待物

例如:有的人仗义疏财,有的人重色轻友……

*对待异姓

说实在的,在人的性格中间,没有比一个人对异姓的态度和他的包括他婚恋观念在内的性爱观更重要的了。我们实在无法将一个男人是如何处理他与女人关系的方面同他的性格剥离开来。可惜的是,我们的作者常常在这方面只作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这样简单的评判。

*道德倾向

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是性格中极为重要的成份,尽管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化。

在剧本构思之初,有经验的剧作家都会将人物性格小传的构思放在情节构思之前来进行。在你预先设想的大的情节框架中已经有了几个预设的角色,这时你所要做的不是别的,而是将那几个人物的性格小传构思清楚。你所构思的性格背景材料越细致越好,比如你要提问:“老张唱什么戏?爱唱京戏呢?还是粤剧?”“他最爱吃写什么?”“他说话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口头禅?”等等。只有把这些内容想得越明白具体,你的人物性格才能越发具有个性。有不少初学剧本写作的朋友,常常忽视了人物性格构思的这个环节,他们总爱急急忙忙地去编织情节,然后就草草动笔,其结果不是情节不合理,就是人物不生动。再有经验的剧作家也不敢忽略了这个环节。

当然,如果想学会从无到有地构思出一个人物的小传,就必须有两个前提:1、你得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相当的观察和积累,高尔基曾经说过,你如果想写好一个工人或一个小官吏,就得了解几十乃至上百个工人或小官吏。鲁迅先生认为,写作人物性格的窍门就在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2、当然,你还必须具有将那些平日对性格的观察和积累“杂取”出来,“合成一个”的能力。这就需要训练。

我经常会要求我的学生在假期里为自己身边的人物写小传。其目的就是为了锻炼他们的性格小传写作的能力。我认为,先从熟悉的人开始你的练习是很有好处的。说来您也许不相信,我们虽然生活在茫茫人海之中,但如果要你详细地说出几个生活中真实人物的传记来,很多人便做不到。我在电影学院对研究生的教学中,曾经尝试着让那些已经读完大学本科的学子们将自己熟悉的一个真实人物的传记讲述给大家听,他们做来却十分吃力。学生们领悟到,过去好象已经很熟悉的人物,比如她的爷爷,但一旦要把他的身世和经历以及生活命运说清楚,却有着极大的难度。一个学生说:“看来我们过去关心周围的人太不够了。”我也在本科同学中间做过类似的活动,结果是很多的孩子连自己父母的身世和人生经历都说不明白。事实证明,很多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受益匪浅。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