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情之道 作者:老笨


人类感知世界的心理过程被划分作知、情、意的过程。由知觉达到情感。所以,电影艺术利用人物活动构成的情节,创造虚幻的知觉过程,目的便是在更短的时间里催动观众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因此也可以说,特定的情节所带来观众的知觉过程必然引起观众相应的情感反应,如果那些那些模拟的知觉过程违反了观众的生活经验,便会成为情感反应的阻碍因素。
    观众在生活中的感情经验是他们对电影中感情经验的前提,如果电影中的某些动作细节背离了观众在真实生活中的感情体验,就会影响他们产生相应情感的心理过程。例如:《佩剑将军》中和《明姑娘》中的情景。相反,《人鬼情未了》结尾的分手场面能感染观众的原因是剧中人物情感表达的分寸,观众都有和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这些生活中的情感经验成为在观赏这部影片时感情反应的基础。然而观众最最敏感的是感情信息的分寸,这是长期生活经验导致的。例如在生活中,父亲对子女的一个很细微的感情信息,都会被敏感的女儿所辨识。那种情感信息的流露有的时候是有意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无意的。有的时候直接的表白,但也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细小的眼神或面部的抽动。如果我们将生活经验里本来是通过细小的表情和手势动作所完成的情感信息在电影作品中错误地改写作直白的或过头的感情表露,将下意识的情感信息变成了有意识的情感表露,结果就会破坏观众的情感经验,而成为观众与作者情感沟通的障碍。
    观众永远不可能是银幕上所模拟的生活的旁观者,他的感情是永远参与其中的,尽管这种参与有风格的不同。
    电影艺术确实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语句是由符号构成的。但电影语言毕竟和文字语言不同,它作用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如果画面里有文字或在信上对话的时候)。而文字语言永远作用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电影的符号是一种模糊语言,是一种感情语言,也就是苏姗.朗格所说的“生命的符号”。它的特点是表意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复杂性。例如,在银幕上,乌云通常一压抑情感的符号,落叶是失落情感的符号,但它们和文字中的“压抑”和“失落”这样两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它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对那种特定情感的体验,而不是明确的所指。
    我相信,电影的情感语言是由成语的。作为一种语言,必然有着约定的意义。电影艺术中的情感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它的形成靠的是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经验。比如,“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北雁凄厉的哀号和霜染的秋叶在众多的民族和国度里都有凄然之感,所以当它形象地再现于银幕的时候,也就传达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艺术的情感表达首先产生于移情作用。当然,就象人类的文字语言一样,有一些情感语言是不可译的。比如在电影艺术中很重要的色彩。色彩在绘画中就是直接影响人们情绪和情感的元素。每和种特定的色彩会与某种特定的情感相联系,比如黑色在各个国家的习俗中都代表着与死亡相关的压抑恐惧凝重等等,红色则代表着与鲜血有关的激情愤怒等等,蓝色代表着与蓝天大海有关的浪漫幻想,白色则代表着与白云和牛奶有关的纯洁善良……但是,这只是大致,因为也有很多的不一致。比如,在西方,婚礼是男穿黑女着白,而那却是中国的丧服。在西方,紫色象征着情欲和性,而中国却是黄色。
    在电影艺术中,由情节录载的情感是一种历时性的旋律,它永远是故事的讲述者主观情感视点的产物。但就象任何一首交响乐一样,它都由着特定的结构,是由乐句和乐章组成的。也就是情绪段落和情感主题与副主题的穿插。在我看来,电影中的情绪便是围绕着人物的情绪展现和传达给观众的。例如,一个面临死亡的角色之惊恐的外部动作和表情动作就向观众传达着恐惧的情绪。尤其是主人公的情绪的不断变化便构成了情感的主旋律。例如凌子风在拍摄《骆驼祥子》的时候就先将情感变化的主旋律用色彩变化的图谱绘制出来,然后贴在墙上。在这张图中,情感是分为段落的,前一部分是浅蓝色,因为最初的骆驼祥子虽然命运不幸是冷色调的,但依然有幻想,依然有奋斗的希望。虎妞勾引他发生了关系那个情节段落却被导演绘制成了橙红色调的,充满了欲望。在为刘四爷祝寿的那场戏中,图谱明确表现出了红色,这既是热火朝天的气氛所需要的,也是虎妞和祥子与刘四爷激烈的争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当然,影片最终的情绪基调被绘制成黑灰色的,这便是由于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所决定的。这样一来,从影片开始至结束,就又了一条由于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而构成的情感旋律了。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