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小女生蒋方舟说起 作者:为之60


 

 

  从清华小女生蒋方舟说起
 

    清华有个小女生叫蒋方舟,在清华百年校庆(校庆日2011.4.24)时写了一封公开信。其见地之独到,文笔之精妙,很难相信出自这个“泛90年代”小丫头之笔下,引得各方议论纷纷。

面对学生颇有微词的公开信,校方的反应是正面的,声称“我们会认真反思”。新闻媒体也十分积极。如成都传媒集团属下的《看历史》杂志就全文刊登了蒋方舟的信。然而《成都商报》就有点不地道了。它从《看历史》转载文章时声称“有删节”,删的却都是精华之语。如下面一段:

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该报就删除了“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紧接着的下面一段更是被全部删除:

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这样精彩的话语,有几个人说得出来?

清华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当年即有梁启超、王国维(1)、陈寅恪(2)、赵元任“四大导师”享誉中外。虽经五十多年前“院系调整”后被肢解成一“工科院校”,毕竟还有些底气。后来又恢复成为综合性大学,善莫大焉。到现在,一个小女生就有这般功夫,是清华的骄傲。

1999年我到清华公务之余,专程拜揭“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瞻仰陈寅恪于1929年题写的碑铭。虽是“浩劫”之后的复制品,仍能体现清华大学尊重历史、敬重先贤的一片苦心。碑铭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如下著名文字: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能坦然面对此碑的当今清华人不会太多,蒋方舟应是其中之一吧。

陈先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说说而已。

1953年,中国科学院派专人到广州中山大学诚邀陈先生到北京就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先生提出如下就职条件:

“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3)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他还在答复科学院的文字中慎重声明:“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没有思想自由,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4)

不知百年校庆时,还有多少清华人记得陈寅恪和上述这意味深长的历史片断?


注:

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

2、陈寅恪(1890~1969):史学大师,1949年前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著述甚丰,博大精深。陈与其父陈三立(参加过戊戌变法的前清进士)、其弟陈衡恪(擅长诗文书法篆刻的画家)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均有专门的条目介绍。

3、毛公或刘公:指毛泽东、刘少奇。

4、见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5年版。


                                                                               2011-04-24

 

  为之60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