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丹霞·張天師 作者:木头


 

  龍虎山·丹霞·張天師

龍虎山印象,來自《水滸傳》。“……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生穀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讀之,嚮往之心頓生。(《水滸傳》第一回)
對龍虎山的一知半解,卻始終離不開畫符授籙、降神驅鬼、修齋設醮、祈福禳災的張天師了。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道教正一派“祖庭”,被稱為“道教第一仙境”(道書把龍虎山列為第32福地)。

近日有緣一睹龍虎山真容。碧水清流,綠陰千里,掩映丹山紅崖,風光清秀綺麗,宛然人間仙境。

有此一行,實為不虛。

雲蒸霞蔚映丹霞“丹霞”,原指天上的彩霞,“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曹丕《芙蓉池作詩》)

丹霞地貌,取之“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句出《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稱河南南召丹霞山“每至旦暮,彩霞赫熾,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如明霞”。(見華錕博文:《丹霞美名源于鄧州》)

龍虎山已經作為“中國丹霞”的組成部分,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丹霞”包括六大丹霞地貌: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湖南崀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和貴州赤水。

明代大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游龍虎山:“遙望東面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為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面削起者為碣石,最峭。” 象鼻山。巨大無比的天然石象立於山中,神型兼備,惟妙惟肖,人稱“天下第一神象”。

遊瀘溪河值雨,兼雷。

雨霽,天淨如洗,一川含綠,碧水丹山,渾赤如霞。

陽光燦爛依舊,一彎臥虹如拱似橋,從藍天裡斜插入龍虎山排衙石。倏忽之間,又匆匆而隱。有道是彩虹芳蹤難覓,今日裡卻在此匆匆相逢,緣乎?

龍虎山風光,綺麗無限,非小文可盡述,亦非筆者可盡述。

白雲蒼狗話龍虎有研究稱,在漢代道教初創時,道教名山均屬丹霞地貌(青城、鶴鳴、龍虎)。

真所謂山水無心,居者有意。

龍虎說龍虎山,本名雲錦山,甚有丹霞崖壁的斑斕多彩之意。
龍虎山名之由來,有二說。

一謂以山形得名。“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裡,兩峰對峙,狀若龍虎。”(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

一謂據張道陵故事得名。“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

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說,張道陵擬尋名山訪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繡衣童子,口授二語,道是:“左龍並右虎,其中有天府。”……,童子說罷,忽然不見。道陵記此二語,但未解其意。一日,行至龍虎山中,不覺心動,謂王長曰:“‘左龍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書藏于此地。”按照馮夢龍的故事,張道陵去之前,此山已經稱為龍虎山了。

後說顯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有些牽強附會。
不過,“龍虎”一說,頗有些暗合道教淵源。

所謂龍虎者,即分別指鉛、汞。道家內丹功夫,以龍屬木,木生火,同心神之火,乃以龍為火。虎屬金,金生水,同身腎之水,乃以虎為水。所以稱水火為龍虎。這也是“龍從火裡出,虎向水中生,龍虎相親,坎離交濟”之理。煉丹家藉之以煉丹,養生家用之以保幢,醫學家引之以解釋人的生理與病理。

天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為人師者,眾。“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禮記?學記》)。曰:好為人師,說的是都喜歡當別人的老師。

為君師者,“治之本也。”朱熹說,“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閑,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大學章句集注》)

為天人師者,如釋迦牟尼佛祖。“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見《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

為天師者,實乃張陵之自命。

漢末張陵創五斗米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其教稱天師道,張陵更稱為張道陵。此後,張道陵子孫自命天師,世襲罔替,非宗親不傳,民間亦以此稱之。

元朝忽必烈開始,官方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

“嗣漢”,即認其是漢室宗嗣,漢張良張子房第八世孫;“三十六代天師”,則承認天師的傳承和身份。
(其家廟稱“留候家廟”,楹聯道:子房勳功禦封留侯,張陵傳道敕賜家廟。);明朝朱元璋登基,“太祖曰:‘至尊者天,何得有師?’詔改真人。”也就是說,朱元璋把天師的封號改為“正一嗣教大真人”,不再稱其為天師了。(見張岱《夜航船》)天師府門廊柱上有抱柱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
一邊要做神仙,一邊還要做官,體用一混,不曉得當年皇帝如何看?

……

百姓說“從來混沌剖判,便立下了三教:太上老君立了道教,釋迦祖師立了佛教,孔夫子立了儒教。儒教中出聖賢,佛教中出佛菩薩,道教中出神仙。那三教中,儒教忒平常,佛教忒清苦,只有道教學成長生不死,變化無端,最為灑落。”(馮夢龍《喻世明言》)

呵呵,升鬥小民,只求過好日子,無病無災,長生不死,灑落的緊,現實的很。

皇帝說《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說的是宋嘉佑三年,京師瘟疫盛行,范仲淹奏請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設醮,禳保民間瘟疫。宋仁宗欽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不想那洪太尉倚權仗恃,將上清宮伏魔殿中,歷代老祖天師鎮鎖的一百單八個魔君悉數放出。一句“遇洪而開”,教三十六員天罡下臨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間,一百單八條好漢結義水泊梁山,哄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

《道藏》載:徽宗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召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赴闕,召見,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呵呵,答的十分乖巧,挨拍的亦舒服。

彼時,皇帝對張天師的信任和倚重可見一斑。

(聯曰: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橫批:相國仙府)
道炁說天師私第的照壁,繪有陰陽太極圖,題“道炁長存”,左右有對聯“道貫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馭人神”。

“道炁長存”,“炁”,同氣。《鏡花緣》中用"北名酉水,西名巴刀,東名才貝,南名無火。"來暗喻酒色財氣,“南名無火”指的便是“炁”字。 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說。究之,道經中,“炁”為先天之氣,“氣”為後天之氣;在丹經裡,精化之氣用炁,吐納導引之氣用氣,‘炁’實即丹田。凡有關道術的都用炁,有關呼吸的則用氣,兩字用法有明顯的區別。

七星古樟天師府內,古樟濃蔭散綠,蔭翳蔽日,樹冠上灰鷺群集。

導遊稱“十樟九空,一棵不空,土地公公”,偏偏天師府內,按北斗七星列植的古樟,棵棵實心。

道教認為,北斗七星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司生司殺、養物濟人,十分靈應,在道教神祀中被尊為“七星解厄星君”。
天師府文稱:“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及道教洞天福地之一,自有天星照應:天師府建府之初,張天師尋龍點穴,更有地氣沖凝,故三光聚氣,地脈蘊育,自然生成了府內的七株古樟,亦如北斗七星狀排列。數百年來衛戌宮觀,帶來無數祥雲瑞氣,實乃天師府之奇珍寶樹也。今乃以北斗七星之別名分別予以命名,則為:(一)陽明、(二)陰精、(三)真人、(四)玄冥、(五)丹元、(六)北極、(七)天關。”道家、道教之論,博大精深道家是形成於先秦時期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以老莊理論為基礎,宣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教是形成于東漢時期(五斗米教)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竊以為,道家思想是一種的哲學學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不可、更不該合而為一論之。

近習,有道教學者引用魯迅先生句“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謂先生“用極其簡潔的語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雖不敢苟同,卻也未敢妄論。

邢東田、呂有雲等於此,有文釋之甚祥。

李敖先生,《傳統下的獨白》中“張天師可以歇歇了”一文,引經據典,博采眾論,觀點鮮明,不妨一品。

是耶非耶,見仁見智。

白雲蒼狗何謂白雲蒼狗?千百年來,王朝更迭皆因問鼎,鐵馬金戈都為逐鹿。唯有雲霞嵐霧,亦真亦幻,以它百變不復的形態,裝點著亙古不變的華夏江山。

道教故事,似亦類之。

有道是: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吾等升鬥小民,才疏學淺,還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談風論月來的簡單些。
附記:

李敖先生的《傳統下的獨白》一書,網上轉載者甚眾。《張天師可以歇歇了!》文,諸君可尋來品讀。

   

   

   

   

   

                                                           摄影:木头2011-07-17)


  木头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5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