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党伟业》之不足·读蓝小汐的小说《实习生》 作者:孙尔台


 

 电影《建党伟业》之不足

今天在网络上看了电影《建党伟业》,总的感觉是不如《开国大典》。虽然片中的基本脉络和史实还是清楚的,比如陶成章、宋教仁的遇害,比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和五四运动等。最终的结果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问题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显然缺乏《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与蒋介石的那种大手笔,而是过于概念化,缺乏给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最主要的是场景之间缺乏关联和必要的交待,显得有点突兀。幸亏我还有点现代史方面的知识,否则肯定会看得一头雾水。

比如影片开头介绍了陈其美与陶成章的矛盾,以及陶遇害的经过就显得有些多余,其实就是把这段去掉也无伤大雅。编者只不过是想借这段历史公案来揭露蒋介石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这种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显然没有当时与袁世凯的斗争来得重要和切题。影片如果着重去说明孙中山为什么会让位于袁世凯的问题,可能就更有意义了,还能对宋教仁后来的遇刺做一个铺垫。

包括毛泽东当兵的这一段经历其实也大可不必多讲。编者的本意肯定是想就此揭示出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来源,但这样的宣传反而会落入过去那种个人崇拜的窠臼,甚至会带有些唯心主义的色彩。对毛泽东的这段经历和思想活动,其实只要通过与老师的对话就可以充分地表述出来了,而影片则应该着重去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最不应该的是渲染了蔡锷与小凤仙的关系,车站上的那些镜头确实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占据了那么多的宝贵时间也很不值得。蔡锷这个人物是需要突出,但更需要通过这个人物之口向观众交待出当时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导演对蔡锷这个人物的点没有抓好,没发挥好他的作用。

还有张勋攻打南京城,以及复辟旧王朝的事也没能交待出个前因后果,究竟南方的革命党与北洋军阀,以及各个军阀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没有说清楚。其实这些非常重要的背景在影片中都需要有一个人来评述。

另外两个细节也值得商榷,一是袁世凯对政党政治并不是一开始就拍桌子反对的,他也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土皇帝。他曾经以国家元首的礼遇欢迎过孙中山的来访,并与孙中山一连彻夜长谈了十几天,发表联合声明时都谦虚地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因此孙中山对他都有一定的好感。所以应该揭露的是他的野心和老谋深算,而不是简单地暴露他的凶狠面目。二是刘少奇等人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场面有点夸张了。刘少奇他们当时还是学生,还是青年团员,根本不可能正式出席这种会议,事实上也只是在会场上旁听而已。所以文字上就不能叫参加会议,在形象上也不能那样器宇轩昂。

影片最大的缺憾是没有系统地介绍国民党的处境和主张,而缺少了这个重要的参照系就不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简单地讲,就是历史为什么会在诞生了国民党之后又诞生了共产党,国民党的不彻底性究竟表现在哪里,这些都应该有所介绍。虽然在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对话中已经谈到了一些,但还缺少深刻的剖析,也缺少更多的佐证,特别是缺少来自国民党人的见解,包括国民党在议会斗争失败后的深刻教训。这些本来都应该是故事中的亮点,但导演却偏偏没有意识到。所以影片的情节就缺乏悬念和扣人心弦的情感起伏,尽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加盟,但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是弱了许多。

 

 读蓝小汐的小说《实习生》有感

(一)

蓝小汐的《实习生》出版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所以我拿到手时还飘散着墨香。

记得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记者们问我对蓝小汐的看法。我知道他们想看看我们这一代人和80后网络作家有多深的代沟。但我的评价是:好啊,网络上能出名,就说明有社会的公认度,这就是对作家的一种肯定。其实我说的都是真心话,但小记者们可能挺失望的,因为他们没能找到更好的新闻由头。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我认识了蓝小汐,一个很随和的漂亮女孩。

社会上对网络作家的议论一直很多,最初贬义的评价大多来自文学圈内,认为网络文学水平比较低,只能算是文学青年的作品。后来又用上了鱼龙混杂一词,说明其中还真是有些龙。我对种划分标准一直不以为然,网络不就是一个工具吗?怎么跟文学的评价联系上了。中国自古以来也没分过什么竹简作家、毛笔作家、钢笔作家,怎么现在就分出个网络作家呢?我曾经与一位编辑辩论过,凭什么说网络作品就不好。如果用这种的标准来看,作者用传真机发来的手稿也不行,也属于网络作品,因为它不是老老实实从邮局寄来的,而是通过电讯网络传过来的,你说这叫什么逻辑啊。

话题还得回到这部《实习生》上来。文章的开头我就说了,这本书“拿到手时还飘散着墨香”。这其实是我的一种心情,哪本新书没有油墨味呢?但我一读就读出了清香,读出了清新的气息,这是80后作家的文字所特有的清新气息,相当的精炼,又富有时代特色。对这部小说我看得很认真,到目前为止,才看完了第一部分,还没有进入《炼狱觉醒》和《欲火重生》后两部分。没读完就迫不及待地要写感受,这不是我的一贯作风,但这次我也破一破,因为我要记录一些稍纵即逝的感觉。

《实习生》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初涉职场的故事,情节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上海姑娘宋暖、周格格两个闺蜜好友和一个富二代的张盛,以及木讷的、研究生毕业的农村孩子赵小川的求职故事。他们都在同一个大公司当实习生,每月的工资只有600块钱,连车马费和饭钱都不够。宋暖在总裁办,周格格和张盛在销售部。除了张盛没人敢惹外,宋暖、周格格和赵小川都受到了很多白眼和委屈,成天心惊胆战地看人脸色。很快地张盛看上了宋暖,而且帮了宋暖很多的忙,因此周格格心里也多少有了点酸酸的感觉,故事也就由此而引申开来。他们都是很单纯、很阳光的年轻人,涉世不深,尽管会有点小小的分歧,但全无龌龊的心计。倒是那些公司的那些老职员们,一个个像防贼似地看着他们,既怕他们来抢饭碗,又想利用他们来做事,最后的功劳却归自己所有。第一部分《坠入地狱》的故事也就说到这里,矛盾还没有展开。

蓝小汐叙事的叙事能力很强,第一部分的铺垫很真实,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合乎当今现实,一点都不露痕迹,就是把它说成是一个纪实文学都可以蒙人。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她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力确实令我佩服。我特别想知道蓝小汐是怎么揣摩大人的心思的,这里面包括公司的职员、主任、总监这些层次不同的人物,也包括宋暖、周格格和张盛的父母。他们的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却都错落有致地统一到蓝小汐的故事里。我也是个有女儿的人,也是女儿在职场上闯荡的人,所以在宋暖、周格格,特别是宋暖父亲的身上都可以找到我的影子。总之,我觉得蓝小汐把我们这一代人琢磨透了,把我们想讲的话都讲到了,把我们想不到的话也讲到了,这是我佩服她的一个方面。

蓝小汐另一个比我们强的地方是对现代职场生活的认识。蓝小汐在小说中是用宋暖和周格格这样一些年轻人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显得很幼稚、很天真;但小说外又是用一种成熟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显得很透彻、很果断。所以她笔下的事件、场景、人物和语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典型性。而且只需要寥寥数语,通过对当事人一个瞬间的神情变化和不经意中的一个举动的描述,就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乃至心理的细节特征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种现代职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体验的。

这篇小说我还没有看完,所以也只能说这么多,但我已经看到了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新形象和新标志。我对80后的作家,也包括80后的这批青年人一直很钦佩。因为他们是脱胎换骨的一代,是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一代,希望在他们身上。文学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二)

终于读完了这部小说,由此我联想到,在我曾经待过的基建办的墙上,有一张工程进度表,上面满是格子,每个格子的上半部分记录着每天的天气,半部分记录着每天的工程进度。这两项内容构成了两条平行线,大家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如果要细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能要用坐标来表示了。平行线就可能会变成时起时伏的曲线,或是线性发展,或是非线性发展,就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变化和矛盾冲突。蓝小汐的《实习生》就像一张建筑工地上的进度表,天气就是心情,工程进度就是事件的发展过程。看起来是平行发展的,但如果细细地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波澜起伏。

现在看来主人翁的心情是很重要的。在这部小说里,张暖、周格格的喜怒哀乐简直就是故事的线索。从刚来时的喜悦到莫名的冷遇,进而是才有了一点惊喜,随即又受到打掉牙齿往肚里咽的委屈,所以,小姑娘们的眼泪经常会哗哗地流。这种情绪和心态上的变化,也只有她们这些坐过冷板凳,替人买过黄鱼面,但还经常受到上司训斥,成天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碰壁的小实习生们才会有。她们成天要与各种各样的领导和客户打交道,要忍受别人在背后说的坏话,还要要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还要受到富婆、富姐们的讽刺和挖苦。因此她们的心里都有一张晴雨表,记载着每天、每时,甚至是分分秒秒的变化。

相比较而言,这个故事的本身并不复杂,矛盾的冲突也不大,说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尽管有许多事情看似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但她们最终还都忍住了。因为上司早就告戒过她们,职场的规则就是: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当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惹得这些孩子大喜大悲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她们毕竟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平常人眼里的鸡毛蒜皮,对于她们来讲就是天大的事。哪怕是郝敏反复无常的表演和黄晓峰从格子深处传出来的三个字“随便你”,对她们来说都如同是一堵堵冷冰的墙。

小说中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当代人的婚恋观。宋暖身上有父母培养出的正直的秉性,不爱慕虚荣。尽管酒后也曾流露过一点自卑,但清醒时总是那么自尊、自强、自立,从不“手心向上地向男人要钱花”。周格格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美好的向往,甚至对宋暖还曾经有过一丝丝的嫉妒。但她是个有原则的人,决不会抢朋友的朋友。她也是个重感情的人,从最初鄙视木讷的凤凰男到爱上赵小川,并帮助赵小川摆脱困境,就是因为赵小川的那张发票上的话打动了她。而张建中和张盛父子其实是被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尤其是小少爷张盛,并不是一个油滑的人,甚至还挺阳光,挺仗义,挺讨女孩子们喜欢。这些描述实际上也体现了蓝小汐对生活的一种向往。

区别于男作家对少女心思费尽周折的揣摩,蓝小汐写少女的话题是得心应手的。对于女孩子的嗜好,特别是关于淘件衣服、买个化妆品之类的生活小话题,她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她笔下的人物用不着由表及里地、凭想象地去描写,而是可以由里及表地尽情发挥。她们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包括一些下意识的举动也会显得那么的自然、率意。在很多的场合,蓝小汐还会用父女、母女之间的那种特定的语境来渲染气氛。比如说到可爱的宋暖在家睡觉的样子就像僵尸一样,这在男作家的笔下是绝对不敢出现的。但进入这种语境后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父女间的亲昵比喻。在摆出一付“僵尸”模样的女儿面前,再气愤的父亲也只能无奈地闭上自己的嘴。

故事的结局总体是好的,周格格利用老师和学长的关系拿下了闵东新这个大客户,成为销售部的佼佼者;宋暖策划的《十年HY》发行工作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赵小川的助学事迹也变成了援建七所希望小学的事实。宋暖并当选了HY的本年度的优秀员工,而且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新人;而且郝敏与宋暖也因此冰释前嫌。至于张盛父母对她的态度,早已是180度的大转弯。可谓皆大欢喜,而且喜从天降。这种结果是我没想到的,书中并没有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悲情,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一种宽容心态。

如果按照传统的结构要求,这个故事似乎还没有写完。至少堂堂的张总和穷酸固执的宋老师还没有短兵相接过,特别是穆雪儿这个不凡的人物也只是刚刚露了个脸就退下了。按理说这个人物是应该有点戏的,如果放在韩剧里面肯定是个制造麻烦的角色,而且一直要死缠烂打到底。但我前面就分析过,这部小说的风格就是在记录一种心情和感受,所以蓝小汐就这么快刀斩乱麻地把故事结束了,以至于宋暖刚刚从商店里“借”来的高档衣服都忘记去退了。

蓝小汐最后是这样解释的,因为刚刚过完年后,又有一批新的实习生出现在公司的大厅里。大家又都在议论,又来了一批“抢饭碗”的。看来,这个职场的故事还将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这个发展的空间还会很大。


 孙尔台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