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为什么写不出伟大的知青作品 作者:笨人


 

 知青为什么写不出伟大的知青作品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的重要成果,曾经并仍在感动和启迪着无数人。梁晓声、史铁生、张抗抗、叶辛、阿城等注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几十年过去了,知青文学迄今未出现伟大作品,或者说世界经典,不能如《战争与和平》、《高老头》甚至短篇的《变色龙》那样伟大而不朽。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隔阂而影响了中国作品在世界的流行,我以为这不是主因。鲁迅、老舍是土著,却得到世界公认。中国十亿读者,占世界诺大比重,国人对作品的评价心中有数,例如前述世界名著,中国人也是奉为经典的。况且中国人也未必一定要以西方为准,《红楼梦》未在西方流行,中国人照样誉之为世界经典。

知青文学这种现状,是不应当的。上世纪中国的巨变影响了世界,十亿人所经历的惊心动魄远甚于西方。而知青及它的前身红卫兵,对巨变起到不可代替甚至唯一的作用。红卫兵出乎意料地改写了中国历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迄今未绝;而后蛹化蛾的知青,继续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历史。这种沧海桑田的演化仿佛东汉三国,时光虽短却远比千百年胜朝精彩绝伦,对此史家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反映这种巨变和巨变参与者的伟大作品问世,是理所应当的。中国人并不缺乏才气,在我看来,知青作家的哲思能力和写作技艺并不亚于世界大师。可为什么没能写出伟大作品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知青作品缺乏具有普世情怀的深刻的忏悔和反思精神,由此不能深刻反映特定历史中的人性,而不能充分反映人性的作品是不真实的,这又恰恰是伟大作品最重要的。由此,知青作品无法实现质的一跃。

伟大作品对人性的揭示和体验是感动读者最重要东西,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它超越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巨变,都是人性的搏击和挣扎,单纯描写场景而没有人性的搏击与挣扎是废纸;即或有人性的博击与挣扎而不充分,也会因其不真实而不会成为伟大作品。巨变中的民族和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历史过后会发现,我们都需要忏悔和反思。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卢梭、巴尔扎克、鲁迅的作品,充满着对个人、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忏悔和反思,由此被读者铸成不朽的丰碑。知青作品似乎不乏忏悔与反思,但却是戴着手铐的舞蹈,且更多自恋自爱,所以人性的描写不能不杂以虚假,成为作品的致命伤。就作家自身说,忏悔与反思的缺乏不包括外部压力下的无奈,仅指作家自己就自觉不自觉戴上思想枷锁。所以,知青作品的缺乏忏悔与反思来源于知青作家缺乏忏悔与反思意识,许多知青作家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作家思想决定作品内涵,作品失去真实,当然不会伟大和不朽。读者尽管文学素养不如作家,但对作品的感悟和评判上,却是聪明的。

知青作家的这种情形是整个知青群体缺乏忏悔与反思意识的反映。不必回顾历史,每一位知青都心知肚明,不过是不愿说并遮蔽罢了。知青作品起码有两点不真实。一是知青宛若从天而降,仅仅几年前的红卫兵不见了,即或见也饰以假面,模糊一晃就下场,转到可歌可泣的知青一幕了。二是知青的描写,有劳苦,有苦难,有磨炼,有觉醒,有思索,有反抗,有奉献,唯独不再现并忏悔与反思自身曾经的错和罪。历史被割裂,被歪曲,被抽空,人性的复杂曲折变成单纯直线,还谈什么真实!谁都偷着抹掉自己曾经的戏份,例如文革大戏,红卫兵的戏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人的独舞,历史成了童话。试问,没有红卫兵的那段历史,知青的思想变迁如何解释?如何能挖掘特定的人性内涵,并如何阐释由这种人性搏击和挣扎而导致的民族创伤?所以,从根本上讲,知青作品大都是苍白而寡味的,即或优秀作品,放在历史中,也压不住枰。歪曲人性的作品是假冒伪劣的东西。

放大说,知青作品虚假或不深刻,是中国几十年的通病,抗日战争,比欧洲反法西斯战争惨烈得多,可欧洲出现了描写二战的伟大作品,我们迄今未有,原因也是不真实。大跃进,反右,文革,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迄今无伟大作品。当事者迄今不忏悔,作家们也缺乏这种意识。所以我们民族缺乏忏悔意识是我们的作品不能列于世界伟大作品之林的原因。德国总理跪着忏悔当年法西斯的罪行,若按我们知青的说法,那只是希特勒一人的事,其他人都是上当,不必忏悔。知青们不懂或装不懂,这是民族的忏悔,一个人是不可能进行战争的。有忏悔意识的民族才能产生伟大作品,我们不能,所以我们没有伟大作品;知青们不能,所以写不出伟大的知青作品。

这很难,批评当权者可以,批评普通人不易;批评一个或少数人行,批评全体或大多数人必招痛骂。不单法不责众,在中国,理也是不能责众的。许多彻底的文革和知青运动的“否定”者,也不肯否定自己,德国总理下跪忏悔,在中国就是大逆不道。不信你试着在网上提及红卫兵须为自己的错误和罪过忏悔,则数不清的红卫兵定会“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忏悔不单单是灵魂的救赎,更是一种道义,你再温文尔雅,再宽容善良,再理性智慧,没有道义,将坠入低级无聊的泥坑,你这个民族将陷入没有希望的黑暗,你对后人、对人类是一种犯罪。侃侃而谈和大义凛然的知青群体几乎代表了一代人,难道将放弃这种道义而留下民族道义的断层吗?知青作家应当拿出勇气创作真实反映人性的,具有忏悔和反思意识的作品,因为他们有不可替代的宝贵经历。当然前提是他们应当先拿出勇气忏悔自己和群体的错误和罪过。像史铁生,善良、坚强、极具哲思,文笔一流,但却未能写出伟大的知青作品,铁凝称他是伟大作家,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妄语。再有十几年,知青们渐入残年,写也来不及了。我对此悲观,因为可以操笔的诸君,思想距此还远。而作为文学基础的群众性文字,比如网上舞文弄墨的知青们,除了“无悔”,就是“上当受骗无责任”,还有温文尔雅对罪过要“宽容”,“让后人评价”云云。只要看某些“座谈会”、“研讨会”、“博物馆”、“纪念演出”,以及种种言论就昭然了。

伟大的知青作品大概要由非知青的后人来创作了,假如真是如此,那实在是知青作家的大遗憾甚至羞耻。

                                                                         2011-04-0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