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伏羲庙 作者:隐于市井


 

  天水的伏羲庙

尽管前些年曾经到过麦积石窟,我头脑中对天水的印象,不过是一个“三线”城市而已。这次来,在饭局上听了做东的朋友侃侃而谈,禁不住对天水刮目相看。

说天水是中国的中心,不信按照地图的模样剪个纸板,用一根针顶住天水,纸板就转得起来。那就是物理上的重心!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连年的干旱,民不聊生。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面泛红。顿时,大地震动,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就是“天水湖”。且“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事情被汉武帝知道了,他下旨把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人最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伏羲。天水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是从伏羲开始的。大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证实伏羲的诞生地“古成纪”,就在今黄河流域渭水上游的天水市境内。天水,这个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的名字,其涵义不仅仅是史籍所言“冬夏无增减”的湖水,天水是由周易八卦直接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古往今来,从名称到内涵,天水始终和伏羲以及龙文化联系在一起。

天水市里有座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伏羲路。乘公交车就能到达其附近,步行几分钟就到。天水的公交车票是以角计的,三四角七八角。在市区一圈转下来,我口袋里多了几张破烂不堪、找零而来却不知再到何处去花费的角票。

伏羲路入口有一座三跨门楼,说不出是仿了哪一朝的建筑风格,反正很有气势。门头上书有“伏羲城”,且以太极八卦作装饰。一进伏羲城,建筑风格迥异,犹如在无锡进了三国城、唐城一般。伏羲路是一条步行街,两边店面多与伏羲有关,除了旅游纪念品,就是书画古玩之类,也有一些民俗工艺品。

伏羲庙在伏羲路中段,门面朝南。门口有三座牌坊,    “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建于明嘉靖二年。牌坊通高11米,面阔三间约10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这后两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我看到的已是近年来重建之物。

大门建于明弘治三年,紧挨在开天明道牌坊的后面。这种格局很少见,可能是由于先造了大门,后添牌坊,又不想让牌坊占了街面的缘故。

进大门后便是一条甬道,直通仪门。两边有古柏,原本应该密密排列,现在看来像是间或死了几棵。两边是两排较新的仿古厢房,锁着,许是准备作展厅之类。

仪门又称二门,也是明嘉靖二年始建。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悬山顶。就凭楚图南的题字,可以断定这仪门的历史也不久远。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通道式建筑。

中院处于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中,东西两侧分列朝,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代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如今面阔7间。进深5间。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廊,结构自然。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风、仙鹤、麋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

院侧有朝房。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礼制,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得在朝房做准备,整理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人等,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在清代一些潜心科举考试的士子,借住朝房,彻夜苦读。

锺鼓楼是仿宫殿式建筑的又一例,按古代礼制,文官上朝走西边甬道击鼓而进,武官走东边甬道敲钟而进。清嘉庆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来是封闭式的,现在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异。钟楼曾在民国时期失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9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

我去的时候正逢正殿有什么祭奠仪式,一大帮人轮番把碗盏往上端。一本正经的,不好打扰。看看那偶然碰上的热闹场景固然有趣,却害得我没有能走到近前把正殿好好欣赏。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创建,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的伏羲像略小。有人说这是神农像,我却不以为然。两人居然那么相像!再说,伏羲庙与神农何干。

太极殿后面还有一块在建工地,想必新近征用,估计会建成花园一类场地。一角停着一辆红旗轿车,也不知曾经属于哪一位大人物,大概是要作为展品的,却不知它如何同伏羲联系起来。

伏羲庙中尚存古柏三十多株,据说原先有六十四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如今不规则地缺了一些,倒也给人一种古迹的缺憾美。

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一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人称国槐。

在伏羲庙里一圈走下来,伏羲的故事也就渐渐清晰了。

龙是中华民族的徽号。溯本求源,龙图腾起自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一系列的发明,开创暸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神话中,一位名叫华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泽岸边看见了一个大脚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这一踩,华胥心有所动,便怀孕了,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这种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

有一种传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如其来的洪水湮灭了整个世界,伏羲女娲兄妹转进一个大葫芦,葫芦漂上高高的昆仑山巅,两人才算幸免于难。为使人类不至于绝种,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人类从此开始繁衍生息。西方亚当夏娃以及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版,在伏羲女娲身上体现暸。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伏羲氏蛇身人首,说明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天水至今仍保留着对蛇的敬畏之情和禁忌。家里面发现的蛇叫家蛇,如果出现,表示家中有邪气,家蛇不能安居,主人应焚香磕头礼拜驱邪。看见交尾的蛇要回避,并且不能同其它的人说,交尾蛇的形象和古代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的形像相似。蛇名不直呼。通称为长虫,生肖中称蛇为小龙。并且,蛇有灵性。遇蛇要避,蛇有难要救。天水一带最忌讳的是打蛇。打蛇遭报应的故事在民间数不胜数。这些蛇禁忌的实质都有深刻的图腾崇拜性质。天水的蛇崇拜,其本质就是龙崇拜。

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有关伏羲的记载在先秦典籍及以后历代的古籍中累见不鲜。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综合各类古籍作补《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

再参阅其它古籍,可得出如下结论:伏羲是我们的第一代祖宗。风姓,人首蛇身。生于古成纪(今天水市境),因德而王,建都陈(今河南淮阳)。始画八卦,发明渔猎工具,规范嫁娶礼义,制作琴瑟,多有发明创造,被誉为“人文始祖”。

伏羲的传说看似神乎其神,互相抵牾,难以圆通,但绝不是凭空编造。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转,认定伏羲即“匏瓠”也就是葫芦的意思,寓意先民的葫芦崇拜习俗和人类出自葫芦的传说。人首蛇身是图腾主义的痕迹,“蛇身”也就是“龙身”。伏羲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体,更代表一个时代。

从伏羲庙大门回出来,对面是戏楼。按照古代建筑格局应当如此,现在这戏楼也仅仅是个摆设,一般不给上去的。倒是在开物成务的牌坊下,群众自娱自乐的秦腔唱得正欢。

戏楼再往南,是一片初具规模的广场。廊、柱、牌楼都是仿古的,那气势却是现代的。看来,将来祭拜伏羲要从南边经广场而入,才显得庄严隆重。广场里有一块矮矮的黑色的大理石碑,刻有江泽民题写的“羲皇故里”,然而正当中牌楼上的匾额却还是空的,不知将来由谁来题写。

                                                                        2009-09-28


 隐于市井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8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