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之旅 作者:黎娉儿


 

 以色列之旅

先生的妹妹在以色列任教, 1996年夏,他们兄妹三人抛弃和平温暖的加拿大和安定团结的中国,选定到战火纷飞的以色列相聚. 我从不愿错过任何一次游玩的机会,毫不客气地宣布我也要加入,估计他们也没其他的选择,全体表示双手欢迎.于是我带着女儿也加入了他们的团圆之旅.

一寸土地一寸金的以色列是个令人感到很震撼的国家,街上背着枪的青年男女,沿途检查严密的层层岗哨,飞机场上反复分开的安全查问, 但最震撼的还是文化的震撼.

小姑住在耶路撒冷,很中心,也很幽静.每天早上院子里的绿荫丛中,翠鸟啼鸣,甚是悦耳.小姑在耶鲁撒冷希伯来大学的东亚中心教书,对文学宗教等都很有研究.我对宗教也很感兴趣,小姑详细给我介绍了很多宗教方面的知识,包括犹太教和穆斯林的起源,以及两者相同与不同之处. 

九天的以色列之游,听到和看到了太多的东西,宗教,文化,历史,风情。可惜我能记住的多半是些趣闻轶事.


(1)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节日Passover

这是个一周不许卖不许吃包括面粉类发面食品的节日.小姑头一天就告诉我们,第二天店里都不会卖面包.大伯子在他们兄妹的集体活动中,一无例外地身兼领队,策划,采买,大厨等重任.先生在家应该算是很主动勤快的,但他哥哥一出现,他就和他妹妹一起翘着脚,百事不操心了.大伯子根本指挥不动他俩,唯一能指挥动的就只有我了,我只好临时充当他的秘书,帮橱和打杂.五六个人的吃饭问题,让大伯子很费心.他指挥我们买了足够过节其间吃的面包和其他食品,小姑嘱咐我们要秘密地吃,以尊重当地的习俗.

我们受邀到小姑和她先生认识的一个教授家去共同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我挺兴奋,有这么个好机会品尝一下当地美食,求之不得. 

晚餐在六点半左右开始,先生,他的妹夫和大伯子等非犹太男性,都被发了一顶类似新疆帽的小帽子,扣在头上.仪式开始了.

十好几个人围着个长长的桌子,桌上摆满了刀叉盆碟,只是什么吃的都没有.我是作息很定时的人,不争气的肚子准时开始向往山珍海味.

一个老者拿出了一本旧约,要求每人念一段,还为我们这些不会希伯来文的准备了一本英文的.每人都念完了,一个人端出了一个大盆子,我满怀希望地往里一看,是一根芹菜.十几人传着这芹菜,每人吃了一段.我想到后边的美味,只矜持地吃了一小段. 又一轮集体朗诵圣经开始了.我的肚子有一种抑制不住地咕咕叫的感觉.一个人又端出一个大盘子,这次是一根胡罗卜.我这次切了一块略大点的块,顶住自己的肚子别老乱叫是最重要的,想的已经只是普通米饭炒菜了. 

当第三轮诵经结束时,我吃到的是一片白菜.饿过劲儿了,什么也想不出来了.

我用芹菜,胡罗卜和白菜终于使我的肚子撑到了正餐时刻.大约八点钟左右,正餐开始了.吃的什么,全然没有印象了.


(2)三大宗教的圣地

很久以前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创建了犹太教,一个创建了穆斯林.他们的后人都承认他们流着同一祖先的血.哥哥的后人说哥哥是父亲大老婆的儿子,弟弟是父亲小老婆所生.弟弟的后人说兄弟两人是父亲不同老婆的后代. 犹太教和基督教是一夫一妻制,对先祖的老婆只能以大小区分,穆斯林可以同时娶四个老婆,老婆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先后顺序的不同. 哥哥和弟弟后代的不同点远远不止于此,他们今天还打得难解难分,血流成河.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众多圣地都聚集在她的老城.

我们用一天时间参观了著名的基督教大教堂(Church of Holy Sepulchre),犹太人的圣地"哭墙" (Western Wall)和穆斯林圣地"大金顶" (al-Aqsa mosque).

Church of Holy Sepulchre是个大石板的很高很古朴的建筑,是耶稣受难的地方.一个台子上,有个十字架,钉着耶稣的模型,耶稣基督就在此受难, .十字架前面有个小洞,是耶稣复活后升天的地方,大家都虔诚地用手指去触摸那个小洞,我也仿效.大厅正中有个大棺材,耶稣受难后复活前就躺在那里面.大家都和棺材照相,我也表情严肃地用手轻轻抚摸了棺材的盖,然后蹲在地上和它合了影. 另一间屋子里还有两个棺材,记得也都和基督升天有关.

Western Wall (哭墙)是供犹太人许愿祈祷的地方,离Church of Holy Sepulchre不远,是一片断墙,空间很开阔,墙上有很多小空隙.到访的人每人发了一张小纸条,把诚心许下的愿放在一个小洞里,此愿定会实现,但前提是永远不得对任何人揭密许的什么愿.我考虑了一下,当然很想许个让我中个几千万的大奖什么的比较实惠的愿,但又设身处地替掌管"哭"墙还愿的神明考虑了一下,实现这个愿望对他来讲难度太大了些, 咱不能到异国他乡给人家的神明添麻烦.与其让他为难,又让自己失望,  我不如选一个比较合理的愿许一下,皆大欢喜. 我于是写了个意义模糊不清,理解全在你心中的条子,塞进了小洞里. 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心愿到底实现没有呢?那就全凭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了. 

"哭墙"拐上去,就是穆斯林的圣地al-Aqsa Mosque.它的半圆顶用是世界各地穆斯林捐赠的金子做的,金碧辉煌.很多耶路撒冷明信片上最醒目突出的建筑就是它了.我们一行人为了好记,就称之为"大金顶". 从哭墙到大金顶的通道上,有个身着奇异彩服的长发男士古里古怪地弹着吉他载歌载舞,不知他是属于哪方管理的.

大金顶的院子很幽静,清洁,有树和草.大金顶的旁边还有一个小金顶和一些更小的金顶.大金顶的门卫让所有的人脱下鞋,以示尊重.大金顶内没什么东西,地上铺着显得很陈旧的地毯,人们一伙伙地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有个高台,台上有块石头,是他们的先圣穆哈莫德升天的地方.我们绕场一周,出去了.
我们曾参观过犹太教堂(synagogue),外观非常朴素,里面大红地毯,水晶吊灯,整洁气派.大金顶给我的印象正相反,外表金碧辉煌,里面显得有些陈旧潮湿.
出来后,大家都想和大金顶合影. 大伯子举着相机,我和先生凑在一起,做出互相揽腰的动作,并在大伯子的指令下,对着镜头微笑.忽然身后蹿起一个人,小白帽子,灰布长衫,和刚才的门卫穿戴一致,不由分说冲着我们大叫:分开!分开!我赶紧松开手,跳到一旁,原来他们这院里禁止任何形式的男女肢体亲密接触.一对白人男女也被另一个先是蹲在地上,后猛然冒出来的小白帽子,灰布长衫如此吆喝了一次.他们比我们胆大,等那人一转身,两人又迅速合在一起,搭肩,微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等那小白帽子,灰布长衫头部视察又轮到他们这个方向的时候,二人已若无其事地按规定保持适当距离了.

大金顶还有一个问题是居然没有洗手间.我们询问院里的工作人员,回答是:这是圣洁之地,怎可容不洁之物污染.游客们都被介绍到"哭墙"处去上洗手间.

我很纳闷,这些工作人员怎么去洗手间呢?如他们有不对外开放的秘密去所,难道就不污染圣地了?如果他们都去"哭墙",那里的管理人员允许吗? 

我们出来时,那位于两大圣地之间,奇装异服的男士仍在不辞劳苦地狂弹高唱.


(3).共产主义的集体农庄

小姑刚到以色列时,囊中羞涩,语言(希伯来语)又不通,生存当然有问题。好在以色列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有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的共产主义集体农庄,吉布斯(Kibbutz)。小姑就这样投奔了吉布斯,在那里付出劳动,也获得免费的住宿,食品和生活必须品。她还在那里学会了希伯来语,凭借她的努力,找到了在希伯来大学的教职工作。在以色列建国初期,吉布斯为很多从世界各地投奔以色列的犹太人,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年轻人,提供了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我对吉布斯这一古老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小姑安排我们在开车前往死海和红海路上,在吉布斯住一晚,使我得偿夙愿。去吉布斯的路上,我们开过一片片沙漠,但不时有点点绿洲,或小片人工种植的树,或一小片庄稼,并有极其细小的管道,在庄稼的根部地带,开出小孔,渍出细小的水流,浇灌农作物。效益之高,真让人赞叹。怪不得在这滴水贵如油的沙漠,也可见到郁郁葱葱。

晚饭时分到达了吉布斯,一片平房,我们先去食堂吃饭。偌大的一个饭厅,有面包,鸡蛋,沙拉,起司,咖啡,牛奶等简单食品。我先四处找交款或买饭票的地方,吃饭的人却告诉我,不用交钱,随便吃。我解释,我是访问的客人,不是庄员,但回答仍然是随便吃。居然天底下还真有免费的午餐,原来世界上还真有共产主义的天堂。但我也发现,共产主义的大锅饭,味道比较一般。

晚上住宿自然也是免费的了,农庄领导按我们的成员组合给我们分配了住房。我们一家三口分到一个两间睡房的屋子。临时客房都是临时外出庄员的住所,管理人员可随时动用他们的住所作为临时接待站。住房及房内家具,电器都是公家根据每家的人口及需要发的,因此电视,冰箱等都是一样的,据说原来还发统一的衣服。房间的分配异常合理,比如,单身的就住一间房,一对夫妇住带一间卧室的,有一个孩子的是两间卧室,以此类推。由于房屋是共有的,一切设施的使用也是共有的。当天晚上,一对住在附近的夫妇敲门借用我们的洗澡间,因为他们的坏了。据小姑说,这样的事在吉布斯司空见惯,因为财产是公有的,共用是自然的。

农庄由选出的委员会集体管理,全部必须用品免费,教育也免费,有人出去上学,也由农庄统一出钱。当然共产主义不光是各取所需,首先还要各尽所能,否则是要饿死人的。庄员们都在农庄中工作,种地,养牛,等等,力所能及。

我在街上看到一些悠哉悠哉逛大街的狗,没人牵着,也没人跟着,惯性使然,我问:谁家的狗啊?回答是:不是谁家的,是吉布斯的。怪不得,当狗没有了看家护院的任务,也没有了固定的主人需要效忠,又不愁吃不愁穿,它们当然就不必凶神恶煞地朝人咆哮,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及神勇了。它们不逛大街,又能干什么呢?大街上乱跑的孩子,想必也是属于全农庄的了,真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吉布斯在以色列建国初期起了巨大的作用,吸引和安置了大批投奔以色列的各国犹太人,其中不乏各类建国人才。近年来吉布斯渐行势衰,主要是由于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养懒人,按需分配使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集体消费的浪费现象及年青人追求个性化及向外发展的趋向。据悉,为了生存,现在吉布斯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和类似于不论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政策。


(4)死海,红海,风光游览

我们一行租了一辆小马自达121开车游览。当年在加拿大只知道最小的马自达是323,不想居然323还有个小弟弟。我们去了死海,在高浓度的盐水里过了一把漂浮瘾。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其中介绍死海的那段画了一个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上,满面笑容,拿着一本书在看。记得书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也不会沉下去?答案是死海(其实是个内陆盐湖)中的盐份非常高,浮力极大,所以不会沉。当年很羡慕游过死海的人,但从没敢梦想过有一天会亲临死海。

不知别人如何,我的经验和感受是,梦想是最美好的。但当我真跳到死海里时,感觉可就并不是那么滋润了。请试想一下,在一个充满硫酸盐及碳酸氢盐的滑不溜叽的浓盐水里腌泡着,有一个小破口子都会刺得生疼,和在青蓝中的海水中游泳的乐趣是大不相同的。不过好在也实现了梦想之一,加上又用黑泥糊了一身,再用硫酸盐水泡浴,也算享受了全套的死海SPA,不枉到此一游。

在红海我们有惊无险地开摩托小船过了约旦的水域,被他们的巡逻艇轰回来了。好在两国还算友好,否则就没那么简单了。


(5)一个让人震撼的民族

犹太人虽然也与欧洲其他民族一样在我们眼中同为白人,但他们世代是受歧视和迫害的一族,近年来又一直在战争中求生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我们中国这种泱泱大国人的悠哉悠哉的心理,也无法有时间"吾日三省吾身",他们永远警觉而清醒地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为自己的权益和土地而争斗。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背着枪的青年男女,真是全民皆兵,危机意识十分强烈。小小的国家,寸土如金,成立的第一天就进入战争状态。只要她存在一天,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位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就是一个典型的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和战争的苦难与残酷的例子。纪念馆里有别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参观儿童馆时,馆内一片漆黑,顶层似有无数浩瀚的繁星,据说是由三根蜡烛被镜面折射出的无数光影。我们在黑暗中走过弯弯曲曲的小桥,小路。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到一个低沉浑厚的声音念着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和年龄,那是十五万在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犹太儿童,天棚上的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一个消逝的小小灵魂。我只听了几个名字,就觉得心脏极剧压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像逃难一样快步奔出儿童馆。馆内制造的气氛如此浓重和悲沧,让人难以承受,这是其他战争纪念馆从未有过的经历。

犹太民族是个如此特殊的民族,她在歧视与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她能使一个死亡的语言复活,也能在群敌环绕中独树一帜,永不言败。

结束语以色列绝对是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国家。虽然已过去了十几年,她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为生存而战的精魂,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久远的宗教传统及绚丽的历史文化,超强的战争意识与人们向往和平自由的心愿,都让人想起她就有一种心底久久的震撼。


附以色列小资料:

国徽:以色列国国徽是一个七杈枝状烛台,据说其形状依照一种七杈古代植物。两侧的橄榄枝标志以色列对和平的渴望。是古代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圣殿中的一件主要祭祀用品。

国旗:以色列国国旗的基本图案是犹太教祈祷者的蒙头巾(塔利特),上饰蓝色大卫之盾。

国花:银莲花

国歌:希望曲

只要心灵深处,
    尚存犹太人的渴望;
    眺望东方的眼睛,
    注视着锡安山冈。
    我们还没有失去,
    两千年的希望;
    做一个自由的民族,
    屹立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之上。


 黎娉儿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7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