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陵阙——蜀中风采之十 作者:为之60


 

 汉家陵阙

    ——蜀中风采之十

箫声咽,秦娥梦见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词,字字珠玑,被誉为“百代词曲之首”,为李白大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晚唐五代时期无名氏所作。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情景交融,读来让人慨叹。

汉家陵阙,距今岁月已近两千年,留存不多了。而其中阙为石雕,全国尚有二十余处保存基本完整,且大半在四川。

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多建在宫廷、祠庙或陵墓外,表示威仪与尊严。通常左、右各一,用石雕砌而成,其雏型来自城墙岗楼。也有大阙附建小阙,称“子母阙”。古代文字“阙”与“缺”通用。我妄断古人把“标志性建筑”的门楼越修越高大,无法建造大跨度的横梁,“缺”梁之门楼即演变成分立左、右的双“阙”了。常见的阙除陵阙外还有宫阙,如东坡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句。

作为一种建筑物,阙体上都刻有柱、墙、斗拱、挑檐、大屋盖等等,有的还刻有花窗、动植物、人物,非常精美。阙上的文字为官爵与功绩的记录。阙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极高,是研究历史、建筑、雕刻、文化艺术及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由成都经雅安到芦山,就可以看到两处著名汉家陵阙:高颐阙和樊敏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者还是1961年首批获保护者。

   

   

高颐阙位于老成雅路进入雨城区左侧的高颐墓园中,为子母阙,高约六米,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为十三层红色石英砂岩石叠砌的重檐五脊式庑殿顶仿木结构建筑,楼部高浮雕非常精美。据碑文记载:高颐为官清廉,才学出众,德高望重,死于任上,因而立碑建阙,颂扬其功德。碑文是汉隶,书法精美。阙旁分立一对双肩带翼的石雕神兽(或称瑞兽,也称石像生),称天禄、辟邪(也有称獬豸之说)。据北大教授李零考证,石兽形象来自狮子,与西亚、中亚和欧亚草原的艺术有不解之缘。

樊敏阙位于芦山县城南郊的“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内,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据碑文记载,樊敏乃芦山本地人,为官多年,位列三公,文采、武功、政绩俱佳。与高颐阙一样,樊敏阙也是子母阙,现仅存西阙。全阙气势磅礴,造型雄浑。采用九层巨石叠砌,主阙檐向四周斜伸出近一米,四角翘起,舒展自然。阙身和阙楼饰有浮雕,图案花纹玲珑多彩。

   

   

樊敏阙所在的樊敏墓园内石雕神兽更多,亦有带翼的。据称全国出土的汉代石雕神兽一半以上在雅安,其中大部在此园内。

   

“5.12地震”后,樊敏阙所在“四川芦山东汉石刻馆”一直没有对外开放,估计是没有维修经费。但可与后门看守者协商,称外地专程慕名前来,再略致薄酬,即可进入一览。最近一次经过,似觉神兽少了几尊。

樊敏阙前行不远的芦山县城边还有一处古迹“王晖石棺”,是1941年由考古学家任乃强先生在芦山荒无人烟的野外挖掘出的一座由整块红砂石凿成的东汉石棺。石棺制作精致,保存基本完好。石棺四周分别刻有饕饕、青龙、白虎、玄武,且青龙、白虎都有翼,形态飘逸独具一格,更显神性。任乃强先生认为青龙、白虎之说不对,应是龙子“虬”和“螭”。1942年,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看到王晖石棺的五张拓片,兴奋不已,挥毫写下:“不意东汉末年芦山偏僻之地竟有如此之无名艺术家存在也!”

   

   

高颐阙和樊敏阙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保护条件堪忧。网络有信息道:

“1991年3月、5月,雅安市文管所两次向市有关部门上报《关于请求划定高颐墓阙及石刻保护范围的报告》材料,终于获得批准。

1991年11月,四川省拨专款保护高颐阙,但专款至今下落不明。

1994年3月,雅安市文化局向国家文物局请示:《关于高颐墓能否拆除的紧急请示》

1996年,四川省拨款保护高颐墓,款被雅安市文化局截留。

自1990年至1996年,雅安市文管所年年向国家申请保护经费,均未果。”

不知本世纪伊始政府税收年年攀高,修了无数难以恭维的仿古建筑,尚有余钱保护这些真文物否?想来不该再让人叹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吧?

                                                                2011-09-28


 为之60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