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玉皇山 作者:隐于市井


 

 重登玉皇山

送走父亲之后,往日与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便一幕一幕映现出来。五十多年前,父亲在浙江医科大学任教,我常去杭州,父亲通常都让年轻的女同事带我出去玩,有时候也会亲自陪我上风景区。玉皇山便是我记忆中印象颇深的地方。

恰逢近日在杭州有公干,便抽时间重登玉皇山,以慰怀旧之情。

这玉皇山原本名气不小,但是自从旅游大众化,从业者将景点组织成快餐、套餐似地端到游客面前,游客往往蜻蜓点水似地绕西湖一圈便算是今生来过杭州。相对于西湖周围的景点而言,这玉皇山便是被冷落了。

   

玉皇山,五代时曾叫育王山,相传吴越国王钱镠曾迎明州阿育王寺的舍利置放此山。这宁波鄞州的阿育王寺前不久去过,不想在此赘述。到了明代,福星观创建,开始供奉玉皇大帝,始名玉皇山。道教对于64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凡是道教圣地,往往有六十四峰、六十四洞等等,这玉皇山也就凑出六十四景。实在记不得什么别的景了,五十多年来,在我脑子里唯一没有忘却的是八卦田,从山上看下来,一片八角形的田地,黄绿相间,如同画的一样。说是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

眼下出门旅游,总是先要上网做功课,把路径、常识、诀窍都搞熟了,才好上路。看了网友的一条帖子说:“从八卦田那边不会要门票的,我前几天去的,当时从正面进去的,10元的门票,吃亏了,下来的时候才知道从八卦田那边不会收门票的。……”于是我出了火车站搭乘62路公交车,直奔陶瓷品市场。

   

八卦田在现在的杭州陶瓷品市场后面,围起来叫“八卦田遗址公园”,公园不要门票,八卦田种植的很好,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园林部门还是下了点功夫的。当年我只在山上俯视过,未曾近距离接触。如今行走其间,踏着田埂,有一种置身于画中的感觉。田的周围有一些茶室之类休闲场所,有一块匾额叫做“礼耕处”,令游人平添一点遐想。

   

绕着八卦田走了一圈,抬头望望玉皇山,便寻思着从何处登山。记得当年,父亲带我走的是正门。那时候还没有盘山公路,但是有抬轿的。父亲最反对养尊处优,自然不会坐轿子。同轿夫一起揽生意的还有几个壮硕农妇,专门替游客背小孩上山,大概对于小孩,背在背上比坐在轿子上要安全些。虽说玉皇山不过二百多米高,我一个小孩子家,爬起来还是勉为其难。父亲就雇了一个农妇背我,可我不干,非要自己走,其实倒不是年幼的我有多大的决心自己爬,只是觉得那农妇不如前几天陪我玩的阿姨好看,不愿意趴在她背上。父亲只好付了一半力资,把那农妇打发了。我朝前走不了多久就走不动了,非要父亲背,父亲只好把我背到山顶。现在想想,一个西装革履的教授,满头大汗背着孩子上山,在当时也算的一道奇特的风景了。

   

我漫步穿过八卦田,在山脚找到一条向上延伸的路,路边有售票亭。看来网友说的不对呀。那就买票吧,嘿,巧了,从卖票的窗口看进去,空无一人——卖票的脱岗了。心中窃喜,天赐良机,赶紧几步便消失在树丛中。

   

一路上晒不着什么太阳,树不算很大,也不算很茂密,远远比不上热带雨林,但遮阳足矣。走过几个像煞有介事的景点,诸如吴越郊坛、天真井、松关、望海亭等等,没看出什么名堂,唯有紫来洞还让我驻足片刻。紫来洞位于玉皇山山腰,洞口以下有三个高度不同的洞室,洞中有洞,是清代福星观的紫东道长着人依山势开辟而成,又名飞龙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湿润凉爽,一走进去顿时汗渍全消。洞中配置的灯光很弱,我静坐好几分钟才让眼睛适应黑暗的环境,这黑暗造就一种意境,这黑暗使浮躁的游人不会在洞中久留。借手机的光线,看脚下石阶磨得很光,是有些年份的,绝不是近代仿古之作。斜壁上写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门口外有石床石椅,是紫东道长用过的。洞口外一块平地,树荫下有茶座经营。山崖边可以眺望一段钱塘江和半截钱塘江大桥,桥堍的六和塔却被一脉山梁挡住了视线。

   

再有,顺山路向上几步,那七星缸还有点别致。相传,旧时杭城火患频频,前人信形家之言,谓玉皇山山势如龙所致,乃铸缸七口,置于玉皇山紫来洞东北角,以镇‘离龙’,消除火灾。历史上七星缸屡建屡毁,现在游人看见的是十几年前按照古式制造的。七星缸缸体上的八卦图形排列与传统不同,上为乾、右上为兑、右为坎、右下为震、左上为巽、左为离、左下为艮、下为坤。也就是说原来东面的“离”卦换成了“坎”卦,而原来西面的“坎”卦却移到了“离”位上。我对此不甚了了,也没找到专家有什么解释。

   

继续上行,不久就到玉皇宫。也就是书上说的福星观。主要供着玉皇大帝,还有财神什么的。天下寺庙道观大同小异,我只是惦记着小时候俯视过的八卦田,便绕着山顶那点地方转悠。在望湖楼上望见了西湖,望见了苏堤,就是没瞧见山脚下的八卦田。上到到登云阁,才看见八卦田的一角。难道因为现在树长高了,把景致遮住了?逮住一个道士问了,他说看八卦田要到紫来洞。哎呀,我不才从紫来洞上来嘛,怎么错过了呢!只得原路返回。看不到八卦田,我这一趟岂不白跑了!

   

其实,就在我先前眺望钱塘江大桥的时候,只消往左侧低头,视线穿过一条山洼,便可以明明白白直射八卦田了。五十多年前也一定是在紫来洞外看的,只是时间久远,误以为是在山顶看的了。多年来的错误记忆,竟令我以为是真理。至此,长舒一口气,也不想引申什么哲理了。总算又见着了,不枉奔波一趟,圆梦了。

   

当年宋高宗亲手执犁,以祈求农事丰收并劝导臣民重视农桑。传至今日,便有此一景。即便人造。也算古迹。说是皇帝亲自躬耕,是不是与现代某某领导拿一把铁锨在植树节那天照相的意思有点像?传统啊!

 隐于市井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8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