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一些回忆 作者:孙尔台


 

 关于电影的一些回忆

自从80年代家里有了电视后,我就基本上不上电影院看电影了。这三十年来看过的影片也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未来世界》《大篷车》《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叶塞尼亚》《生死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人到中年》《末代皇帝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妈妈再爱我一次》《辛德勒名单》《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唐山大地震》《不见不散》《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和《开国大典》这几部。当然还有几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比如《屠城血证》《南京啊南京》等,这都属于必看的,除此而外就没什么了。

最爱看电影的还是五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电影院都有学生包场,票都是在学校预定好的,最多五分钱一张,有的老片子还要便宜些。记得看过的有《马兰花》《兰兰和东东的故事》《青春之歌》《羊城暗哨》《秘密图纸》《国庆十点钟》《徐秋影案件》《祖国的花朵》《大闹天空》《上甘岭》《红孩子》《小兵张嘎》《天山上的来客》《铁道游击队》《山间铃响马帮来》《洪湖赤卫队》《五朵金花》《阿诗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当时省级机关的礼堂每周都会放一场电影,都是一些好的片子,如《红楼梦》《十五贯》《流浪者》和《大墙背后》等。正式放映之前还要加映一些内部短片,报道国内国际的新闻。到文革时就主要是加映《新闻简报》了,这些简报也主要是毛主席会见外宾的情况。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看这种《新闻简报》就像现在看《新闻联播》一样重要,要通过毛主席的言语来揣测政治动向。

那时南京的老百姓看电影还有一个好去处,就是每逢夏天周末,玄武湖就会放一场露天的电影,就在现在的水上舞台那个地方,而且全市人民都会事先知道要放什么电影,就像一个固定的惠民工程一样,反正只要五分钱的门票就连公园一起玩到了。我们一般都是在傍晚时分摇着扇子进去,电影要等到天黑后才放,看完电影再走回家,至少也要到九点多钟,也就算是乘乘凉吧。那时的电影院里都会挂有明星们的照片,成了一道都市的风景线。

文革开始后看电影就少了,印象中只看过原子弹爆炸和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类的片子。不过后来串联时我倒是看了两部片子,一部是在上海看的科普片《泥石流》,一部是在贵阳看的湖南花鼓戏《补锅》。当时看这些电影完全是因为走累了想歇歇脚,但想不到在戏中就认识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刘晓庆。

1968年下乡后,看电影就更成了一个稀罕活了,虽然看来看去就是一些老片子,除了样板戏外就是《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列宁在19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闪闪的红星》。而且就是这些老片子也要有一两个月才能看到一次,还要跑上好几里路到公社去看。放电影的那天晚上,公社门口的空场上聚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黑压压的一片。除了附近的一些老人孩子能放上板凳外,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站着看的。如果遇上下雨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扫兴而归。尽管如此,大家对看电影的热情依然不减,也很少会放弃这种难得的机会。

后来当大家对这些老片子有了视觉疲劳的时候,朝鲜的电影《卖花姑娘》就来了,并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当时这个影片非常紧张,所以只能在县城里集中放,县城的电影院也几乎是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放了一个星期,但就是这样票还非常紧张。我那次是搭乘大拖拉机赶了80里路去县城看的,一路上又冷又颠,十分难受,可赶到县城后却一张票都买不到。一打听才知道,说是连第二天、第三天的票都卖光了。最后还是那位收票的大姐可怜我路远,发了善心,给了张站票让我挤进去看了一场。朝鲜影片非常煽情,大家都被告知要带上手帕,看电影时观众们也真的从头哭到尾。这部影片放完后不久又来了《金姬和银姬的故事》,但比《卖花姑娘》就差了一点,观众们也再没有那么伤感了。不过这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美,大家都很喜欢。当时全国流行过这么一句话,说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罗马利亚电影是搂搂抱抱,朝鲜电影是哭哭笑笑,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概括得非常形象。

那个时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我们除了看电影以外,还有听电影一说,就是每个广播电台里都有电影录音剪辑这个节目。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引进了一些日本电影,比如《望乡》,我就是靠听广播才听完的。那时学习紧张,竟没顾得上看一场。不过我也挺喜欢电影录音剪辑这种形式,包括后来的《叶塞尼亚》和《简爱》,我简直是百听不厌,而且特别喜欢里面的对话和音乐。

谈到音乐就要谈到电影插曲,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可以说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电影的插曲是否流行,而插曲的生命力往往比电影本身来得更强。甚至一些电影被人淡忘了,但它的插曲却成为经典被保存下来。与此相配套的,就是街上卖的那种歌曲卡片,比扑克牌还要小一点,收集这种小卡片在五六十年代也是一种时尚。而更多的发烧友是靠自己工工整整地抄写歌谱,就像写日记一样,每人都有厚厚的一本。这些东西后来属于小资情调,在文革中大都被毁了。但直到如今,这些歌曲的生命力依然旺盛。

现在的电影似乎味道变了,追求的是场面和噱头,插曲也不美了。张艺谋的片子中我只看过《秋菊打官司》和《我的父亲母亲》,而对《红高粱》《老井》和《英雄》的兴趣并不大。包括《哈利波特》这样的片子我也不喜欢,唯有3D影片《阿凡达》是赶了一回时髦,但也觉得挺闹腾的。最有趣的是那年看了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后,我出了电影院就跟别人说,故事编得不错,唯一的缺憾是女主角没选好。别人连忙对我说,打住,你知道女主角是谁吗?是当今最红的明星徐帆,就是冯小刚的老婆。你连这个都不知道,真是太老土了。


 孙尔台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