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24“拐” 作者:Wenjunq


从okok的帖子里,得知“二十四拐”的准确位置,十分兴奋。
 
我得知这个神圣的地方,是在1965年。那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活动比较隆重,记得唱主角的是林彪,他发表了好像是叫《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大块文章,占据了各报头版头条。还是高中生的我,被当时画报上的一幅照片震撼了,那张照片就是“二十四拐”。 

在一座雄伟的大山上蜿蜒盘旋着这样一条公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如此雄伟的大山,人类的顽强精神造就如此艰险的公路,两者结合起来,恰如给大山之神披挂上凯旋的彩带!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在这张照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旁边还有一幅照片,表现的是一群中国农民正在忘我劳动。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正在创造大山的彩带。他们的形体语言告诉我,这个劳动是发自内心的贡献,他们正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照片的说明称这些农民为“中国民工”,修筑着“中缅公路”,为的是让“租借物资”运进中国。
 
虽然在所有的照片中,这两张照片并不那么显眼,它们却使我热泪盈眶。年轻的心里,一种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终身的决心油然而生。也曾经萌发了把这页画报窃走的欲念,但理智终于占了上风,乃至于现在反而有些后悔。
 
大串联的浪潮之中,我溜到云南,恰好住在“闻一多遇难处”附近。饱览了昆明的景色之余没忘记打听“二十四拐”。遗憾的是,所获得的答复全都是“不知道。”

后来,还在插队的年代,我流窜到云南,大目标是为支援世界革命,小目标是为偷渡缅甸参加“新人民军”,私下的目标是要用行动证明本人并非“现行反革命”。亲身体验了澜沧江的壮阔、怒江的喘激、横断山脉的雄浑;同时也真正意识到我自己原来如此渺小,不过沧海一粟罢了。原本的狂妄与目空一切是何等地可笑!正是云南的大山,让我经受了新的洗礼,也因此对这块红土地留下了深深的眷恋。当然,也打听了那个使我难以忘怀的“二十四拐”,但并没有任何结果。
 
1987年到1988年,我们与祥云县做核桃仁生意,往返于大理、深圳之间许多次。云南的核桃绝对天下第一,不仅肉厚,那壳更是薄得出奇,用手一捻就开了。核桃仁是用汽车运往深圳的,于是多了与汽车司机打交道的机会。没料到我专门询问的几位老司机,竟然没听说过有什么“二十四拐”的名堂。反倒是一个年轻司机告知,他师傅曾经说过这个地方,但不叫“二十四拐”,而是叫做“十八盘”,非常危险。好像是在曲靖附近。我托他回去向师傅打听清楚,结果是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年轻人。
 
1997年,我应缅甸第四特区总理曾国安的邀请,经西双板纳进入勐拉――第四特区的首府。游览之余也打听“二十四拐”的所在。曾是福建的老三届,到缅甸以后加入缅共,“招安”以后已经属于缅甸军队的高级军官,不过那份故土难忘的依依之情不时溢于言表。他也知道这个照片,但却肯定地告诉我,它绝不在缅甸。因为在游击战争中,他几乎跑遍了缅甸边境地区,肯定没有这个“二十四拐”。 

1998年,我又应缅甸第一特区政委高亮少将的邀请,翻越高黎贡山,西出片马进入缅北野人山边缘地带。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如同大山盖着绿色的被子,一眼望不到边。高亮说,都是远征军将士的血肉养出来的,从前都是我们中国的,现在归缅甸了。高亮是云南保山的老三届,四个特区的首长们几乎都是老三届,为了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插遍全球,跑到缅甸去的。我们谈了许多,也看“"飞虎队”殉难的飞机残骸。在高亮的办公地点,我还看见了锈蚀如一根铁棍的旧枪管。高亮说,那是在森林里发现的远征军遗物,有三支枪还架着,它们的主人已经毫无踪迹了。我于是又打听“二十四拐”,高亮也不知道。但他肯定了曾国安的答复,缅甸境内,包括史迪威公路在内,绝对没有这个东西。他估计,可能在腾冲地区。
 
尔后,我就再也没有打听也没有想起这件事了,不过并没有忘记它。 

没想到忽然见到okok的帖子,勾起了这段记忆。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贵州晴隆,距离我居住的南宁市不过六百多公里,即使绕道贵阳,因为道路情况好,跑起来也不过一天时间,于是决定跑一趟,以园了这个梦。要是能够驱车在“二十四拐”上溜一次,就更美妙了! 

决心一下,行动就利索起来。原本打算买一部新车,换掉那部已经跑了29万公里的“本田”,但一直犹豫不决。这下马上行动,一个电话打到自治区机电设备销售公司,没料到立即来了位销售人员,拿了一大迭汽车资料。我翻阅了一下,确定买一部黑色“别克GS”,销售人员希望我去挑选一部,我笑道:这种批量生产的东西有什么好挑选的?于是他计算了各种费用,并跟着会计到银行转账。当天下午下班时分,来电话通知我去提车,什么都办好了,真快!我到了机电设备公司,他们交接了行驶证等,我不禁夸道:服务真好,这么快就全妥了。那位经理说:你是本公司开业以来最爽快的客户。连车都没看就付款了,就连区党委买车也要来一帮人挑它好几回。如此爽快,我们岂能怠慢?也创造了一个最快纪录。 
恰好这一阵业务太多,忙乎到8月23日,下午打算出发,忽然想起必须弄一部数码相机,开车到了“索尼”专卖店,买下一部“索尼F707”据说是五百万像素的,配上一个128M记忆棒,临时学会基本操作要领,大约五点便上路了。 

此前打听道路情况,如果从百色经隆林到晴隆大约650公里,但路不甚好。不如走高速公路,到贵阳不过八个小时,贵阳到黄果树也是高速公路,只要一个多小时。从地图上看,黄果树到晴隆,只剩一百来公里,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现在已经下午五点多,于是走高速公路,虽然多走两百多公里,只要快,也无妨。更何况我从来不喜欢走回头路,到晴隆再探明西线兜回来也不错。只是遗憾我的新车尚在限速之中,发动机最高只能转到三千转,车速最高只能开到一百三、四,不能享受高速路上的高速乐趣。 

当夜八点到宜州,住下。次日早八点半又出发,中午11点到广西、贵州边界,也就是最近因为矿井事故而名扬全国的南丹县。不为人知的,这里还是本人的出生地。就要离开广西时,一座大山吸引了我,连忙找了个地方停车,用数码相机拍了下来。这座大山如果生在人烟稠密之处,肯定会成为绝佳名胜。遗憾的只是它的命不好,投胎到这个地方来。(见附图一)于是连个名字恐怕也未必会有,我也找不到人问,留给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进入贵州便上了新贵高速公路,其实不过是汽车专用公路。它是双向行车的,中间只有一条黄虚线分割两个方向的车流。而且弯多、坡道多,甚至没有一段一百米的直路、平路。使人不由得想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的旧话来。好在车不多,走起来还算顺畅。天气非常晴朗,也许是赶上了那三日中的一日。
 
快两点,进了贵阳城。向着贵黄公路奔去,城里正大兴土木,挖得乱七八糟。看见一排三、四家挺豪华的饭店,想吃饭却不卖。理由是过点了。这使我联想到改革开放前的机关食堂。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简单饭铺,吃上午饭已经两点了。问清楚去向,饭后便直接奔上了贵黄公路,不过是一条二级路罢了。新的高速公路正在开工,中铁工程局看来是中标的大户,不时见到他们的营地。 

到黄果树,已经六点。匆忙下去观景。来得正是时候,水量丰沛,瀑布气势如虹,水雾飞扬到百米之外。(见附图二、三、四)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又登车前行,目标当然还是晴隆,渴望尽快见到“二十四拐”。过了关岭,天已经黑了下来,没见到“二十四拐”便开始领略这个“拐”的滋味:我开始爬大山了!好在路面情况不错,汽车不停地拐来拐去,我数着这些不规则的“拐”,到一百开外就自己也糊涂了。偶尔看见天上的车灯,于是知道我还要继续拐下去,直到至少那些车灯所在之处!从地图上量得关岭到新铺不过十公里,可路程着实“拐”了48公里,这些都意味着上山下山。本以为“拐”完了,没料到新的“拐”又开始了。从新铺到晴隆,还要“拐”48公里。视野只能到达车灯照亮的地方,但看见那些在深渊底下或天上游动着的车灯,我明白自己处在大山的什么位置。真可惜天黑,没能领略大山的威武。
 
至少“拐”了几百次,终于到达晴隆。时间正好晚上九点正。大约两个多小时,行程一百多公里,尚未见到“二十四拐”,我至少已经“拐”了二百四十拐了!刚进入县城,在一家饭店吃饭,让老板杀了一只鸡,然后打听“二十四拐”。连跑堂的小姑娘都知道这个地方,他们统一称之为“二十四道拐”。老板说,过去没有哪个认真说过,从去年开始,来看这个地方的人多了,中央电视台还来拍片子。省委书记都来过,县委书记接见中央电视台采访,提都没有提这“二十四道拐”,结果人家特地来采访这个地方的。听说现在要打这个品牌了。不过无论老板还是跑堂的,都以为是红军长征在这里打过仗,我说是国民党抗日时的遗迹,他们全都以为我在说笑话。
 
接着得知我专程开车来寻访此地,老板连同店里头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过来,就像是看一个神经病!老板说了句令我伤心不已的话:“老人家,你老那么大年纪,不在家带孙子,一个人开车跑那么远,就为看那个拐拐?招呼身体哟,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不是闹着玩的。”

未几,辣子炒鸡端上来了,还有一盘叫“苦麻菜”的野菜。两瓶啤酒伴着这些菜都下了肚“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罢饭开车进城,一座山洼里的小城,住下就睡了,确实有些疲乏。次日一早,出来吃早点,适逢一位老者同桌。于是不失时机向他讨教。没想到他甚至有点愤愤不平:“你从关岭那边过来,那些拐拐不比这二十四道拐更多?这个东西算什么,没得啥子看头。”从那位卖米粉的妇女说话看,此地无人不知这个“二十四道拐”的。 

等我开车过去,都说一公里就到,可我开了不止几公里了,却没有发现什么显示“二十四拐”的所在。盘到山底下,路过一个细长的瀑布,觉得不对头了,停下来问人。那条汉子咧嘴一笑:“前头一点,那个沙石路口就是‘二十四道拐’。进去就可以上到山上头。”果然,没几步路程便看见他说的路口了,没有任何标示。开车进去,沙石路非常平坦,足以让两部大货车并排行进。再行驶几百米,终于进入我多年牵挂的“二十四拐”!它完全藏身在玉米地和树林里,怪不得我在山上找不到它。 

道路情况应该还属于不错之类,而且新的320国道早已经与此地“分道扬镳”,担心西部开发会毁了它完全是杞人忧天!怎么开发也没任何可能触及此地的了,唯独需要担心的只是没有维修可能会自然坍塌。不过农民们还在利用它,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仍在跑,农民在这里种了许多玉米。汽车已经没有跑这段路的了,乃至于我开车进来农民们都觉得新鲜。 

这条路虽然是沙石路,但路面情况很好,也很宽,完全谈不上任何危险。又处在两山之间的山洼里,你想翻车都翻不了!我甚至觉得可以用作驾驶学校的教练车道。数着那些拐,越来越觉得不是地方,这些拐修建起来并不困难,只需扒土填筑便可。局部地方用条石砌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工程。以我的建筑专业水平看,可以用小菜一碟来形容。数到山顶,果然二十四道拐,惟最高处这一拐分成两下,变成两个直角弯道罢了。 

从山底到山顶,总共三公里路程。二十四道拐基本上集中于上边两公里之内,差不多每公里11拐,第三公里只有两拐,其余是弯道,直通320国道。拐到山顶,也是晴隆县城的边缘,有一座烈士陵园。我沿着石级上去,两边的烈士墓有十几座是解放大西南或剿匪牺牲的解放军烈士,其余的有病故的,也有非烈士的平民,看起来像是县里的“皇亲国戚”。坟墓之间种满烟叶、玉米等农作物,并没有抗日战争的烈士墓。 

爬到最高处的亭子里,往脚下方看去,什么拐也看不到,全掩没在茂密的树林和玉米地里。再仔细观察地形,感觉它根本不像是那张照片上的“二十四拐”。夹在两座山之间的山谷腹地,任凭汽车怎样乱冲,也没地方掉下去。我犯了嘀咕,便与居住在墓园的长胡须老头聊起来,他说除了抛锚,从未听说过有什么翻车之类事故:“往哪里翻?比平地还要保险。新公路修起来以后,什么车也不走了,更没得事。像你这样专门开车来走一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从陵园出来,我又原路沿“二十四拐”返回下山。听昨晚那个饭店老板说,中央电视台是爬到对面山上拍全景的,我望着那座大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况且,这一大片密林遮蔽着,爬到哪里都不可能拍出全貌照片来,于是只好拍些局部景色。来之前甚至做好了玩一次心跳的准备,现在看来没有这样的机会。突然间怀疑,那张著名照片上拍的真是这里吗?越看越不像。 

疑点主要有三:首先路状不对。照片上这段盘山公路显然不止三公里,而且公路弯曲并不规则。但“二十四道拐”盘山部分只有两公里多一点,十分规则,几乎每一道拐都差不多,只有拐弯部分起坡,连接拐弯的路基本又平又直,但较照片上的短得多。没有一个直段能排下五六辆卡车,如果算上行进间距,至多能排三、四辆。其次地形不对。照片上盘山路的右边是悬崖,这里没有,两边都是山体。我仔细估量了,照片上那个山沟是填不了的,更何况实际地点为天成之地,非人工所为。第三拍摄地点并不存在。照片是在正对盘山路的山上拍摄的,“二十四道拐”正对面无大山。两边的山角度明显拍不出这张照片来。最后,气势完全不对,照片上的拐,都在山脊上,是凸现的。现实的“二十四道拐”则根本就是凹陷的,也即,如果以最高和最低两个拐的路段作一个平面,照片上的盘山路都处于平面之上;而“二十四道拐”则处于平面之下。不存在照片上那种如虹之豪气。 

出到三公里外的引道上,我又一次停车下来回首。“二十四道拐”右边是一座巨大的悬崖,上边挂着一条几十米高的瀑布,很美。新的320国道就从悬崖下、瀑布旁经过。那张著名照片如果取这个角度拍摄,这个悬崖将遮挡住盘山路,而且这道瀑布必然出现在照片上。更别提有哪位搞摄影的会忽略这个美丽的瀑布的了。 
难道我如此艰辛,驱车近两千公里,看到的竟然不是心目中那个“二十四拐”?我非常希望证明:就是它!但做不到。仔细一想,缺月不是提到“七十二拐”的吗?那张照片并没有说明是“二十四拐”呀?只不过有人自己宣布发现了那张照片上的地方,现在才知道它叫“二十四道拐”。更巧的是,那张照片上确实只数得出二十四道拐来。我在这里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只好认定,它不是我要找的那个地方。
 
云南、贵州的公路,几乎都是“拐”。想寻找一段上百米的直路都不容易。宣布晴隆这个“二十四道拐”就是照片上那个它,我怀疑有某种功利因素起了作用。那个它,或许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或许早已在后来的修建中被毁掉了。但它至少在我的心中还屹立着,这就够了。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