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李斌画展》/《视觉记忆》历史画展 作者:林小仲搜集


 

 《生于1949--李斌画展》

    ——2012年3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新闻稿)

   

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生于1949--李斌画展》,将于2012年3月24日至4月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

李斌,1949年11月出生于上海,共和国同龄人。"文革"期间参与"红卫兵美术运动",曾担任上海《红卫战报》美术编辑;他创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版画)是"红卫兵美术运动"重要作品之一,被收录在各种出版物中。

此后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期间创作发表《接弟弟》等作品。1979年和陈宜明、刘宇廉共同创作连环画《枫》,产生巨大反响,成为"伤痕美术"迅速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引起勒令停刊之风波,后经胡耀邦亲自批示方得以平息。80年代初,他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学习,1986年去国赴美,从事肖像画创作。2000年起,回沪从事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代表作有《共产党人》、《换了人间》、《梦境--正义路一号》、《百花图》等。

本次展览展出李斌至今创作的作品共有100多件,其中许多作品是场面宏大、历史人物众多、气势恢宏的巨制。展览分七单元,展示其人生旅程上的七个历史时期,从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红卫兵、知青、共产党员,经启蒙探索,最后走向忏悔与反思。

李斌以历史的亲历者和反思、忏悔者的身份从事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自觉地重返艺术与政治关怀相连接的现场,重返执着而纯洁的艺术理想实验平台。在这里同时延伸出来的是两条谱系:一是对"文革"乃至革命史的批判性反思,是对"洗脑"文艺与历史神话的坚定颠覆;二是坚守写实主义油画语言和艺术技法,表现现实与历史重大题材,与当代艺术主流语言和"跟风"潮流形成差异,成为难能可贵的另类探索。

李斌曾坦言:"我曾是红卫兵,在向着张志新、林昭、遇罗克、王佩英高呼'谁反对毛主席,就叫他灭亡'的人海中,有我的身影"。他一再反思"文革"中自己经历的各种心态、行为,一幅幅巨大油画,成为画家展示其心路历程的忏悔录。他说:"我只想弄清楚历史,不希望被蒙在鼓里。我希望中国将来的历史不要重复过往中国历史中的悲惨时段。我自许自己是忧国忧民的画家,我只想画能引发思考的场景和爱国者,比如共产党人张志新、胡耀邦和任仲夷。"陈丹青曾说,"这批画家的人格成长,高度政治化,他们的青春记忆,同时是密集的政治记忆,所谓'知青画家'本身,便是'文革'身份,从信仰到怀疑,从参与到背叛,从奉献到叛逆,他们创作生涯诸般痛点和快感,莫不与文革经验相纠葛。"本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已经在艺坛上和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连环画《枫》,当年的水粉画原作大部分已下落不明;2010年画家以油画重绘,在《连环画报》重新发表,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价值。原定在1979年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与陈宜明、刘宇廉合作,共14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2005年8月才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公开展出;《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作长篇报道,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描绘"四人帮"受审判、以1000多位真实人物为背景的《梦境--正义路一号》,2011年12月在上海美术馆历史画创作展览第一次公开展出,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以南京和平解放为题材的《424晴空万里》,还原了中共地下党斗争被长期遮蔽的历史真相,也在这次上海展览中引起了高度关注。

本展览首次展示了李斌自"文革"以来的所有代表性作品,是近年来极为难得的历史画创作盛典。在本次展览中,既有展示出历史真实的史诗般的历史图像,出现的历史人物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彪等十大元帅、胡风、潘汉年、邓小平、胡耀邦、任仲夷、习仲勋、张闻天、张东荪、江青、张春桥、瞿秋白、陈独秀、陈少敏、饶漱石、高岗、张申府、李立三、陈修良、陈士渠、罗章龙、郭兴福、溥仪、李宗仁、顾准、鲁迅、陈寅恪、梁漱溟、张志新、林昭、王佩英、丰子恺、上官云珠、赵丹、盖叫天、顾圣婴、邓丽君等;仅在《梦境--正义路一号》这幅巨幅画面上,就有1220余位真实人物,有名有姓,有血有肉,仿佛一个巨大的血色纪念碑,令人震撼。也有部分作品把历史人物与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活跃在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的诸多代表人物置放于一起,是别有意趣的"穿越"式视觉图像。

可以预计的是,该展览不仅在中国当代画坛上,而且在思想文化界中都将产生艺术与思想的冲击力,其中的许多鸿篇巨制也将引起艺术学研究者和艺术品收藏家的极大关注。

展览开幕当天,将举行一个以"从红卫兵到忏悔者的历史记忆"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出席嘉宾将有来自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学者和文化评论家,如靳尚谊、陈丹青、徐友渔、朱学勤、钱永祥、秦晖、郎绍君、梁文道等,以及来自各地的著名企业家和艺术收藏家,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美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主持。研讨会结束后,出版会议论文集。

本展览承蒙王佩英慈善基金会(筹)赞助。

                                                《生于1949--李斌画展》筹备小组

                                                                             2012,2,22,修订

 

 时代呼唤历史画传世之作

    ——《视觉记忆》历史画展

(新闻报道中关于李斌作品及历史画创作趋势的评论)


《视觉记忆》历史画展开幕

上海《文汇报》2011年12月25日

本报讯(记者徐璐明)

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文广局主办的《视觉记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作品展》昨天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朱争平,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出席开幕式。

本次画展汇聚13位画家的30余幅历史画作品,内容跨越2000多年。画展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倡议和组织,展出了陈丹青的《白求恩》、夏葆元的《宋庆龄(同服爱国罪)》、俞晓夫的《<尘埃>组画》、李斌的《梦境——正义路壹号》、徐芒耀的《新四军——车桥之役》、张红年的《红旗永在》等作品。其中,李斌的《梦境——正义路壹号》油画有十米长、四米宽,画家在粉碎四人帮的审判现场虚拟了千人与会者,极具震撼力。徐芒耀的《新四军——车桥之役》再现了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历史画面,与这幅油画一起展出的还有画家在创作期间的构思草稿,形象地展现了创作过程。

时代呼唤历史画传世之作2012年01月06日凤凰网财经>财经滚动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孙丽萍

从陈丹青的《白求恩》到李斌描摹审判“四人帮”场景的《正义路壹号》,从夏葆元画笔下杭州西湖上召开的《中共二大》到旅法画家徐芒耀凝聚血与火的巨作《新四军———车桥之役》,全国13位著名画家的30余幅历史画精品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对公众展出。一幅幅气势恢弘、细节逼真的历史画卷,令观者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上海正在打造全国历史画的创作和研究中心。与展览开幕同时,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也随之成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说,随着国家走向富强,当代画坛应该“留下一批历史画的传世之作,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震撼:那些历史的永恒瞬间

在上海美术馆《视觉记忆》大展中,长10米、宽4米的《梦境———正义路壹号》最为醒目,几乎占满了整面墙壁,作品以红色为主基调,描绘了1000多人在审判“四人帮”时的不同神情。独特的历史题材以及画家对于这场发生于1980年的“世纪审判”场景所进行的艺术渲染,让观众在这幅油画巨制面前连声感叹,“这是人民的审判,也是正义的审判。”……

“展览很成功,也很吸引人。”浙江美协名誉主席肖峰评论说,这些历史画不仅将历史的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结合了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历史画创作中心在上海崛起

美术界人士指出,在国外,许多著名美术馆中的名作、甚至连镇馆之作都是历史画。例如法国卢浮宫收藏的《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自由引导人民》,俄国冬宫收藏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812年祖国战争画廊》,等等。而在我国,高质量的历史画数量寥寥。

著名画家俞晓夫则对记者说:“历史画是当下文化发展最好的载体之一。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足以形成今天当代绘画的‘中国气派’。”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呼吁说,上海应该率先弘扬和提倡中国历史画的创作研究。“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了,有基础、有能力,也应当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历史画传世之作”。

上海的举措,已经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震动与共鸣。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认为,“上海是油画重镇,无疑能够集合众多知名画家进行历史画创作研究,让历史画得到更快发展,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历史画家和历史画作品。”

 

在《视觉记忆》历史画展现场,李斌巨幅画作《梦境》吸引了众多观众

《深圳商报》记者 楼乘震

与大多数画展开幕式轰轰烈烈,闭幕日冷冷清清所不同,28日是《视觉记忆》历史画展的最后一天,到下午临近闭馆时,仍有大批观众涌进上海美术馆。

这个全称叫《视觉记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作品展》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文广局主办,画展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倡议和组织,得到一批有志于历史画创作的画家响应。画展展出了陈丹青的《白求恩》、俞晓夫的《尘埃》组画、李斌的《梦境正义路1号(北京1981)》、徐芒耀的《新四军车桥之役》、张红年的《红旗永在》等13位画家的30余幅油画作品。正如前言所说“历史画创作是对历史的思考,而不是对历史的图解”。


历史画不应是应景之作

历史画是用绘画的手段,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历史的记忆。欧美的博物馆、艺术馆里的许多名画都是历史画,具有非凡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反观当下的中国画坛,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并没有成为画家们关注的重点,历史画似乎成为重大纪念日的应景之作。

在展厅中,观众久久聚集不愿散去的是李斌的作品《梦境正义路1号(北京1981)》,这幅高4米,长10米的巨作,表现了画家在梦境中呈现的1981年北京正义路1号最高法院进行世纪审判的场景。整个作品以红色为整体背景色调,以黑色调的写实手法刻画的神情各异的1220余位人物,个个有名有姓。仿佛一个血色纪念碑,极具震撼力。李斌几乎每天来展厅,向观众作讲解和听取意见。引人注目的是除了站在审判席上的”四人帮“外,旁听席中间是政治人物,左边是历史界人士,右边是文艺界人士,记者在其中还找到了巴金。许多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人物是以他们的亲人捧着遗像来表现的,这种手法拓展了画作时空上的维度。对此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有观众问李斌:“当年真的是有人捧着遗像吗?”李斌对自己制造出的虚拟场景所产生的这种真实力量而感到满意:“造出的悲壮感符合历史的本质。有些历史照片,看似历史场景,其实是造假的,而面对这样的虚拟的画面,你却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画家要研究历史,提供经过研究之后的独特视角。”


名家研讨历史画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以此为起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也于当天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支持上海历史画的创作,并为历史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济资助。主办方在举行画展的同时,还针对历史画创作举行了研讨会。

资深媒体人、评论家郑重认为:”画家知道的只是历史的一角,不只红色历史是如此,现代史上的某些事件也是这样。这正如修史一样,当代人无法修好当代史,当代画家画当代的历史题材画,吃力而不一定讨好。历史题材的绘画不是历史,是艺术,是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绘画的艺术语言,表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客观地反映历史。”

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看来,画展对中国历史画发展意义重大,“既是对历史画发展的新探索,也是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响应。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历史画该如何与中国元素、中国命题相合?都是需要艺术家来探索的。本次画展为这种探索开了个好头,同时,研究中心的成立在组织架构上为历史画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画家集群式研究创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认为:“如今许多历史画家并没有经历过自己画中的历史,这就要求画家必须仔细求证、认真积累,收集翔实的资料,尊重历史也尊重艺术。”

著名画家俞晓夫指出:“历史画创作,其实等同于科研项目里高端的研究项目,所以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需要理性和科学地对待,不是谁都可以干的,它是文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可以一哄而上。历史画工程理当切忌浮躁,我希望它能良性地发展,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

   
    在《视觉记忆》历史画展现场,李斌巨幅画作《梦境》吸引了众多观众。

 

视觉记忆  

《青年商旅报》(2011年12月30日)

12月26日,上海,一场“视觉记忆”的历史题材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众多市民站在画家李斌的10米长的巨幅画作“梦境——正义路一号”前观看。本次画展展出了陈丹青等13位画家的30余幅历史油画作品,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理念和艺术手法,描绘了从古到今的中国史实和场景。(陆云)

上海近日举行的《视觉记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作品展》,展出了《泪水洒满丰收田》、《梦境正义路壹号》、《尘埃》组画、《车桥之役》、《红旗永在》、《宋庆龄》、《1908年福特T型车》等30幅油画作品,从各种不同的侧面、用各种不同的理念和艺术手法,描绘了从古到今的中国史实和场景,给人留下一种强烈的历史震撼,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视觉记忆。

这些作品告诉世人:今天的一切是昨天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为当代人提供借鉴。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画不是历史教科书的翻版,但可以取得比历史教科书更为动人的效果。历史画家在创作历史画时,必须对历史负责,必须注重历史真实。失去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则失去了历史画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画家在创作历史画时,必须依据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艺术创造,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真实必须与艺术真实融为一体,才能成为历史画。历史画是应当允许虚构、允许夸张的,也允许合理想象的,历史画也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出现。没有动人的艺术形象,仅是一个场面的再现,这样的历史画也是苍白而无力的。


历史的视觉记忆

以历史为题材的传世之作,往往是各国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人文与艺术相融合的历史画,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穿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昨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文广局主办的《视觉记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揭幕。我有幸赶上了揭幕仪式,遇见许多心仪已久的画坛名家,目睹靳尚谊、俞晓夫、夏葆元、徐芒耀、李斌、陈宜明等十二位画家及其作品的风采,非常“解渴”。(展会共展出十三位画家三十余幅作品。遗憾的是陈丹青先生赴乌镇参加木心先生丧事未能如约出席。)

历史画不是历史照片,也不是对历史简单的图说,而是画家对历史的审视和自己历史观的形象表达。旅美画家李斌介绍其作品《梦境——正义路壹号(北京1981)》写道:“这是场世纪大审判。我在看台上虚拟了千人与会者。其中的死者遗像由其家人、亲友、同事手捧着。虚拟人物尽量涵盖工农商学兵各界与文革有直接间接关系者。”可见画家创作前做了大量的素材资料的收集准备。有个细节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在展会现场,我看见画家遇见一位女士,可能与画中与会者有某种关系,只见他当场用激光笔将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准确地指示了出来。一瞬间,我仿佛觉得历史的大幕在眼前又拉开了,重新回到了那个历史节点。

由此我明白了个道理:历史画的创作在符合历史真实基础上,画家完全可以自由地艺术地再现自己心底里的那段历史。给画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吧,让历史画更真实、更鲜活、更人性、更走近我们的生活。

    
    李斌创作的巨幅油画《梦境——正义路一号(北京1981)》(长10米高4米)画家介绍说:“这是场世纪大审判。我在看台上虚拟了千人与会者。其中的死者遗像由其亲人、同事手捧着。虚拟人物尽量涵盖工农商学兵各界与文革有直接间接关系者”。

   
    《梦境——正义路一号(北京1981)》(局部)。请注意手捧遗像的与会者都是“真人版”的

李斌另一幅历史画《424晴空万里》。这是表现南京解放的一幅历史画。我记得陈逸飞画过同样题材的《占领总统府》,一群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升起五星红旗。背景是一派硝烟弥漫、满目废墟的战争场景。吴文指出史实是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在陈修良、刘峰等人努力下,先后策反了国民党海陆空军政高官,说服了代总统李宗仁将一座无抵抗的空城交给了解放军。南京地下党功不可没。但建国后,陈修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功绩被湮没无闻。李斌创作的《424晴空万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画面保留了冲上楼台的解放军群像,但在画中央加入了地下党和解放军会师的情景,陈修良的形象在画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画面上还增添了地下党员、国民党起义人员及解放军八兵团重要将官的形象。“秘密战线的地下党为减少生命牺牲做出重大贡献,理应载入历史史册。”这是李斌创作此画的初衷。

   
    李斌《424晴空万里》

   
  陈逸飞《占领总统府》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