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永不上演的知青戏 作者:冷明


 

 一出永不上演的知青戏

中央1套热播《知青》,知青热议《知青》,CCTV真有一套,上山下乡、文革这样的国耻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文革中有“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之说,现如今电视已经盖过了所有传统媒介,利用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拍马屁是不是新的发明。

知青的命运迥异,有的走运,有的不幸,有的是叱咤风云的红卫兵,插队镀金,回城后续写辉煌;有的是饱受折磨的黑五类,要把插队的牢底坐穿;有的行将陨落,有的好戏连连。有人说他们是文革的受难者,也有人说他们是文革的帮凶。有人打出“天下知青是一家”的口号。知青是什么,是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是特定年代上过山下过乡的学生的总称,坐金銮殿的和靠工资度命的能是一家吗。路遥贾平凹等人对知青不屑一顾,在书中从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村里来了一帮城里的学生,折腾了几年又都走了。不过如此。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剥夺整整一代人上学的权利是绝无仅有的,但,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生活在乡下的农民,他们的苦难又算的了什么!“饿殍遍野”这个词肯定是为农民造的,难怪著名作家们提起知青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不满。农民,谁来写写农民。文革是浩劫,插队呢?这一对难兄难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血肉模糊。但凡能播出的知青戏,中央不管那个套都有一定的尺度。从来没有闹出过这么大的动静,可见大家对梁晓声寄与了多大的希望。电视剧,无非是先抗日后穿越,抗日一定要党的领导,骂古人最安全,间谍戏永远没有下集——地下党在文革中都被消灭了。知青戏永远是高举无悔的大旗,也是,有什么可悔的!农村风景如画,有吃有喝还有妞泡。大红大紫的六六以写情感戏著称,可她却让小三逼得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微博:感谢你照顾了我的老公。可笑之余觉得可悲,文人的无耻无底线,有时比娼妓还可怜。主旋律听腻了,人们想看到点说人话的戏,失望变成了质疑和拍砖,铺天盖地。文质彬彬的梁晓声坐不住了,铁青着脸,压抑着愤怒,发表了《答友人问》的博文。

梁晓声是我尊重的作家,知青作品让他大放异彩,可谁记得,改革开放后在一份大报上他写的一篇有关张志新的文章。张志新被平反了,甚至成了人民大众崇拜的民族英雄思想的先驱,但时至今日,也不见得有多少大牌作家敢写写她,更不要说影视作品。梁对文革有深刻的认识,他的正义感体现在他一贯的作品中,“如果文革重演,我要么出国要么自杀,”表现了他对文革的决绝。为《讲话》涂脂抹粉雪上加霜,把梁晓声推向了风口浪尖。各位,梁晓声不是鲁迅,鲁迅在那个年代冒着杀头的危险,可靠着稿费照样活得有滋有味。梁缺少的是一点知识分子的风骨。难道他有什么苦衷?

影视作品获得成功从来都是导演的功劳,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田壮壮一长串名垂青史的大腕,好像从来没编剧什么事。《知青》这事怪了,好像都是梁晓声的错,导演、制片上哪儿去了?果不其然,看了梁的博文明白了一二,导演将他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主题歌都不采纳。

为什么能上演这样的作品,难道真要反思那段历史了吗?时间节点恰到好处,原来是为即将上位的知青领导唱一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赞歌。拍马有学问,献媚是艺术,可不要小看貌似憨厚朴实的山东好汉们,火候他们拿捏的准极了,梁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知青作家,再设一个松不松紧不紧的套套。

前些天刚刚看过《肖申克的救赎》,感慨良多,发了一篇博文被枪毙了。单就导演的功力来说,《知青》比人家差五十年,若论思想性,差一百年恐怕还不止。

欧洲杯烽烟四起激情四射,俄罗斯悲情出局,那是男人的眼泪男人的战争,神州飞船上天女航天员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当年我们揶揄苏修的风凉话“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会不会轮到北朝鲜笑话我们“卫星上天,退休推后。”权威人士说推迟退休年龄大势所趋,福兮祸兮?有人欢喜有人愁。喜的是头头脑脑晚退休可以多捞几年,愁的是失业下岗的工人,众多自己交养老保险的人,正掐着手指头等着退休工资呢。许多知青回城后经历了国有企业破产,失业下岗,四十啷当岁提前退休,难怪有人怀念文革时代,那时大家一块穷,从理论上好歹还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贫下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现在再也没人敢炫耀自己是工人或农民,除非你已成家立业。

一个善良的声音说我们应当向前看或向钱看,不要纠缠历史的是是非非,各位,饶了梁晓声吧,就是鲁迅再世也不会写出什么出色的剧本。骂归骂,梁晓声们也许能从中感到些微的欣慰,欺骗蒙蔽忽悠知青们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曹雪芹没钱打酒,穷困潦倒,终其一生也没写完一本书,御用作家们衣食无忧,写畅销书、剧本还可以发大财。网上文章、知青博客就是一部知青史,许多知青的故事在我脑海里串起来就是一部极好的知青戏,我如果用后半生写一部知青戏又如何?编剧本与写小说大不同,写书需要文字功底,剧本可以是粗线条的,只要讲好故事就行,细节留给导演再发挥。如果梦想成真那可能是我的绝唱,但绝对是一出永远不能上演的知青戏。不必质疑我的卑鄙或崇高,原因只有一个,我没必要戴那个套套。《知青1968》序幕拉开。草原上大雾迷漫,十几名穿着蒙古袍的北京男女知青牵着马围着一个小小的坟头。(故事取自:草原恋网站,一名在东乌旗插队的北京男知青骑马摔死了。)知青王二赤身裸体地躺在草地上,小和尚支楞着朝向天空,上不了学,娶不上媳妇的男知青不自量力地想女人。(取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北京男知青被打成反革命,一个人在荒山野岭上的蒙古包里,长期见不到一个女人,夜里只能手淫,聊以自慰。(取自:老鬼的《血色黄昏》)漂亮的北京女知青右派的女儿展赤,万不得已钻进丑八怪一样与自己的爹年龄一样大干爹的被窝。(取自:拙作《为了你走遍草原》)兵团男战士手淫,被领导抓起来批斗,一命呜呼。(详见我的博文《走上高高的宝力格汗山》)兵团战士夜里翻地,被拖拉机压死;女知青战士掉进冰冷的井里。(取自:兵团五师43、44团发生的真事)指导员政委连长团长书记主任强奸女知青。(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上海女知青被连长奸杀后埋进沼泽,几十年后才破案。(取自一名知青的博客。)锡盟的草原烈火烧过来了;东北平原的荒火烧过来了;云南一条大江的水突然漫过了一帮知青的腰身;汹涌的海浪扑天盖地;几条十几条几十条年轻的生命转瞬间飞灰烟灭。七到八集是枪战片。云南一男知青被打成了反革命,政治生命的完结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他不服,本来就没有的事!他不顾一切,偷出一支半自动步枪,连夜躲到了密林里。全付武装的兵团战士、军人,把他团团包围,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后来小伙子饿的受不了,偷着潜回了连队。众人把他呆的屋子围得水泄不通。小伙子吃饱了喝足了,不忍心看着他的同室战友死于飞弹,放走了人质,在往日的好朋友们的进攻中,他打死了两三名攻上来的战士,最后在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墙的伙房里,机关枪把墙壁射成了筛子眼,他却早已含恨自杀。(取自知青的博客。)当然也有洞房花烛夜,新娘拼命地跑出去,告诉指导员,“他耍流氓”的黑色幽默。(取自知青的博客。)

大戏的主角永远是黑五类子女,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份子、右派,(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有海外关系的,父母或者亲戚里有所谓历史问题,如参加过国民党等,)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打入了另类,是这个伟大国度的贱民,插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所有的知青落荒而逃,他们却走不了。在农村干最累的活,上不了大学,招不了工,入不了党,走不进解放军的行列,挣的工分填不饱肚子,找不到对象,生理上心理上的压力让这些人陷入了绝望。陕西、山西的知青挨饿是家常便饭,即便在水草丰美的乌珠穆沁草原,一位北京知青亲口告诉我,他为一家牧民放牧,一天三顿茶一顿饭(饭是两小碗面条),饿的他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守着羊群嚎啕大哭。

宋朝的陈世美抛妻灭子遗臭万年,殊不知见异思迁是我们天朝的光荣传统,历史上伟人们把换妻当成家常便饭,插队时期,离婚回城一度成为了制胜法宝。有的干部子弟,当父母被整的时候,无依无靠没法活下去,嫁给个老农,尽管这些农民都是如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一样优秀杰出的农村小伙子,但父母一平反,第一件事就是让子女离婚,调回城市。在插队知青这个庞大的队伍里,据说头几年结婚的70%都是与当地农民结合。据王海军的博客介绍,在内蒙的武川县,就有几十名女知青嫁给了当地的农民。

女知青嫁给了农民(如王海军),男知青娶了农村的姑娘(如本人),可以演绎为不朽的爱情故事;爱情是永远的主题,青春、初恋都会贯彻始终。为回城,抛妻弃子造成了多少悲剧,偏偏有许多知青不离不弃,宁肯放弃回城,在乡下呆一辈子。大姐嫁给了老农,这个昔日的高材生,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后把她的老农丈夫带回了北京,直至迁徙到梦中的理想王国澳洲,她们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辈子。(取自:黎烈南的博客。)不少农村朴实的汉子看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回不了城而苦恼,甘愿冒弄假成真的风险离婚,只要知青爱人可以回城。在王海军的博客里有一段这样离奇的故事:与农村配偶离婚回城也不行了,只有一方死了知青才能回城。于是,农村的丈夫们为了妻子心甘情愿地进一次火葬场,把死亡证火化证办全,让妻子办回城,然后“名亡实存不合法的男人”再想法进城团聚……恢复高考后,四中毕业的高材生回北京上大学,没工作没收入,既要抚养孩子又要在大学读书,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跑乡下为冤死的父亲平反,其中的艰难比插队有过之而无不及。(取自:埂上草的博客)云南知青卧轧静坐下跪请愿痛哭,数以千万知青的绝望失望有悔无悔……爱与恨,灵与肉,既有知青之间真挚的友谊,也有相互拆台的龌龊,有佼佼者成了书记队长房产大亨党的高级干部,更多的落魄者下岗失业一事无成。在悲凉悠远的长调中,故事进入了尾声,孩子们遵从遗嘱,把父亲,一名英年早逝的知识青年的骨灰洒在了当年插队的大草原。(东乌旗西乌旗各有一名北京知青的骨灰洒在了草原。)为什么当年迫不及待逃之夭夭的知青又把草原、农村、兵团、农场变幻成了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看完了电视剧其中的奥秘不言自明。

各位,当我看到了无数知青的故事,我真不知是不是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党,这么多悲欢离合可歌可泣旷世奇闻,整整一代人的苦难,中国要不出几个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契诃夫天理不容呀。

若干年后,在与抗战博物馆一墙之隔的文革博物馆里,一群穿着入时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热议插队。你看过《知青1968》吗?看过。里面的故事是真的吗?太过了吧?你没看字幕上打的,作者说都是真的,不但电视剧里的每件事是真的,就连每一个人在历史上都曾确有其人。我悠闲地躺在鱼肚子里,无论多么恶毒刻薄的贬损还是热情洋溢的赞美都无伤大雅了,也不用担心有人对号入座。

                                                                           2012-06-20


 冷明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9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