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吃有关忆今昔 作者:贺彦豪


 

 与吃有关忆今昔

去年回到阔别40年的第二故乡——德化县水口镇摘锦村。这里是当年我们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小山村,我在这里整整劳动和生活了两年,虽然插队的时间不长,却锻造了我一种永不服输的倔犟性格。

还记得吗?当年那个吃下八斤番薯的小知青又回来了。“八斤”是我在山区插队的时候,村民给取的绰号。这个土得掉渣,让人好叫又好记的绰号,却有着一段可笑又可叹的往事。那是40年前发生在这个小山村的事情——

春露秋霜,念兹在兹。当年上山下乡,国家发给每个知青8块钱津贴,粮食供应每月31斤。那年我刚满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不是粮食按定量供给,一顿能吃下一斤米饭。那一段日子,谁苦谁不苦呢?一日三餐,除了稀饭还是稀饭。无奈之下,有时只能到山上摘几颗野果子充饥而已。等到柿子熟了的时候,我们几个知青就偷偷跑到村外小树林,这里的野果子多。霜降柿子挂满林。这时候,我像猴子一样利索地爬上柿树,另一个知青就站在树下兜柿子,然后,我们兴高采烈地带回“战利品”。听说柿子要插上竹签才会慢慢变熟,于是,我把插上竹签的山柿子高高地吊在知青屋的房梁上。每当收工的时候,吃上一颗山柿子充饥。就这样,饥时一粒,胜似饱时一斗的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七月流火,正是“双抢”季节。天刚蒙蒙亮,我们村的知青就早早地起床了。戴上斗笠,肩荷锄头,锄把上还吊着一口铝锅,里面装着中午的口粮,然后跟着村民上山播田插秧,这一走好几里路,中午不回家。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当正午的太阳像颗燃烧的火球滚过天边,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冒出细小的泡泡。这时候,大家早已饿得发慌,生产队长才让我们收工生火做饭。山上有一座凉棚,我们随便捡几块石头垒成灶生火煮饭,你拾柴我添火,在浓浓的炊烟中,午饭很快就煮熟了。

吃饭皇帝大。且说康熙皇帝自颁旨祷雨后,仍不见甘霖沛降,圣心深以为忧。暗想:民以食为生。五谷不能播种,小民何以为生?那年月吃饭是一天中最享受生活的时刻。饿汉吃树皮——饥不择食。还未等到饭凉了,我就趁热吃起来。很快就将一大锅饭稀哩哗啦地消灭掉了。那天阿求叔见我吃完饭还不够饱,就问:“你一顿可以吃多少饭?”“吃一斤米饭吧。”“那么你能吃多少斤番薯呢?”“我起码吃五六斤吧。”“我跟你赌一把,给你八斤番薯,你吃得下吗。”“好咧,八斤就八斤,我吃。”其实,八斤有多少?不知深浅的我一脸蠢笨,像稀饭拌浆糊——被弄得糊里糊涂,还满心欢喜。

收工后,阿求叔真的提来八斤番薯。起先我有点饿了,拿起一块番薯剥了皮就吃起来,尔后一块接着一块大口小口地吃……也不知什么时候,一大锅番薯吃了剩下几块小的,我开始感到肚子有些鼓胀了。围观的村民和知青有的劝道:“吃不了,你服输吧。”有的趁机起哄。为了脸面,我硬是把剩下的吃完了,但肚子早已胀得像面鼓滚圆滚圆很难受……都是饥饿惹的祸。过后,我一夜未眠。

从此以后,“八斤”的绰号,就这样在山村里叫响了。

自打锣鼓自唱戏。这一段青涩的往事成了我这一辈子心中无法抹去的痛。听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大胃王”比赛中,夺魁者竟能一口气吃下几十个汉堡包。当然,比起当年吃过八斤番薯的我还是自愧不如。不过,当年没有举办“大胃王”比赛,不然的话,也许我也会去凑凑热闹,尽显匹夫之勇。

俗话说,人在福中不知福。在一次友人宴席中,最后端上来一盘清蒸桂花鱼,其色香味俱佳扑鼻而来,然而,客人都吃饱了,竟没人动过一双筷子夹鱼。散席后,来收拾餐桌的服务员端起盘子竟然毫不犹豫地往泔水桶里倾倒,她如此暴殄天物,我还真是望“鱼”兴叹呵!这一倒,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倒掉了。

许多年了,每逢参加亲友聚餐或是赴宴,一看见酒席上美味佳肴铺张浪费,我这心里就像筷子搭桥——难过!这是我们这代人所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为,从小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诗是向来受人传诵的,这不是单纯地教训别人珍惜粮食,还叫人记住粮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得来的。无论何时,谁在平日节衣缩食,谁就在贫困时容易度过难关。

现在人老了,像是得了“恐高症”。怕这怕那,也奇了怪了,怕吃好了,得了“三高”症,什么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得了这些病真成了病老头过年:一年不好一年。还苦了烦了,得终生服药。于是恪遵医嘱:什么东西该吃,什么东西不该吃,吃什么东西都要选择了才吃,也要看好了才吃;也不敢乱吃,也不能多吃,怕吃多了会得了什么病。但是不吃饭怎么活着?人是铁,饭是钢,闹垮了身体可不是玩的。说到底,人老病多,好比草拔了根——活不长远。记得在一次单位聚餐的酒桌上,有位同事看见我这般挑食,便半开玩笑地说:“你呀,真是的,什么也不敢吃,还不如天天喝水,到死了也不会得病。”听了后,大家开怀大笑,有的却击掌叫好。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老爸,你整天想东想西的,想得越远烦恼越多,活得是不是太累了。”谁说不是呢。我辈都是“40后”和“50后”,人称“老三届”的知识青年。你想呀,咱长身体的时间逢上三年自然灾害。瓜藤、薯叶、野菜、果皮,大凡能入口吃的,什么没尝过?弄得不少人该长身体时楞是没长大,落了个小鼻子小眼睛小身量;等到该求知上进时,文化遭了批判,学校都停课了,想升学进大学的门儿,甭想!上不了学就工作吧。对不起,城里没工作给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吧!于是,我们这一批人便不得不苦兮兮地去挣那几分钱的工分,去偏远的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了该成家时候,爱情成了资产阶级的东西,讳莫如深,不谈为妙。那么凭着“无产阶级感情”找个媳妇成了家吧,又赶上了晚婚计划生育。儿子呀,您看我们这辈子,容易吗?其实,父亲的优良品德,是给儿子的最好遗产。

翻阅着旧日的书籍,憧憬着春花秋月、丰衣足食的幸福明天。我想;不经历过苦难折磨的人,哪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也不知什么时候,老伴悄然来到我的“静思轩”书斋,大声喊道:“吃饭啦!”

 

作者简历:

贺彦豪,男,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虽属龙但生不逢时,命运多蹇,欢寡愁殷,一切平平淡淡,无惊人之举。

自幼不甘寂寞,苦读寒窗,自学成才。60年代上山下乡,人称“老三届”。参加工作以后,当过兵团战士、林业工人;握过风钻、抡过大锤,做过企业编辑、记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底层的市民生活,激发了创作热情。

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已在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数十万字,并已出版四本个人文集。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


贺彦豪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20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