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芽的豆豉】:第九章 艰难的选择 作者:林翔云


 

【发芽的豆豉】:

 第九章 艰难的选择

全国恢复高考时,我也想参加高考,几个老师都说:"你的知识早已超过任何一个大学生了,不如等明年开始招考研究生时报考研究生。我想想也对,暂时"按兵不动"。

过了几个月,果然有几个大学开始招考研究生,我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中国科技大学里)近代化学系张木生教授的研究生,看了一下考试科目,"基础课"、"专业课"自己觉得都没有难度,就是"政治"和"外语"没有把握。

按中学时的经验,我觉得考"政治课"自己还是"有办法"的--考前突击几天背一背政治术语,拿个"及格"应该没有问题。英语确实较难一些,毕竟我只在初中时念了三年英语。所以备考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英语里,别人是复习,我可是"从头学习"啊。

我先用一本科技英语词典测一下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单词--翻开词典的第十页、第三十页、第五十页、第七十页……每隔二十页翻出一页算一下多少单词,自己已经掌握多少,直到书末,用加法算一下翻开的书页里总共有多少单词,自己已经熟悉的单词有多少个,后者除以前者再乘以整本词典的词汇总数,得出自己掌握的单词大约数,临考前再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次。

真是不测不知道,一测自己也吓了一跳:在短短三个月的业余时间(白天我负责的技术工作还是极其繁重的,只能在深夜里挑灯夜战)里,我硬是"啃"下了六万多个英语单词!

附近的农民告诉我:这里普遍使用的一种"钠镁肥"听说是盐场的苦卤提取氯化钾的副产品,施在农田里好像看不出有什么肥效,而且还有让土壤盐碱化的可能。我帮他们测定"钠镁肥"里钾、钠、镁、硫的含量,有一次测定后的溶液过夜后出现大量的结晶,我测出它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结晶体就是纯净的芒硝。

古镇公社的企业办主任陈嘉叡是陈高产的堂哥,与侯私交甚密,也认识我,来东兴找侯"司令"时看到我正在做"钠镁肥提取芒硝"的实验,询问实验的"价值"。我说:目前全国硫酸钠非常紧俏,如果这个实验成功了,可以办个化工厂大量生产,沿海地区这种原料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陈嘉叡高高兴兴地回去汇报了。
六弟在乐东化工厂每个月领到的工资比当时的县委书记还高,当我叫他辞职回家复习、准备高考时,很不乐意,母亲也不赞同。我费了很大力气才动员成功。

妻子全力支持我做实验,也支持我考研,所有的家务都不让我"插手",从无怨言。我问她:"你希望我考上研究生呢还是希望考不上?"她的回答是:"考上我当然高兴,考不上我也一样高兴"。

"不怕我当陈世美?""你如果当陈世美,我就当秦香莲!"终于等到考试的那一天,我一次次轻松愉快地答完所有考题、早早地交上考卷,心想这研究生的考试怎么这么容易?难道真有"贵人"相助?

制取芒硝的实验获得成功,我把"喜讯"告知陈嘉叡,并说了一句:"如果家乡要办化工厂的话,可以考虑这个项目。"过了两个月,中科院研究生院通知我到合肥面试--那一年的所谓"面试",说穿了是怕各地"作弊",让导师与考生见见面。通知书发到我所在县的教育局,全县只有我一人通过研究生笔试,县广播站当天晚上在"全县联播节目"中以"重大新闻""头版头条"报道了我"考上研究生"的"大事",教育局奖给我四十元作为去合肥的路费--这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因为在这个县里前所未有。

我乘火车"硬座"到了合肥,进入科技大临时的研究生宿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们共一百七十一个,大家交流着各地的新闻和故事,让我大开眼界。那一年考上的研究生绝大多数是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平均年龄三十五岁,有许多已经四十岁了,我才二十六岁,显得特别年轻,引人注目,但看到"少年班"的学员们只有十一岁到十五岁,我又羡慕不已,想想十二年前要是有"少年班"的话,也许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二天校长与全体导师、研究生座谈,讲到我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从初中生直接考上科技大的研究生(另有两个只念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特地请我讲自学的经历,令参加座谈的师生们赞叹不已。

来自广东的潘岩与我同时成了张木生导师的研究生,这一年已经三十四岁,1966年时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江油一个兵工厂当技术员,孩子都十岁了,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命运"离开那个偏远的山区,对报考的"研究方向"并不太感兴趣,但很有"活动和组织能力",我说他最好去当官,不要搞"研究"。他也觉得我"不需要"念研究生,沿海地区"做生意更好",但他又非常欣赏我,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以我为榜样"。我们两人成了挚友。

星期天张木生等教授带着我、潘岩等十几个研究生到逍遥津公园游玩,有一个年纪较大、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也跟着去,与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中午时研究生们热得脱了外衣,随手扔给那位中年人"保管",那人默默地给大家提着衣物,还主动去买西瓜让研究生们解渴,又忙着给大家拍照"留念"。

回校的路上,张教授问我们:"你们知道那个中年人是干什么的吗?"几个学生同时回答:"学校的工友呗。"张教授笑着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然教授!刚从北京过来,本来不想带研究生的,现在看我带得这么起劲,可能改变了主意,今天来的目的是想'挖'走我一个学生。"研究生们吓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想:谁被李教授看上了准倒霉!

李教授看上了我,真的向张教授"讨要"我这个研究生,张"忍痛割爱"、很不乐意地"给"了,于是我成了李然唯一的研究生,后来我们也成了忘年之交。

李然唯一的掌上明珠、宝贝女儿李佳琪在安徽一个偏僻的农村插过队,现在是个"工农兵学员",在合肥工业大学念"大三",星期天要我"陪她"逛街购物,我不敢不从命,小心地陪着她走了"四牌楼"附近的几条街道,进了几个服装店,还是"选"不到满意的衣服,又被李拉去逍遥津公园玩。

我们坐在公园里一个长凳子上,我问:"我一直想不通,你怎么会被'贫下中农''推选'当'工农兵学员'呢?"李佳琪笑了:"我爸爸有个得意门生在合肥工大当教务主任,大前年去我插队那地方招生,就把我招进来了。爸爸也是为了我的前途才决定全家从首都迁到这么一个省会来的……都是他看不清形势,要不然我等到去年参加高考顺顺当当地上大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被人瞧不起。"我说:"谁瞧不起你了?""我们学校里那些恢复高考后考上来的学员呗。他们整天把我们当笑柄,说我们除了喊口号、'搞政治'、搞'阶级斗争'以外,什么都不会。其实我们'工农兵学员'中也有学得很好的。""我知道是有一些工农兵学员也很有志气,克服种种困难,硬着头皮啃书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确实有人真的不行,让他们念大学是强其所难,听说也有跳楼自杀的--浪费了名额,也害了自己。""我爸爸最喜欢像你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非常欣赏你的自学精神,说是你很快就会超越他的……我很早就下决心,以后嫁人就嫁一个能超越我爸爸的人。"我听她的话里有些"暧昧",就从怀里取出一张小孩的照片给她看。李问:"这是谁的孩子?"我回答:"我的"。

李默然。过了许久才说了一句:"我们学校里那些刚考上来不久的学员,已经有好几个把家里的'原配夫人'休了。"我说:"不至于吧,毕竟'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嘛。""你想一想,插队时看不到前途,生活又那样困苦,随便找一个相伴的。上了大学,以后肯定前途无限,'原配'跟得上吗?""只要两个人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慢慢就能同步的。""你爱人是初中生吧?""当然。我也只是个初中生嘛。""初中生哪能跟你比啊,就是现在科技大学里所有的研究生也没有一个可以跟你相比的。你跟你爱人层次差太多,爱好、兴趣肯定也大相径庭,你写论文她不能帮你,也不能欣赏,甚至连看都看不懂;她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这样活着多累啊。""据说冥王星的发现者汤姆勃名闻天下时还没有结婚,人们都以为他会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千金闺秀,当时有一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写信向他求婚,说'我们两个如果结合的话,生下的孩子有我一样的身材、你一样的头脑多好啊',他的回答是'如果生下的孩子有我一样的身材、你一样的头脑怎么办?'后来他娶了一个几近文盲的乡下女子帕特丽夏为妻,还把他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妻子名字命名。实践证明,他们的结合才是最幸福的。""……"从此以后,李佳琪见到我时只剩下礼节性的问候了。

古镇公社和陈嘉叡一起来信说"芒硝项目"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要"上",县里也支持,请我回"自己的家乡"干一番"大事业"--当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厂长是我念小学时的数学老师高昌荣。我写信征求父母和家人们的意见,父亲回信说"家庭经济虽然极其困难,大家还是尽量克服,度过难关",我的眼睛一直盯着"极其"两字,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学业"回家。

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李教授时,李说:"我想不到你会'半途而废',前几天我已经同美国一个研究机构联系好,想让你明年去美国……你再考虑一下吧。"我说:"我从小就佩服、欣赏侯德榜等人实业救国的精神,现在有机会施展拳脚,还是回去试试吧。"李教授见我主意已定,只好对我说:"你把有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带回去,我日后还会寄一些资料给你,学位论文你现在就开始拟定,我帮你完成它……我想今后学位还是有用的。"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科技大学、李、张等教授和同学们,回到古镇,又投入到我的"化工生涯"中去。

我设计了一个利用盐场苦卤制氯化钾的下脚料年产数万吨无机盐的化工厂,让刚招聘来不久的几个助手按我的图纸建设厂房、购买设备,自己又忙着编写长达几十万字的供技术员和工人们培训的教材(后来整理成书交给化工出版社正式出版);招来几个高中生当化验员,培训几天以后就让他们到各地盐场取样来化验;设备陆续到了以后,又忙着安装、测试,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累得瘦了几斤肉。

工厂设在离古镇街道三公里的一个小山坡上,我把自己的家安顿在新建的厂房里,说不清是"以厂为家"还是"以家为厂"。陈丽也当上了化验员,我们都一心一意地想为"四化"立下"汗马功劳"。

林霍金听说我放弃学业回家乡办厂,就来到古镇,看到我一个人没日没夜在"张罗"着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心疼地说:"你别那么拼命,工厂又不是你的。干好了功劳归大家,干不好全是你的责任。我的岁数比你大一倍,看的多了,真的,你这是背着儿媳妇过河--吃力不讨好。"原来在东兴化工厂时,有一年林霍金的岁数恰好是我的两倍(我二十四,他四十八)),过了几年,他还以为仍然比我"大"一倍呢。我说:"等到你一百岁时,我才五十岁吗?"说得两个人都笑了。

林霍金告诉我:"听说中央正在讨论让私人可以办工厂,如果是真的话,我们可要做好准备了。"原来林霍金另有"图谋"。

"五一"节的前一天,陈嘉叡突然通知我说"公社决定明天在化工厂召开'试车'庆祝大会,有数百人参加。"我说:"今天晚上设备才能安装完毕,明天试车可以,怎么能'庆祝'呢?"陈说;"已经通知全公社各大队的支部书记都要带队来参加,现在想改变也来不及了。"我说:"谁都不敢保证第一次试车就能顺利运转,明天看是谁要出丑了。"话是这样说,我还是忙了一夜,仔细检查所有设备的安装情况,也准备了一个"预防万一设备出问题"的"补漏"措施。

太阳刚刚从东山上升起的时候,"看热闹"的人们都来了,公社党委书记迫不及待地宣布"点火"试车,机器开始轰隆隆运转起来,我跑上跑下,指挥着工人、技术员、化验员的各项工作,几个小时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故障,连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到了中午时分,第一罐产品、几十吨的无机盐像雪花般地飘落到成品池时,欢呼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地响起来。我取了样品到化验室检测,听到化验员报告"全部合格"时,就一头睡倒在化验室的角落里了。

过了几天,公社又招聘了一百多个管理人员和工人,几乎都是各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的三姑六戚、亲朋好友,其中党员(都是复退军人)有七十几个,为此,化工厂成立了一个"党支部",我在厂里成了"老三",因为上司又多了一个--原来只有高厂长说了算,现在连高事事都得请示"支部书记"了。"上头"有什么"指示"的话,我总是比七十几个"下属"晚一两天才知道。

有一位党员告诉我:"我每个月花五分钱就是买个'早知道'。"--原来他每个月只交五分钱的党费。

新来的支部书记姓黄,本来是公社里一个生产大队的大队长,也是复退军人,扛了一辈子锄头。起初这个黄书记办事还是很"民主"的,有什么"大事"都要先跟高昌荣和我商议后才决定"干"还是"不干",化工厂顺利地生产、销售了几个月,皆大欢喜。我也没闲着,未雨绸缪忙着"下一个"项目的准备工作,把自己和工厂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可惜好景还是不长,黄书记看我整天盯着烧杯、天平,或者看看书、写写字,有时甚至会坐在一个地方"发呆",还"装模作样"地整天穿着一件白大褂,开始越看越"不顺眼"了。

有一天,黄书记在全厂大会上突然宣布让我下基层当车间主任,跟着工人"三班倒",说是"知识分子要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我一听就火:"什么时候了你还是不改那一套'土八路'的作风!我想的可比你还多!……如果你坚持己见的话,我现在就辞职!"有人赶紧去公社报告,公社党委书记和陈嘉叡一起来化工厂"劝架",高厂长也"做了不少思想工作","辞职"风波暂时平息。

我继续做我的实验,终于有一天叫几个工人扛了十吨食盐到正在反应的结晶罐上方,开动搅拌机,把食盐慢慢地加入到罐里"盐析",一天就多产十吨质量很好的硫酸钠出来。黄书记、高厂长和几个车间主任看得啧啧称奇。

第二天,我到北京参加"全国精细化工技术研讨会",在我发言刚刚结束时突然接到化工厂拍来的电报:"工厂出了大事故速回"。我不知何事,赶到飞机场想买机票飞回去,却被告知"只有县、团长以上的干部和外籍人士才有权乘坐飞机",又急急忙忙到火车站从"票黄牛"手中买了一张高价票回厂。

前脚刚刚跨进化工厂的大门,就被通知到办公室开会。一进办公室,我就觉得气氛与平时大不一样,一幅"批斗会"的样子。

黄书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有意破坏生产!"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到底出什么事了?"高厂长说:"你走的那一天,黄书记命令工人们扛了三十吨食盐到结晶罐上方投放,想让结晶罐每天多产三十吨硫酸钠,结果把结晶罐的搅拌机卡死了,到现在还不能解决。"我了解了事故的全过程,对黄书记说:"我用了半年时间做实验,才完成这个'盐析'的新工艺,每次加入十吨食盐刚好可以多产出十吨硫酸钠,那是数字上的巧合。你是想一次加入三十吨食盐让结晶罐每次多产三十吨硫酸钠吗?"黄说:"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嘛。"我哭笑不得:"你为什么不让工人每次加一百吨食盐呢?!"没有办法,我只好老老实实地指挥机修工钻进结晶罐里清理"盐渣",费了好几天的工夫才清理完毕,工厂恢复了生产,但我的积极性却大大下降了--这时我才想起林霍金的忠告。

有一天我到古镇一家理发店里修剪头发,看到理发师用烧红的铁板给顾客烫头发,就说:"不能用药水烫吗?"店里的理发师说:"自古以来烫发都是用'火'的,不然怎么叫做'烫发'呢?"我回到家里,找来一些资料,觉得不用"火"烫头发是有可能的,于是买来几种试剂,做了几十个实验,果真制造出一种"冷烫液"出来。

妻子邀来几个好友,在家里用我发明的"冷烫液"给她们烫发,取得成功。父亲非常高兴,把原来的染布作坊改造成小型的"冷烫液生产车间",带领全家老小生产、销售冷烫液,不久全省的理发店都用上了我们家的产品,家庭经济一下子好了起来。

报纸上报导四川挖出了一个巨大的芒硝矿,硫酸钠的价格一落千丈,化工厂经济效益不佳,我提出用自产的硫酸钠配制洗衣粉、自产的氯化镁生产菱镁瓦的建议,因为一般的洗衣粉里含有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硫酸钠,而菱镁瓦的主要原料就是氯化镁,其它配料国内也都不缺。黄书记和高厂长都不同意,他们正张罗着要把化工厂改成食品厂。

我见大家已对化工厂不感兴趣,就提出自己愿意承包化工厂,黄、高一致同意,拟了一个"承包方案":我每年上缴三万元,厂房由我自己去租赁,投资是负数十万元(因为化工厂的"净资产"已经是负数),也就是说我自己想办法融资办厂,融到的资金先交十万元给化工厂,然后才租厂房生产、上缴利润。

方案上报公社党委,其时刚好有几天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在报导着"改革开放、一包就灵"的"事迹",所以公社很快就同意这个"承包方案"了。

林霍金听到此事后,赶到化工厂劝我"别干这种傻事","天下哪有不出钱还要人家填补亏损、上缴利润的'承包'?!简直荒唐至极!"我说:"这个厂是我一手操办的,有感情,我不让任何一个自己做过的事业毁掉。"于是我在家里办了两桌酒席,邀请了镇上十几个比较有钱的亲朋好友来讨论办厂的事,提出"每人出资一万元,组成股份制公司",没想到亲友们都不买我的帐,还取笑我是个"大笨蛋","只有傻瓜"才会"拿到"这么一个"承包方案"。

没有办法,我只好同父亲商量,把兄弟六人全部召来,除了还在上大学的老六以外,其余的都到全国各地推销冷烫液,我在家里组织生产,有时候亲自出马去给一些大型理发厅的师傅们讲解冷烫液的性能和"正确、安全的"使用方法,并写了几篇科普文章在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由于这种新产品利润高,那时候的税负也不重,一年下来,一家净赚了几十万,发了!成了全市"首富"、"纳税大户"。


 林翔云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7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