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浦”与上海话 作者:东海


 

 “小黄浦”与上海话

电视剧《知青》中有一位木讷憨厚的“小黄浦”,说着一口夹生普通话,身上的阳刚气好像稀缺一些,近乎娘娘腔,看起来虽然有些“二”,但还不失单纯、实诚!

当年在北大荒,各地知青以及转业官兵、农垦职工朝夕相处,我们耳边整天充斥着天津、北京和东北话,还有山东、湖北和四川等等各地方言,但是大伙儿就是对上海话不太感冒,因为与多数人不合流,总是有人埋怨听不懂,“啥驴子话啊?”就像上海人搞不懂温州话一样!想起一段轶事:由于地域原因上海知青中也有不少讲苏北方言的,我们有个相邻的连队里上海知青基本上全都说着一口纯苏北话,许多人都整不明白了——哎,奇了怪了,这个上海话怎么听起来咋就不一样呢?

一方语言,一方文化。海纳百川嘛,上海本身是个移民城市,许多上海人的口音其实都多少沾些山南海北的家乡口音。上海话虽然是方言,却一点也不土,都市味十足的。宋庆龄就终身保持一口正宗的上海话。但都市味就难免沾有市井气,比如“嗲、嗔、俗、娇”,到了男士口里千万嗲不得、嗔不得、娇不得,于是就只剩一个“俗”了。经典的《上海滩》主题歌用广东方言唱起来荡气廻肠,若用上海话一唱就轻飘飘娘娘腔了。难怪上海多儒商名媛,却少硬汉英雄,只能一声叹息啊。

上海话人情味儿特浓。拉起家常来尤其显得亲切自然。如“张家阿婆额孙子讨了媳妇,日脚过得惬意来”之类的,十分悠闲世俗,恰如辛弃疾词中称道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所以上海知青聚到一起总喜欢讲上海话,显得热络融洽,却不管外地战友听了直皱眉头,好像上海一族是少数民族似的。

上海话柔美。在江南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的背景下,吴语软侬,越发旖旎。出自美女口中则嗲、嗔、俗、娇,柔情万种。美女娇嗔起来:“侬格个宁,哪能门槛嘎精额啦。搭侬出来白相,只好打打差头(坐出租车)”即便是指责,语气也是嗲溜溜的,弄得男士恨不得明天就去买辆劳斯莱斯。电影《马路天使》中的周璇小楼倚坐,纤手摩娑着两条麻花辫,低吟浅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上海的小家碧玉,就是那个样子的。而这首歌要是用沪语唱起来会更富有民国情调。在《知青》剧中,上海知青周萍依依不舍地离开七连,神伤不已。可是在山东屯党支书家里受到了热情相待,她感激得叫了一声“阿姨”!支书笑嗔:“嗲,真嗲!”这个情节蛮温馨的。

许多北方朋友觉得男人说上海话不够阳刚。我倒觉得阳刚的反面未必就是阴柔,也可以用一个褒义词叫“儒雅”。比如见到有人闯红灯差点被车撞着,司机直抱怨:“朋友侬帮帮忙,唔要吓人捣怪好伐?”看看,还求对方帮忙呢!遇到态度凶一点的司机,顶多也就是:“赤佬!要寻死黄浦江无没盖头哦!”那腔调好似帮人介绍住所呢。

我在想,倘若《知青》这部知青大戏在剧情对白上掺入各地方言,比如字正腔圆的“京片子”,“倍儿哏儿”的天津话,撇声辣气的东北嗑,语音直硬朴实无华的山东话等等,让角色演绎得更朴素、更真实,我们就更有亲切感,更觉得解渴了。

                                                                     2012-06-06


 东海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20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