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红——台湾考察记行】之四:读经班与育幼院 作者:庄生


 

【木棉花红——台湾考察记行】之四:

  读经班与育幼院

参观完眷村敬老,在台中正承佛院座谈并素斋。吃完饭,随沈智慧去看“亲子读经班”。

台中市的夜晚,不似都市繁华,显得有些静谧。天上没有月光,但见点点繁星在眨眼。车在昏黄的路灯下七拐八转,停在一所学校门外。是一所国民小学,校园不大,教室也不多。“崇德在这里办读经班,每周两晚上。”沈女士告诉我们。

下车走进被夜色笼罩的校园,忽然就有一种亲切感:我想起了大陆八十年代兴起的夜校。都是在晚间,都是租用中小学的教室,都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都是在下班之后,不管寒暑,不论风雨,都像鸟儿归巢般飞过来。我自己就曾读过这样的夜校,在西养马营一所中学,读了好几年英语。那学校地处胡同中,每晚七点前,那胡同便人声鼎沸,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上课铃声响过,胡同忽然安静下来,只有教室窗口飞出朗朗书声;九点之后,胡同里喧嚣又起,年轻人说着笑着拥出校门,骑上自行车左躲右闪,飞快地消失在夜色中。那段生活至今想来,似乎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十年过去,这样的夜校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目的“班”,学生也由当年的我们,变成我们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在生存的竞争中能拔头筹,家长之间的打拼已提前到“胎教”,于是“班”来了,奥数、钢琴、美术、外语、舞蹈、棋类……;只要升学能加分,花多少钱也毫不吝惜。于是大陆学校出现一道新景观:每到夜晚和周末,校门口总会聚集着许多中老年人------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翘首以待,等着接孩子。

这班那班,可从来没听说过谁办“读经班”,谁会让自己的孩子把时间花费在和中考高考毫不沾边的读经上呢?

走进校门,不远处有一排教室,有两间亮着灯。从其中一间传出朗朗书声: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爱亲孝亲不怠慢。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

透过窗户望进去,见教室里坐满孩子,大多十岁上下。每人桌上只放一本《百孝篇》,由老师带着一起读。孩子们都是左手按书,右手食指顺着念到的句子在书上移动,煞是整齐有序。我拿过一本《百孝篇》数数,共84句,每句7字,总共588字,都通俗易懂。每句又作一篇的篇名,下面有注解,例如“羊羔跪乳尚知孝”一句,下面有这样一段话:

宦游人儿,每逢故门归,望此青山依旧,草木苍郁。常闻人言,总觉是别离人肠中,亲情丧,难抚怀。屡见白发犹在奔忙,纵心力渐衰,仍记挂子女际遇顺舛。然又几多儿女,于风起清夜中,惦记年迈?

笔用文言,对小学生有些难度,文字读来苍凉沉郁,情深意切,非为子女一生奔波的白发人,孰能表白与体会?

隔壁教室里,坐着一屋子大人,正听课,这些都是家长。孩子们来读经,家长们也上课,老师讲的是论语与孔子弟子的故事。投影打出的标题是“夹谷会盟”,我不禁汗颜:东周列国志也算读过,大学也算念过,可真不知道啥是“夹谷会盟”。老师讲得生动活泼,家长们听得聚精汇神,在他们身上,我又找到当年上夜校的少许感觉。

听沈女士介绍,台湾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普遍比较重视。像背诵古诗,读三字经、百孝篇,小孩子从三四岁就开始;孔子诞辰各地都会举行祭孔典礼;而祭天地祖先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台湾人家里都会供奉祖先及神明牌位,清明扫墓,端午龙舟,还有中秋节、中元节、妈祖巡游……,都很隆重。台湾许多人喜欢书法、古琴、水墨画,许多人喜欢穿中式服装,这些都构成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华传统文化自有千年延续的形态,形不备,则神不聚,形不确,则神不晰。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都是通过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传承的。台湾自郑成功建立政权以来,中原文化大量引入,迄今三百多年未曾中断,这是台胞中华传统文化教养的根源所在。

许多学习古典经文的场所都有这样两句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我想到大陆。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否过激?现在还处于学者争论之中。而十年内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之大,破坏之烈,则是一眼可见。“破旧立新”,“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老人家的话我们耳熟能详。可是旧的破了,新的立了什么呢?儒学经典有其糟粕亦有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往往是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美德,我们传承得如何呢?

沈女士告诉我,去年5月,在济南、泉州和台湾,两岸三地各有一万名小学生参与读经活动,这是台湾华夏基金会与山东、福建等地教育学会共同组织的,今后年年都要搞。

九点半,学生下课了,我们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很兴奋。他们不知道“中国社科院”是个什么机构,只知道我们来自远方,来自海峡对岸,来自孔子的家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夜色中响起的稚嫩的笑声,或许正预示着中华文明的未来吧?

下一个和孩子有关的机构,是精忠育幼院。

精忠育幼院是私立的慈善机构,位于台湾屏东县南州乡米崙村,取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之意,秉承儒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念,为家庭解困难,为孤儿送温暖,为社会担责任。

育幼院主要收容家境确系贫寒、无父无母或父母有一人丧亡等家庭变故、无法照顾的15周岁以下儿童。41年来,接受了近千名这样的孤儿,从小学供养到高中,甚至供养上大学,直到毕业找到工作。

在育幼院,儿童们以家庭式房间居住,院长和志工以院为家,和孩子们同住在一起。

育幼院有面积三千四百余平米的“怀思园”、“启恩园”,种植花木、果树、蔬菜及游乐设备。院方每年举行远足郊游二次,组织欣赏电影、电视、自强活动,四季举办庆生会,由儿童自导自演,院内添设各种文体活动器材,裨益儿童身心健康。

我们小时上学,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我惊喜地发现,育幼院的目标里,也有“德、智、体”三字,不过还多了个“群”字,是四育平衡发展,这个“群”字,是不是讲如何在群体中友好相处?育幼院特别注意教孩子们做人处世之道。从给长辈和宾客鞠躬递毛巾开始,教孩子们如何做到彬彬有礼。

看投影时,有一段很感人。育幼院把家长请到院里,安排孩子们给父母洗脚。孩子们将父母的脚放进脚盆,用一双稚嫩的小手为父母们搓去脚上的泥垢,家长们个个泪流满面。我被那景象所震撼,从小到大,我们不曾为父母洗过脚;我们的孩子也不曾为我们洗过脚,父母为儿女洗脚是天经地义,那儿女为父母洗脚呢?难道不是最好的感恩和回报吗?我们的教育部门在鼓励三道杠五道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鼓励孩子们为家长洗一次脚呢?

精忠育幼院落成于1970年,第一任院长老郑先生已经去世,接任他的是儿子郑尧章,如今也已鬓发斑白。小郑院长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每年他都带孩子们出去旅游。有一次旅游途中,他带孩子们到商场买衣服。好奇的孩子们东瞅瞅,西看看,当他们看到一件不认识的商品时,同时回头喊郑院长:‘爸爸,这是什么呀?’两位售货员吓了一跳!一个说:“这人怎么生了这么多孩子!”另一个说:“怪啦,这家孩子长的怎么都不一样啊?”郑院长笑着说:“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疼爱所有的孩子是神。我当时听了两位售货员的话,觉得我能疼爱这么多孩子,这么多孩子叫我爸爸,幸福感油然而生啊。”精忠育幼院不单抚孤育幼,还做解难济困的慈善事业。台湾八?八水灾时,精忠育幼院组织2000名志工,每天做20000份便当,分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整整坚持了一个月,灾民亲切地称他们是自己的“家人”。


 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1467b01013e84.html


 庄生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5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