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旧街遐想 作者:海迪


 

石码旧街遐想

石码旧街也就叫“五脚居”,也有叫“五角距”,也叫“雨脚居”。这是闽南方言翻译的普通话,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正在编撰一本图册叫《石码旧街》。他们起先说用老街吧,叫石码老街。我说用旧街,石码旧街。石码旧街更接近石码人的口气和腔调。我们历来把旧的说成旧的,不会把旧的说成老的。

石码人是一些穿着拖鞋,穿着大裆裤,在“五脚居”下走来走去的人。“五脚居”里面,也就是“五脚居”下面,通常都是开店的店面。也就是下面开店,上面住着“五脚居”人家。这种“亦商亦居,商住合一”的建筑,即方便了居家住行,也方便了商家经营。

这种建筑模式特别迎合了人的本性,也迎合了人的常情。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就住在石码旧街的一个“五脚居”楼上。“五脚居”楼房特别的温暖。我夜里总是闹着不睡。那时候天气还是很冷。那是一种真正的寒风剌骨的冷,不象我们现在的暖冬。我闹着不睡是想吃一个点心。石码有太多的点心了。菜头果、米果、发果、双糕润。这时候,就有一个吆喝声从街尽头那边,远远地、清亮而又充满暖意地传来了。

“肉棕啊!烧肉棕啊!……”这时我母亲就推开了一扇窗。可惜我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她用一条小绳索,系一个小提篮,在里面放了一点零钱。等那卖肉棕的走近了,就从临街的窗子里放下去。那卖肉棕的就站在街旁,把一个热气腾腾的肉棕放在提篮里,让母亲提了上来。

我把那个肉棕吃了就睡去了。

那时候我们石码人夜里就是这么买点心的。那是个方位感很强的空间概念。我们家楼下就是马路,马路也就是在我们家楼房下面。马路和楼房几乎连为一体。这就叫“五脚居”楼房。我母亲用一个小提篮把肉棕买上来,肉棕是热的,而且是烧的,钱错不了。

翻开石码的历史,你会惊异于她曾经的那么繁华和喧闹,曾经的那么风流和多情。

石码曾经作为福建的三大名镇存在。石码完全是因为商业贸易的需要出现的。这里出现了太多的粮行米市,布店、当店和银庄……

石码首先得益于她的九龙江上游航道。她的上游航道曾经通到龙岩、连城、漳平、华安、南靖与平和。还有她的海上航运系统。她的海外航运系统可通东南亚,包括上海和香港。内地和海外的大量物流就是依靠这个系统完成的。所以说,石码作为一个航运和贸易中心,她的出现甚至比厦门早了两三百年。

石码是最早承接了太平洋工业革命吹来的暖风。

石码还曾是民国福建最早建立的特区——石码特种区。石码曾经拥有一份日报,叫《石码日报》。石码曾经拥有闽南最早的海关。侵厦日军是在石码受降的。

可以说,石码与我们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紧密相连。

石码曾经是闽南一个最大的大米和木材集散地。小时候石码的九龙江边总是停满从上游放下来的木排。我们总是在木排上奔跑打闹。然后尿急了,把小鸡儿掏出来,就站在木排上对着江水撒尿。

“你没尿得我远!”一个同伴说。

“谁说,谁说!我尿得比你远!”另一个同伴说。

“你就尿那么一点儿!”这个同伴说。

“我尿得比你远多了!”那个同伴说。

石码的“五脚居”是闽南最完整,最具全城规模的骑楼。“五脚居”是一种从欧洲传入南亚和广东,又从广东传入漳州和石码的民居建筑。可是却在石码形成了全城的规模和系统。这里要提到一个历史评价不一的人物,他叫蓝汝汉,本地人叫蓝番薯。有人说他是个奸商,有人说他是个士绅。因为他家道富有,拥有大量的地产和多种产业,又当了石码商会的会长。也正是此人用强权和铁腕发起旧城改造,才有了石码现有的建筑规模。听说此人当时用拐杖一比划,就是一条街的建设规划。该拆的全拆,该建的全建,你只能照着他的意思办。他的高明之处是,他在街道下面全建了下水道。现在石码旧城区还使用他的下水道系统。

“五脚居”也就是骑楼。骑楼在建筑学上的解说是,指“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

“五脚居”就是沿着街两旁的楼房下面,修建的一条人行长廊。那楼房临街是两根红砖柱子,柱子里面是条两米来宽的走廊。那条走廊是大街的一部分,也是人家住房的一部分。骑楼样式的楼房大都是前店后厂,或者前店后仓。骑楼可以给行人提供防晒避雨,这完全有利于居家通行和商业贸易。因为你即使是炎阳酷暑和阴雨连绵的季节,也不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进行买卖。

人们很难想象,在近一百年前,石码人就很有规划、很有见地、很全局观念地把石码的大街建成“二横二纵”的规模。

新洲尾、大港乾、打石街,福寿街,这是一纵。

西湖路、后街、外市、新行路,这是二纵。

大码头、甘裳前是一横。

炮仔街是二横。

闽南是个多雨和空气湿润的地区。特别是春节后霉雨季节,有时一连下一二十天的雨。这时候出门是个大麻烦。可是有了那条骑楼道,霉雨根本不影响你出行。我记得小时候即使是连绵雨季,也阻拦不了我们在街上撒野奔跑。那时我们常常沿着骑楼道,从大港乾穿过圆圈,又从打石街跑到公园。

“你跑不赢我了!你跑不羸我了!”那时我们的那些孩子喊。

“我怎么跑不赢你了?”“因为你下消!”“你才下消了!”“你下消了,你就娶不了某了!”我们现正在编撰画册《石码旧街》,让我们的怀念充满记忆。我们想把石码往日的、充满文化蕴涵的古老风情表述出来。用画面,用老照片,用黑白和色彩的效果。我们想用这部画册描绘石码的、快被历史风云侵烛了的远逝了的风貌。就算留下一个文化吧,也算留下一份观照。画册或可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加上一份明证。

哦,我们的大港乾,我们的书巷和我们的集古街。

石码旧街是一段历史……

石码旧街是一层记忆……

石码旧街是一缕乡思……

石码旧街是一掬往日的温情……

                                       (此文已发表在2012年9月13日《闽南日报》)


 海迪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9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