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与尊重——公益观乱弹(外两篇) 作者:西部老土


 

帮助与尊重

    ——公益观乱弹

题目起的有些大了,涉及面太广,不敢造次,所以副标题是“乱弹”。乱弹也就是闲聊、侃大山、摆龙门、谝闲传,言之有理无理都能请侃友们谅解。

帮助的意思是以出钱或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给他人,比如中国传统的“为朋友两肋插刀”、“仗义疏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等。这些“壮举”既有帮助他人的一面,又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国内倡导过的“帮助”例子也很多,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欧阳海好榜样”、“学习XXX好榜样”等等,那个时代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涌现出来许多的全国人民的好榜样,这些“榜样”既有着帮助他人的一面,又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传统式和榜样式的“帮助”,还不能等同于普适价值基础上社会公益观的“帮助”。

尊重的意思是指敬重;重视。比如中国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礼贤下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礼教”既有着“尊重”他人的一面,又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国内倡导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XXXX万岁”、“革命小将”、“当家做主人”等等,这些口号包含了“尊重”的巨大成份,但是同时也包含着更加巨大的政治色彩。中国传统式和口号式的“尊重”也不能等同普适价值基础上社会公益观的“尊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国内开始了社会公益价值观实践的尝试,打破了以往官办“公益”的局面,无论如何都需要给以喝彩和掌声!因为中国人也是世界人类的一员,人类普遍适用的道理和观念同样应该适用于中国人。

前面的道理有些涩和浑,还有些绕和贫。其实咱也没有本事去解释的更透彻,只是参加社会公益工作后的感悟而已,不强加给任何人。

NGO一词源于西方,也就是来自“资本主义”世界,意思是民间的非政府、非营利的从事社会公益的机构或组织。真正的社会公益组织是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可以跨国度、跨种族、跨主义的人性化地为“人”服务,而不是去维护、去宣扬哪种意识形态。如果是以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或标榜什么而为的“公益”组织,充其量只是架政治的机器,失去了人性的公正和尊严。

国内的NGO组织近年有所发展,包括许多个人和企业都有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可贺可喜!可是,在可贺可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和异像,也许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特色的“公益”之路,也许是西方舶来的“公益”理念在国内水土不服吧。

国内的许多“公益”人或“慈善”家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乐善好施”或“帮助他人”,往往出了钱、出了力却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还招来非议,究竟是什么原因带来的呢?

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开展“公益”和“慈善”必备的条件和基础。

中国传统的和前些年政治口号式的“帮助他人和尊重他人”的观念,是建立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的。我给你饭吃,你就得喊我亲爹娘,我出钱帮你,你就得感恩的痛哭流涕,我帮助了他人就可以肆意去炫耀和张扬,却没有去想一想其他人的“感受”。这种中国特色的“帮助”,是一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表现,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不适用于被帮助者和周围的人,所以才会发生一边吃肉、一边骂娘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也使得国内公益人或慈善家深感委屈,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很简单,帮助他人的公益方式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请尊重他人。

归根结底还有一句话:尊重他人才是尊重自己,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会把帮助他人的事情进行到底。

                                                                            2012/2/25


捡垃圾

    ——惯性与烙印

2楼上有位邻居大妈,说人家大妈真是不好意思了,因为咱自己的年龄也是大伯级别的了,或者称之为邻居大嫂更加贴切。

大嫂的孙子有点岁数了,估计是幼儿园大班的年纪,每天早晨这一老一小手牵着手坐电梯下楼去,我就是在电梯里认识她们的。

据大嫂说她家在24楼,三室两厅南北通透,孙子在高级幼儿园就读,看来是个小康或者中产户。

大嫂也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看气质绝非是当年的贫下中农,每次在电梯里相遇时都客气地互相问好,有时还让孙子叫咱“爷爷”!

小区里的生活垃圾采用分布式收集,也就是每个单元门口都有一个大大的带盖的绿色的垃圾箱。

我每天都把垃圾装入黑黑大大的垃圾袋,出门时就顺便放入单元门口的垃圾箱里,有时把包装纸盒也规规矩矩地方在垃圾箱旁边,一切都是按照物业的规定来进行。

小区里有几个垃圾客,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突袭垃圾箱,把能够卖钱的垃圾都捡回去,等积攒到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时就拿去回收站卖点钱。

我也常常看到这些捡垃圾的人,心里也很同情这些垃圾客,他们大都是年龄偏大,弯腰驼背的样子,靠捡垃圾来生活?真是很可怜啊。

有一日家里买了几件有包装的东西,拆包后我把纸箱送下楼,准备放在垃圾箱旁,第二天早上就会有打扫卫生的人拉走。下的楼来,夜色已经深了,寂静的夜空,皎洁的月光,巍峨的高楼,昏暗的路灯,就好象是一首小夜曲。

垃圾箱旁站着一位垃圾客,看样子有点岁数了,看样子是个女同袍。夜风阵阵吹来,袭来阵阵凉意,这位垃圾客真是不容易啊,我们都在暖和的屋里看电视,她却冒着寒风捡垃圾。我轻轻地走近,说声:“这些纸盒子送给您吧,天这么冷,早点回家吧”。

垃圾客闻声回头,啊!原来是楼上的大妈,不对,是那个大嫂啊。大嫂并没有不好意思,看到是我,还是礼貌地问好,还谢谢我送她纸盒子。

回到家想了一晚上,终于悟出了大嫂捡垃圾的奥秘。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历史中渡过的,他们经历的事件或者阅历,都会深深地落下“烙印”,这些烙印就铸造出了“性格”、“习惯”、“观念”等等,换句话说也就是烙印越深刻,就越忘不了,就算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烙印造成的“惯性”仍然存在。

又想到了楼上的另一位邻居,据说是油老板,天天开着辆奔驰SUV游荡在都市中。也是有一天,我正在厨房做饭,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无意中往楼下看去,哈!看到这位邻居头上套了个装菜的塑料袋,提着肉,嘴中哼着信天游,潇洒地往楼门走去。呵呵,又一次印证了“烙印”的“惯性”。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写我们这代人的,后面的跟贴骂声一片。仔细地看了看文章的观点(没有时间去细嚼文字),原来是说:50、60后的人思想固执,在文革中深受教育,不容易接受民主和进步的思想,我们要想复兴,除非50、60后都死光了后才有可能。

咋一看,奶奶的,要我们去死?也想骂几句解恨,仔细思量却有些道理。我们头脑里的“烙印“的却是太深刻了,思维、行为难免“惯性”大一点。

再想想: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用我们的“死”(退出社会舞台),能够换来祖国的民主进步、繁荣富强。也未尝不可啊!

                                                                              2012/2/4


老来当自重

近日在老三届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帖子,帖的名字叫"老来当自重",内容说的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在公交车上打架的故事,文虽简单,但是引发了许多联想。

有知青称号的人群,已经全部跨过了五六十岁的门槛,无论贫贱富贵、身居何位,无论英雄狗熊、气长气短,按照传统的说法都已经步入中老年或老年人的序列了,正应了那句老话叫做无可奈何花落去,或许有着很多的不甘心,但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比父辈还要复杂的社会事件,思想介于传统与开放之间,是个尴尬又多难的人生。所以我们的性格中有着比父辈还要多的戾气,习惯了人与人争斗的社会状态,而缺少了"畏惧"与"平和"的人性。

过去的日子,谁也无法去改变什么。年青时的轻佻,年青时的无知,年青时的无畏,年青时的疯狂,年青时的纷争,年青时的困苦,年青时的得意,年青时的堕落,年青时的落魄,年青时的不幸,年青时的辉煌,还有数不清的年青时的外衣,对于现今来说已经逐渐失去它的色彩与光环,因为,老已将至也。

要想健康快乐的过好余生,那么,无论你过去的经历是什么,无论你过去的成就是什么,无论你过去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老来当自重。

自重分为"自律"和"包容"两大部分,缺一不可。自律说的是到了这个年龄,不要再去做荒唐的事,不要再去做被别人戳脊梁骨的事,不要再去做伤及他人的事,多做些与人为善的事,多做些不妨碍他人的事,多做些有益于自身、家庭、亲朋、社会的事;包容说的是到了这个年龄,可去做以德报怨的事,可去做吃亏的事,可去做心平气和的事,可去做积德有良的事,可去做有智无智都若愚的事。一句话,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年龄,不要再去做些为老不尊、被人笑料的蠢事啦!

平和心态,放松心情,自律包容,化敌为友,得过且过吧。何必给自己找烦恼,又何必给他人添麻烦,过好剩下的岁月,有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朋友们,谨记住:老来当自重。

                                                                   2012/10/28  西安


 西部老土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5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