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穗強:後知青時代的歷史光輝――《我的後知青時代》首發式 作者:林小仲搜集


 

後知青時代的歷史光輝

    ――《我的後知青時代》首發式

旅港海南農墾廣州知青:張穗強

由原新華通訊社高級記者、內蒙古下鄉知青劉昕主編,內蒙古出版集團印刷發行的《我的後知青時代》一書,2013年3月23日-26日在廣東珠海舉行首發式暨知青文化交流活動,來自全國各省市及港澳、海外的150多名知青代表應邀參加了這次活動。

參加這次活動的內地知青不少都是後知青時代十分活躍,在海內外具影響力的知青作家、知青學者和知青成功人士,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知青葉辛;廣東作協副主席、廣東知青郭小東;四川作協副主席、成都知青鄧賢;知青作家蕭复興、林小仲;知青學者劉曉航、馬運昌、安育中、戴經邦;知青企業家張剛、官國柱、許昭輝等。廣東知青有12人參加了這次活動,包括當年下鄉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旅港知青藍瑞明、張穗強、梁永坤、夏國基;廣州粵海知青林卓正、辛多麗、虞紅、劉建南;汕頭知青紀旭光、陳佩芳;曾下鄉廣東順德的插社知青馮國慈、羅碧蓮也參加了這次活動。

劉昕2011年開始籌劃出版《我的後知青時代》一書,她認為,從1968年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至今,已經45年了。1968年-1978年的這十年,是前知青時代,這十年的知青生涯,知青們的命運和大家所走的路,是基本相同的,對廣大知青來說,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磋砣歲月,反映這段歷史的書籍、文章,已經出版了很多。對這段歷史如何評價,由於種種原因現時大家的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相信今後也還會繼續。但1978至今這35年的後知青時代,是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潮流同步的,對一代知青群體来说,這35年是我們更值得驕傲的時代。結束了上山下鄉生活的知青,回城後面對不同的學習、就業、成家、生活、發展、"洋插隊"……等新困難,許多知青的人生道路更坎坷,更曲折,更可歌可泣,而反映這些歲月的書籍,卻為數不多。為了讓社會更多了解,更多關注后知青時代這段歷史,劉昕發起編撰《我的後知青時代》文集,當這一信息在各大知青網站、各知青媒體發出後,立即得到全國各地和海內外知青的響應和支持,大批反映後知青時代的稿件迅速發給了劉昕。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梁曉聲、張韌為這本書寫了序,20多名來自各地的知青代表擔任了文集的編委,廣東知青也有3人參加了文集編委會的工作。

劉昕擔負起《我的後知青時代》主編的重責,她化了兩年的時間,從全國各地300多篇的來稿中精心選出100多篇,進行細致的編輯修訂,編輯完成後送審付印時,又因種種原因被刪掉了10多篇,仍形成今天出版的90多篇文稿,大16開本,500多個頁碼,60多萬字的大部頭《我的後知青時代》紀實文集。

兩年來,劉昕不負重望,為《我的後知青時代》一書的編輯出版日以繼夜,四出奔波,出錢出力,嘔心嚦血,多次累倒住院,出院後又加班加點,趕編趕印,終於在2013年初,把《我的後知青時代》付印完成。接着,劉昕夫妻二人又周密部署,千裡迢迢把書籍從內蒙古發運到廣東,夫妻倆更提早一個月就來珠海住下,在當地一家贊助企業的配合下,全力以赴進行新書首發式的籌劃工作,直到首發式進行期間,她因之前的操勞過度又一次病倒,仍堅持主持會議,並主導整個活動的進行。我與劉昕老師相識多年,一向十分敬佩她的為人,她到珠海後,我曾前往其住所探望並協助有關的準備,深深被劉昕的知青情結和敬業精神所感動。劉昕不愧是中國後知青文化的一面旗幟。

《我的後知青時代》一書出版,是中國後知青文化的一件大事,是知青回城35年人生歲月的生動體現,是知青精神不斷延續,知青情結繼續凝聚的見證,是後知青時代的一幅絢麗畫卷。《我的後知青時代》在一代知青的心目中,將留下永不磨滅的歷史光輝。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