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墓前 作者:笨人


 

在鲁迅先生墓前

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真正的男人。不了解鲁迅太遗憾了。责任、正义、热情、爱心、胸怀、坚韧、学识、成就,理想中男人的素质几乎集于他一身。所谓高山仰止,我不知道当时和现在还有谁能如此。曾经苍海难为水,不了解鲁迅的人,没有参照系,当然难以理解许多事情。先生一生奋斗,闻名于世却喜欢默默无闻。在这个世界上,临死前敢于对怨敌“一个也不宽恕”者还有谁!先生生前最后几年住在上海虹口山阴路,后人选择偏僻的虹口公园,选择偏僻的公园一角为他的安息之地,寂静中可以望见隔路的故居,可以望见他无数次来过的内山书店,可以望见多伦路上熟悉的朋友们忙碌的身影,应当再符合不过先生的意愿了。

我每到南方,只要有条件许可,总要来瞻仰先生的墓。这次到沪上协助企业谈判,又一次来到这里。初冬的雨淅淅沥沥,我和在沪上就读的女儿来到先生的长眠地。我不知道哪里还会有这样与先生的气质性情相吻合的场景:并不名贵的深色方形硬石构成方形的墓和墙,墓躺在前,墙立于后,楞角分明、面积不大的两个石筑方形无一丝圆通处,坚硬与方正,恰是先生的写照;除正面对着瞻仰者,其余三面皆由绿树相围。除此,再无其它装饰、渲染。在这小小的世界里,仿佛先生的中国魂挡住了一切,在大上海繁杂喧闹中它独自沉默着,沉静中似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几次来凭吊先生的灵魂,每次都不见一人,但每次都见墓上放有凭吊者的鲜花,这与先生写的《药》中最后夏瑜的墓上的花环是否异曲而同工?

果然,这次我们遇到了献花者。我们缓缓走向先生的墓时,远远望前墓上摆着一只花篮,近前见花篮的花已有些凋败,大约是几天前所献。我和女儿静静立在墓前许久,细雨陪伴着我们。当我们想在此留影时,偶一转身,见远处无声走来两位姑娘,其中一位手持一束鲜花。我们移到一傍给献花的姑娘让出方便。她们行至墓前,一位姑娘退到一侧等候,持花的姑娘将花轻轻放在墓上,退后几步,独自向墓深深三鞠躬,然后抬首凝视着先生的墓和后面的墙。姑娘此时并未打伞,任雨淋着,表情肃穆,伫立良久,双目似有泪花欲滴。先生生前文章中多处写到沉静,现在就是这样:先生永不再出声,他墓前的我和女儿、献花的姑娘、姑娘的陪伴者,也一丝声音没有,连雨丝也在无声地渗透。我震憾于姑娘对一代伟人的爱,没有对中华文化的爱,没有对正义的爱,是不会如此的,因此我感动于这种深情。先生生前寄希望于青年,是的,青年是希望,一代代青年精英不会让先生失望的。

我知道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代思想界和文化界人物中,没有哪一个人物可与之相比,因此后人对他的景仰由衷而空前。我也知道先生一生为人所攻击为社会所不容,为自已人所误解之深难以想象,因此毁谤诬蔑也伴随他一生。我更知道先生的时代已如过眼烟云,后人的隔阂与不解甚至莫须有的攻击也频繁发生。这不奇怪,德高而毁来自不必说,时代的距离带来不理解也属平常。但我知道,伟大的成就,伟大的人总是伟大的,好比金子必发光一样,什么也淹没不了。伟大不一定人气十足,人气十足不一定伟大;鲁迅先生论起人气,比“超女”们还不如,但伟大在于永恒。伟大也不一定人人都读他,人人都读它不一定伟大,“文革”时人人背诵主席语录,结果应了主席的话:吹得越高跌得越重。一个时代没有伟人就不是伟大民族的时代,伟人对民族的影响并无声息,比如孔夫子,你怎样叫喊读经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认真去读,不了解孔子的现在是多数,但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孔子的影响,这便是伟人的意义,所谓水甘于下流吧。

一个民族如果忘掉自己的民族魂,那就不会有希望了。这位献花于鲁迅先生的姑娘使我更坚信这一点。这使我想起那句话: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2006-12-03


笨人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