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是一种什么感觉 作者:河水


中华民国撤到台湾,红旗遍插大陆之时,我尚在虚无之中,没有尝到解放的感觉,故对上世纪四九年的解放一直缺乏认识,我的对解放的感觉应是在七六年以后。

            大米多起来了

  七六年以后,计划供应的细粮一年比一年多,开始还攒起来留着过年过节或来客吃,后来看看没有这个必要,一个月供应的细粮比以前一年供应的还多。于是我们就经常包饺子,吃大米饭,日子好过啦。但毕竟苦日子过得太久,总疑惑会不会似“大锅饭”时,好日子先过,然后喝西北风。事实在以后的日子里,肉多了。鱼多了,特别是我们爱吃的大米多起来了,起初还限制,我们只好用面粉乘火车到辽宁开原换大米,渐渐地只要有粮票就可随便买,直至连粮票都取消。
  本以为自己就是啃窝窝头的命,没想到会掉进米囤里,肚皮首先得到了解放。

           优美的港澳台歌曲

  七八年末,我有了第一台“小三洋”袖珍录放机,苦于没有磁带,就托人从上海转道香港卖来一些磁带,大都是邓丽君的曲子。当“小三洋”传来邓丽君美妙动听的歌声时,我们个个为之倾倒,一些大陆曲子到了邓这儿,就如仙乐飘飘。
  几十年的压抑使人的习性有了一种惯性,我们自觉好像是在听靡靡之音,黄色歌曲,所以总是在下班之后,在宿舍里偷偷的听,唯恐有人揭发。一个周日,我们在宿舍里正陶醉在幽扬的电子琴音乐中,有人进来说,“坏了,坏了,刚才娄书记在门口听了好半天,眉头都拧成了疙瘩”。果然,第二天下午开会,娄书记不点名地批评道:“现在有些青年人,不学习,不上进,躲在宿舍里听靡靡之音,有那么多的革命歌曲不听,却听哪些软不溜鳅的东西,这是什么情调?培养什么意志?”
  不久,厂广播大喇叭也日日播放起电子音乐、李谷一的“乡恋”等时,退居二线的娄书记还是把头摇得拨浪鼓一般,而我们却有了一种切实的解放的感觉,拎着沉重的四喇叭收录机招摇过市成了市井的时髦。

        探亲不必再开介绍信

  七十年代以前,中国至少是个半军事化国家,到处军管,人民一举一动都要汇报,处于监视之中。回上海探亲更是个要紧的行动,不开介绍信,寸步难行。购火车票要介绍信,住旅馆要介绍信;途中访友、逛景,不小心误了车,没有介绍信的话更是要尝尝笆篱子(拘留所)的滋味。回到家中还要凭介绍信登记临时户口,否则,立马遣返。
  当不须凭介绍信可以到处来往的时候,我居然会一下子不适应,一有风吹草动,就想掏出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个合法分子,所以,只要出门,一定带工作证或工会会员证。有时乘在火车上,老是没人来检查证件,就会盼那个靴子早点儿扔。
  等我几次出门没有用介绍信,一路太平,才真正觉得轻松、解放了。我不必再对人家坦白我的去向,不必再交代自己出行的目的,也没有了约束行动的有效期。现在想来,很滑稽,自己的行为,要介绍什么,自己介绍还不行吗?

           发牢骚不再是反党

  众所周知,发牢骚引来大祸在那个年月屡见不鲜,所谓祸从口出。其实,百姓发点牢骚,无非是因生活琐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那时兴无限上纲,一字一词,都可能成为反党言论而受到追究,轻则批判,重则入狱。一时全国上下人人自危,即使夫妻,父子之间,也话不能随便讲,牢骚不能轻易发,在家里说话还捏着嗓子,唯恐隔墙有耳。
  现在,任你发牢骚,骂张三李四,也不会有人义愤填膺,去告密了,谁去告密,那是自讨没趣。与人交往可不必顾忌,与人谈话可以畅所欲言,这种释重的感觉不就是解放的感觉吗!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