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1942 "电影观后感 作者:曹小莉


 

"BACK TO 1942 "电影观后感

昨日看电影,场景震撼,真是灾民遍野,饿殍满地,其中加上日本人狂轰滥炸,战火在即,“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难怪古人说出这样的话,这样悲惨的情景,恐怕在中国发生过多次。

有一个镜头太刺激,我几乎无法呼吸,在影院里突然一下心脏不舒服。直到现在,还有些隐隐心区压迫感.有一个省长很有良心,但官场有很多冷淡的官僚,战场军人又无暇顾及,上面也得不到真实消息,可怜的老百姓,穷人逃荒,地主逃难,都一样颠沛流离,惨不忍睹。。。

这次饰演冒死拍下灾民的美国记者的演员,在好莱坞电影“钢琴家”中演二战中的波兰犹太青年,被一个喜爱音乐的德国军官救下而逃生。真实生活中,这个犹太青年后来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家,而那个德国军官战后死在苏军的战俘营中。

一九四二年在美国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上报导河南大量死人的这个记者是来自纽约的一个犹太年轻记者,后来相片和报导才传到蒋介石面前。从电影中看来,层层向上封锁灾情,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传统,哪个朝代都一样,程度不同。有良心的李省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官场中这样的人太少。

这个记者白修德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曾经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学习亚洲历史.一九四六年他在美国出版了"THUNDER OUT OF CHINA"其中有一章写的就是河南大灾难,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见到白修德描述的情节,如野狗撕咬尸体的景象.由于BACK TO 1942的问世,白修德的这本书又引起世人的注意,我在网上看到英语世界的评注"八十年前饿死三百万人的历史重现,而五十年前饿死十倍于此的另一场大灾难却无文献提及..."建议看看这部片子,其中关于人性的描写,还是很成功的,允许灾民外逃,报纸自由度较高,蒋介石跪在教堂里的镜头都令人想到十八年后发生的死人大饥荒,能引起诸多思考。

电影手法的夸大渲染是这一艺术的特色,此片也不例外,可以看出痕迹。

饰演灾民的人群个头高大,有的似乎很肥硕,好像没有挨饿几个月的痕迹,包围地主庄园时,不象是被饥饿所迫,走投无路的瘦弱农民,倒是更像打土豪劣绅的赤卫队,开场气魄壮烈宏大,却不感人,有虚张声势之感,缺乏感动观众唤起同情的力量.近年来中国拍的电影,阵势超强,气场不足,我说的气场是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有时无需千军万马,只是一个场景,一段音乐,一个对话,一个流逝的镜头...但这部电影比“唐山地震”拍得好。“唐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故事情节牵强附会,没有描绘出二十多万人惨死的自然灾害,太小儿科,只描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却冠以这么大的题目。如若换个名字,别那么强造声势,也不会让人产生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的感觉。

对BACK TO 1942 ,我就没有这种失望,而是会向朋友推荐。


曹小莉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8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