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招生卡片 作者:刘晓航


 

沉重的招生卡片

我是安徽芜湖市三中六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那时讲出身,由于我的父母都是黄浦军校的毕业生,所以我对考大学没有一点信心。因为从1962年开始,在大学招生中已严格地贯彻阶级路线,我们前两届毕业生中,不少成绩拔尖,原以为非清华、北大莫属的高材生,因为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好,没有一个被录取,只得流入社会,往往连一份工作也找不到。这种阴影折磨着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学业成绩再好也没用,大学的校门对我们是紧闭的。那年5月,学校让我们在招生卡片上填报志愿。明知没有指望,我的第一志愿还是报了北京师大英语系,还加试英语口语和工艺美工指望多一条路多一份希望。

那年高考的作文题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我写来得心应手,英语、政治、历史试题,我都觉得不难,因为我是文科班成绩最好的。接下来的日子是一天天焦灼的等待。8月20日是邮局传送录取通知的日子,那天恰好下大暴雨,我们聚集在一个姓窦的同学家等待消息。下午,女生小闻英的姐姐淋着雨跑来报喜讯,他被安徽工学院录取了!他欣喜若狂地往家中跑,我们也散了伙,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家中,妈妈失望地告诉我;她几乎在门前守了一天,看看邮差从门口过去了。我是没戏了,垂头丧气地瘫倒在床上,像是被伏天的惊雷击倒一般,接着我像发了疯一般冲向鱼中,跌跌撞撞地往姓窦的同学跑去,他是我们班成绩第一名,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数学系,他应该收到录取通知。谁知在半路上,遇见淋着大雨的向我奔来的他,看他苍白,茫然的神情就知道,他同样没有接到录取通知,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旧职员。我俩在雨中伫立许久,任暴雨将我们全身淋得透湿,我们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这一瞬间的情景,35年来一直印在脑海中。

两年以后,1967年夏天,设在合肥长江路的省高校招生办成为两派的武斗据点,机关被冲破,历年的招生档案像雪片般撒了一地,任人践踏,一位在合肥工大的高中同班同学从这些故纸堆里竟寻到我们班不少同学?quot;考生卡片",其中就有我和窦的。当这位同窗把它递到我手中时,我百感交集,在考试成绩栏里写着:语文(1):62;语文(2):91;政治:82;历史:42;英语:77.5。总分:384.5;总平均76.9,按这个成绩,当年录取第一志愿是没有问题的。窦同学总平均分是84.6,是当时全市前几名。那位同学还告诉我:其实在我们还没参加高考前,学校根据在招生中贯彻阶级路线的政策,早已在政审栏中写明:建议该生不予录取。

12年后,1977年冬天,久经磨难的我又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终于被一所师范院校录取,挤上最后一班车。窦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大专文凭。前几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被中国科技大录取,一个被北京大学录取,圆了他青年时代的梦。

30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安徽省1965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卡片",它是一份鲜活的历史资料,"血统论"曾剥夺了成千上万品学兼优而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学习深造的机会。作为一个遥远的恶梦,它早已被画上了句号。


刘晓航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5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