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杂谈】:当今的教育亏了什么 作者:马宏


 

【茶余杂谈】:

当今的教育亏了什么

很多人讲,我们的应试教育机制在扼杀着青少年的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因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并且往往举出诺贝尔奖为例子: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至今,美国共有296人获奖,占全世界获奖总人数的70%以上。犹太人拿了多少多少,被我们称作小日本的日本人也拿了多少多少,可我们这个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国,至今尚未突破零的纪录(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7名“华裔”除外)。

假如谁讲我们中国人笨的话,我们肯定不买帐,并且会举出例子: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性奥赛中拿金牌银牌,在国外名校的考试中名列前茅,等等。人家还有句话呢: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那么,既然中国人有智慧,为什么偏偏诺贝尔奖就始终没人拿下呢?当然,能否拿诺贝尔奖不是衡量是否有智慧的唯一界定,但不可否认它是当今世界比较公认的由智慧所致的突出成就,虽然有史以来的评选结果不一定百分之百公正。

说到智慧,中国数千年文化中不少的东西确确实实体现了我们前人许多方面的智慧。例如:十五世纪前,世界300项重大发明中,中国占了170项。记得某一位西方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钦佩中国人,但我钦佩的是古代的中国人。此言在赞赏古代中国人的同时,明显对现代中国人不以为然。

在此不去评论现代中国人的智慧究竟如何,只先说说我们当今近乎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之恶状。我们的青少年几乎每时每刻在这一应试的枷锁下:死啃死啃死啃!做题做题做题!背诵背诵背诵!默写默写默写!周练周练周练!(周六周日测试称“周练”)月考月考月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调研测试调研测试调研测试!摸底考试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全市统测全市统测全市统测!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最后,高考高考高考!(当今某省还出现了一个“小高考”,那又是小高考小高考小高考!)青少年每天起早摸黑,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周六周日节日假日也难喘一口气!各门学科知识中,一门数学已将无数青少年折腾得半死不活,消耗了超量的时间与精力。从难度与要求上看,似乎要将人人培养成陈景润、华罗庚,小学生们拼着小命在啃奥数,周末一头钻进奥数班,解着数学家也可能会头疼的奥数题。

在这邪乎的应试教育机制之下,青少年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压,真让人惊叹他们的超常承受力!有人承受不了,就叛逆,就逃学,就出走,就上瘾于“电子海洛因”,就沉醉于网络游戏,求得暂时的解脱。有人竟毅然决然舍弃自己鲜嫩的生命,被冷暴力式的应试压力逼上了黄泉路,求得永久的解脱,让人揪心!一位高中生说:“如果来生投胎,我一定不做中国人。”听听吧!而我们的校长中有人在喊着:“分数是硬道理!”分明借鉴着邓小平先生的“发展是硬道理”。为了这个“硬道理”,不少校长就象“周扒皮”,恨不得半夜鸡叫,让师生们没日没夜地超时劳作。动不动还挥舞大棒恐吓教师,无奈的教师为了端好这只饭碗,为了分数这个“硬道理”,与学生绑在一起拼命。

当然,校长们也不轻松,为了一张面皮子,为了一顶官帽子,也为了学校的一块招牌子,操起了手中的一根皮鞭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个青少年象一台台机器般地不停运作,尽管死知识灌了不算少,活智慧却能有多少?死书读了虽不少,活书读了有多少?试题做了知多少,问题想了有多少?死记硬背知多少,独立思考有多少?标准答案知多少,灵动思维有多少?课堂教学知多少,广阔视野有多少?

中国人的聪明特别表现在读书应考上,学习教科书知识、应对考试的能力不可低估,但是须知:学习知识固然是件好事,不过知识≠智慧。正如一个人虽有学识,却不一定有见识一样。无数人虽然多有知识,却少有智慧,拥有文化知识的人虽多,拥有真知灼见的有识之士却少。我们固然很需要知识,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知识要从小就学,智慧也要从小就育。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我们缺乏知识当然不行,但缺乏智慧更不行哪!你瞧,人类一边凭借知识醉心地发展,极大地丰富着物质,想过好日子,一边却表现出智慧的缺失,理智的丧失,令人触目惊心地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简直就不想过日子!

如今的某些专家学者,谁都不敢说他们的专业知识差劲吧?可他们发表的某些“高论”你敢认为他们很有智慧吗?很多有知识而无智慧的种种表现在此不便展开。

一个人,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童真、天赋、个性被压抑,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孕育而致严重缺失,却要他们在三十岁、四十岁后拿诺贝尔奖,容易吗?如果三十岁、四十岁后所处的环境与土壤又不佳,科研体制、科研评价体系存在弊端,科研经费又不雄厚,激励竞争和创新的学术气氛又不浓,容易吗?

国人拿不拿诺贝尔奖毕竟不是头等大事,要紧的事是,智慧的缺失必然导致行为的失当,举措的失策,操作的失败,局面的失衡,导致倒行逆施,导致是非颠倒、黑白颠倒,这就事大了!

人的智慧是靠从小孕育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孕育智慧的摇篮期,若在摇篮期便遭打压多损!当年梁启超云:“少年智则国智。”恕将此言反过来:少年不智则国不智。

孕育智慧要靠时间与空间、空气与土壤,若时间、空间全被应试霸占,空气质量与土壤状况又不良,阳光又不足,如何孕育?

在此,本文还想指责当今应试教育机制的另一大罪状:培养着缺乏思想的国民。当今青少年必然同时缺少激发思想的时间与空间,缺少促进思想的空气与土壤。而且让人有一种感觉:似乎没谁要他们去思想。

现状似乎是:他们只需要用脑子,而不需要用头脑,只需要学科知识,围着两个“点”团团转——“知识点”与“考点”——用来对付考试与升学,不需要思想,思什么想?在应对繁重、变态的应试压力之余,青少年无非心系一点明星、足球、歌舞、网友、电子游戏之类,籍此稍作调节,或者早恋,以求慰籍。能有什么空间留给思想?

可以想见,长此以往,岂不造就出字纸篓与机器人?岂不造就出一批批有脑子而没头脑、有知识而没思想的国民?即使他们中很多人有着高智商,会有高智慧?

智慧决不只体现在一个民族中是否有人拿得了诺贝尔奖,它更体现在国民是否能思想,从而能有清晰的思辨——辨是非,辨好坏,辨善恶,辨黑白,辨正邪,辨忠奸,辨香臭,辨美丑,辨优劣,辨智愚,辨真伪,辨虚实,辨利弊,辨轻重,辨缓急,或至少面对它们时不麻木、不白痴!从而懂得: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创造什么?维护什么?制约什么?抛弃什么?亲什么?疏什么?爱什么?恨什么?

千言万语并作一句话:评判你这个教育机制的优与劣,十分十分要紧的不仅是看你能否使青少年用脑子装进多少多少知识,而是看你能否同时孕育他们的智慧,能否同时培养他们用头脑去思想。知识可以终生学习,应时而学,择需而学。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人人精数学,却需要人人愿自学,并不需要人人通物理,却需要人人明事理。

优秀的教育机制必然会引导、诱导、指导青少年去博览群书、观察社会、开阔视野、俯视世界、探讨人生、塑造品格、学习为人处世、培植优良的普世的价值观,并确立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从而一步步走好他们的人生之路,从而,未来的社会才有光明之路。


马宏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2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