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与文化有关) 作者:黎京


 

小事(与文化有关)

开篇小序

为了不“标题党”所以此文的标题为“小事(与文化有关)。其实还是“标题”了一下。我对文章的命题一项弱智,始终也没想明白该如何起名。文化时尚了的后果甚是可怕,就连大腕明星优秀节目主持也会在盲目跟风时把自己掉坑里。写此文是因为近期看综艺节目,屡屡被“哇塞”给惊着了。近期“非诚勿扰”,孟非经常在那里“哇塞”,曾在网上找到孟非  QQ信箱,是想提醒,结果回复是“网络检查,发现污垢词语,对方拒绝接收”。

查百度就可以知道“哇塞”实属闽南语的污垢语言,与北方话的“我肏”一样。在大型公益服务类节目上“我肏”,甚至下面还清晰打出字幕,可见他们是真的不知道。电视剧或电影里面如果台词里面出现骂人的语言,一般字幕会省略,好像是个规矩。更有意思的是韩红,在中国偶像里面也多次“哇塞”。


进入正文

很多时候想说点什么有关文化的事,犹豫许久未曾动笔。谈文化太庞大了,不是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可以讲明白的事,所以只说小事。

以前曾因看不惯,写过一些影视报刊小说散文用语的文字,被人说成是少见多怪,大有没见过世面的羞愧,于是决定,以后凡是再有类似情况,我一定三缄其口,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扯那个蛋干什么?何况现在中国大学生相比我们那会儿多老鼻子了,整个社会文化素质该是提高了很多,却发现显然不是,文化人群的增加却并没表现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增强。闹不明白怎么感到反而在下降。也许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成反比,这个论点以前听人家说过。还曾就此跟人家辩论,对方说了一句:温饱思淫欲。我直接就没词了.社会群体的受教程度提高,从而带动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体现民主社会的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影响进入民主社会的时间表。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对我的这个说法表示赞同,可是我坚持。因为民主社会不是口号,而是必须要有懂得遵重他人为前提的先决条件,否则只能是口头民主,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

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大事我管不了,也就不议论。小事虽然我也管不着,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愿意听的引以为戒,不以为然的也请自重为好。

尊重他人此话说起来上下嘴皮一碰的事,但是真做起来未必简单。先说小事一件,比如文明语言环境。其实有时人在无知时说的话做的事,真的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修为,文明语言环境也是尊重他人的一个环节。比如裸体,其实并没什么。在两种情况下所表达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效果。西方有天体海滩,天体公园,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表达一种内心的诉求。如果离开那个环境,走在大街上也脱的光光的,那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个道理很简单,用不着我再废话了。我想说的是语言问题,是脏话。

小时候男孩子从来不在公开场合带一句脏字。孩子们之间脏话连篇,却在大人面前从来不会发生说漏嘴的事情,因为那样会挨打。在大人面前说脏话那是对长辈的绝对不敬。哪怕是在大街上骂人被家长听见,回家也会有大嘴巴等待着。这里面还体现了家教的问题。有教养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骂人,这是为一般人所认知的。还有就是男孩子也从不在女孩子面前说脏话,那样会使女孩子看不起,认为是流氓。其实即便是在西方,也是存在同样的认知。从几何时骂人语言突然能登大雅之堂,这可能算是文革遗害之一吧。

在我的记忆里,这件事一直忘不掉。那次是我第一次从女孩子嘴里听到骂人的话。

文革初期,一夜之间突然满大街都“他妈的”了。尽管那时大家都在造反,要砸烂“四旧”。这是一段历史,文革初期有很多被大家公认的需要破坏的传统势力和风俗习惯。女孩子不能骂人也被幼稚的学生认为是四旧之一种,属传统的习惯势力,压在女孩子们的身上需要破坏。造反初期的无知把该砸的和不该砸的混淆在一堆,凡是被红卫兵们认为属于传统范畴的均列为四旧。

记不清具体日子。那天同院的孩子说,中山公园音乐堂在辩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在此之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很小的范围内展开了辩论。能够在音乐堂里开会辩论,可见声势已经造得很大。我们几个孩子匆匆赶去,路过王府井大街时,那里已是遍地狼藉,街道上全是被砸碎的玻璃和霓虹灯残骸。我们赶到音乐堂外里面早已“客满”。门口站着维持秩序的红卫兵阻止学生进入。很多人围在外面,可以听见会堂里面辩论的声音,轰轰烈烈的。

我们几个孩子围着会堂外转,发现一棵树距离围墙很近,就爬上去跳过围墙进入到会场里面。

火热的场面在激动着群情,连走道都坐满了人。我们从边上挤进去,发现乐池里面还有空隙。刚坐稳,也是巧了。发现我的母校北京72中纠察队的几十个人上台,其中一位站在麦克风前第一句就是,我们不赞成对联。然而刚说了几句,台下一片嘘声。然后从台下涌上很多人,推搡着把他们挤走。这时一位女学生走到台前,准备阐述自己的观点。谁知开口却冒出了一句“他妈的”。她可能是也被自己的冒昧吓了一跳。全场肃然,瞬间冷场。停顿片刻,这位女将开口,谁说女孩子不能骂人,这是四旧,是旧的习惯势力,我们就是要骂,他妈的!他妈的!他妈的!高喊三声。同时全场掌声雷动。我却愕然了。

往下的程序就是一片混乱。后来还发生了打人的事情。有一个北京24中的学生被推上台,因为他反对对联,出身是资本家。大家质问他为什么反对对联,他才说了几句,就被一群人簇拥着,推搡着拉到台下,同时还有人打了这个学生。这次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公开的武斗。也是从这次开始,北京而后蔓延到全国,女孩子开始也“他妈的”了。

无知者无畏。也没什么好多讲的。虽然那时我们也还小。可是基本上却明白那些骂人的话无不与性有关。而在那个时代里,性是禁区,女孩子缺乏性文化自然不懂,只是跟着去说。

北京骂人的话最普遍是的“妈的”,“丫挺的”,再简单些一个字“肏”。现在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话的意思。不妨在这里解释一下。“丫挺的”意思是丫头养的。指私生子。现在未婚先孕不算什么。那时男孩子的代词里面最常用的是“你丫”。是很侮辱人的字眼,说白了就是婊子养的。要是被对方家长听到可是不得了。随着年龄慢慢的长大这些话我就不再说了。

可是现在,很多影视节目里面却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代词”。比如将“肏“字的发音变化成“靠”,于是便登上大雅之堂。第一次是在电影非诚勿扰2里面孙红雷说的。当时我震惊了。突然意识到世道真变了。四旧被彻底砸烂,真该感谢文化大革命,蒙上一块遮羞布就可以成为公众用语。

无知者无畏。也可说无罪。那么明明知道却篡改呢。算是时尚或进步?

这类事情在很多综艺节目都时有发生。比如某节目里面某位媒体人在电视里说“齐屄小短裙”,字幕上打出“齐B小短裙”。

“非诚勿扰”一位美女,看样子才二十几岁,说“我不尿你”,字幕上打出“我不鸟你”(这句话是东北话,意思是“我不肏你”)。甚至就连一些明星大腕们在一些节目中也满嘴的“哇塞”。

“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粗口,很难听的。“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的“操”,山东话的“日”,河南话的“*”,等等。宾语省略了。本来这种粗俗的詈辞是不应该登大雅之堂的。可是,先是台湾的影视传媒,后来大陆的一些所谓影视明星刻意模仿,居然流行开了。

问题在于,这些浅薄的演员歌星,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大概“哇塞”就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他们赶时髦般地抢着用,不管男的女的,不管老的少的,开口一个“哇塞”,闭口一个“哇塞”,得意洋洋。殊不知,已经难听到了极点,到了令人掩耳闭目的地步!(百度百科)

还有时下流行的“屌丝”。“屌” 的地方方言是男性生殖器,加上“丝”该是什么?至于“二”,那就更加难听,并且还带有侮辱性,骂人的话里面有一句“傻屄”,那么比傻屄更傻的是“二屄”,现在很多人却以“二”为荣,可见喜爱自虐者泛泛。还有更多不一一提及了。

现在提倡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时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流行的。自虐可以,甘愿把自己等同于生殖谁也管不了。但是很多大众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可见文化缺失。这些都是小事,很小的事情。一旦这些用语充斥媒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不懂尊重的文化。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难道这不算一种腐败现象。反对贪官,反对腐败,似乎是目前一件大家都在关心的事,很多时候被人们归结到制度上去,其实更重要的文化,一旦某种文化形成,要想改变却是很难的。大众文化被舆论左右,而舆论来自传媒。是否那些媒体人需要先思考一些有关正能量的事,而不是盲目的在无知无畏的情况下跟风。

请原谅我在这里使用了一些本来该打上“X”的字。

另外,在一些古代影视剧里,作者似乎为显示自己的才学,便有了乱用词句的现象。比如电视剧狄仁杰里面居然出现了逻辑及浪漫等英文直译过来的词。逻辑是清朝严复根据英语直译过来的,唐朝时怎么可能有呢。

浪漫是来自英语的romantic。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宋苏轼《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之一:“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宋曾巩《送郭秀才》诗:“当今文人密如栉,子勿浪漫西与东。”与现今大家认同的浪漫本不是一个意思。浪漫本身是一种先天的本质,属气质型,情人节买九十九朵玫瑰不是浪漫。刻意的浪漫是虚假的模仿,很多女孩子却为此倾倒,可见女孩子是容易被骗的,也就不要怪男人了。

很多文化是需要文化来充实,一味追风不过是为了时髦,而时髦却显现出群体影响到个体的文化缺失。

                                                                   2013-11-13


黎京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