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留在了异乡——两位女知青的命运 作者:白云鸟搜集


 

武汉女知青把一生献给了农村

作者:李元 阎明凤

来源:凤凰网 摘自《武汉晚报》2014年3月24日

昨天,汉口徐州三村的胡迎春女士整理旧物时翻出了一张老照片。这是他们兄妹七人当年的合影,看到已经去世的二妹,她感伤落泪。

1969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刚从江岸铁二中毕业的二妹也在其中。二妹到孝感杨店农村插队去了,身为老大的胡女士留在了父母身边。

“好歹是武汉城里的伢,虽不说娇生惯养,但哪里干过农活呀。到了乡下吃的那些苦,真是说都说不完。”胡女士说,在田里挥汗如雨,像个男人一样犁地、插秧、挑秧头、栽茶、养鸡……这些事情自己想想都觉得累,但二妹硬是坚持了下来,还因为精心饲养良种鸡上过报纸。

除了农业生产上争先锋,二妹还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时的杨店镇,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十多岁还没有读过书、甚至光着屁股跑来跑去的孩子,为此她自告奋勇当起了生产队的民办教师。为了给孩子们上课,她一次又一次错过了知青返城的机会。后来她又报考了孝感师专,毕业后毅然回到小镇继续教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武汉,这在当地下乡的武汉知青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把学校坚持办下去,二妹还自办了校印刷厂。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买米、买菜、为印刷工人做饭、烧水……终日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停地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让她积劳成疾,肾炎、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病缠身。一次,胡女士去孝感看她,30出头的人,看上去竟跟50多岁的人似的。

2011年,因为劳累过度,二妹不幸去世。在她的房间帮忙收拾遗物时,胡女士心如刀绞。卧室里没有当代人应有的家具摆设,只有当年下乡时父亲亲手为她制作的衣柜和木箱,上面写着“战天斗地”“上山下乡”。

 


“文革”时的〈青春之歌〉——“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

作者:师铁夫

来源:凤凰网  摘自《羊城晚报》2012年12月10日

1974年2月8日,青岛下乡到诸城县的青岛女知青廖晓东因急性肝炎去世,年仅27岁。1974年12月共青团山东省委发出《向廖晓东同志学习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山东《大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火红的青春》,报导她的“先进事迹”,诸城县团市委开展了“向廖晓东同志学习”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也将其选为教材。

1968年廖晓东来到了诸城,在一次忆苦思甜大会上,三辈贫农的村支委、民兵连长痛诉家史:“俺家三辈讨饭,三辈没媳妇,三辈孩子没有娘———爷爷捡了俺爸爸,俺爸爸又捡了俺,俺这都三十多岁了至今还是光棍。……多亏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俺这才革命造反当上干部。”21岁的廖晓东被彻底震撼了,她当即表决心: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坚决要嫁给这位民兵连长。结果,那好吃懒做几乎目不识丁的丈夫,封建思想极为严重,经常把她关在家里打得浑身青紫,得了肝炎……终于,27岁的廖晓东,在这里走完了6年“与贫下中农彻底结合”之路。永别了4岁的儿子和6个月的小女儿,还有那重新沦为光棍的贫下中农丈夫。诸城市委举行了追悼表彰大会,宣布追认廖晓东为“共产党员”。

一个读过高中的城市女孩,受政治运动感染而完全失去了自我,被政治信仰淹没、浸透,像一架灌满指令的机器人,并最终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生命,甚至空白着的女孩子情感。同为老知青的诗人海歌为此作了一首诗: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
    每当听到这首哀怨的歌,
    我心中涌起无限悲伤
    一个喜欢唱月亮的姑娘,
    永远的留在异乡。
    她的墓碑前,
    摆放着同学们送来的鲜花,
    青青的草,
    已经在发芽、生长。
    潍河讲述起她的故事,
    悲苍的歌声在阔野里回荡!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