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 作者:林子搜集


 

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

    ——记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

作者:周恩锡

来源:爱思想网 2013-11-25 

(一)

“谁要是不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而高兴,他就是没有心肺;谁要是追忆“如歌岁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他就是没有头脑”。

新的世纪注定是中国历史不平凡的世纪,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等在中国圆满落幕。中国人民已经从奥运火炬的传递中看到世界文明的脚步。以奥运会为出发点将是中国在21世纪走向未来的新起点,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曾经走过的路。无论是大跃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等,每次成功与失败,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曾经走过的路。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产生的中央决策群体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七个常委中,有着知青经历的就有五人!习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李克强,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张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刘云山,1968年至1969年,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苏卜盖公社劳动锻炼;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知青。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七名常委中有着知青背景的就占了五名,占了总数71.4﹪,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被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青年参加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来,怎样看待那段中国青年的不平凡岁月……?

回顾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高潮中,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以老三届(初、高中生)为主体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直到文革结束。整整十年间,全国近2000万知青从大、中城镇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场主要起于大跃进后困难时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停滞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失也结束了。知青群体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分忧,北起北大荒,南到海南岛,西至新疆,东达海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下乡为改变中国面貌所做出的业绩将戴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册,知青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的四面八方。上述五个政治局常委,就是这上千万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他们曾用自己的火热激情,把自己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广大农村,他们是知青群体的佼佼者。有着相似经历的五位常委走到了中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肩负起带领十三亿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如何认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笔者愿意和曾经的知青们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评价长达十年,触及千万知青和家庭的历史大事。每个知青都会因家庭背景,下乡经历以及机遇等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1974年文革已经八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已六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此时,伟大领袖给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的信:“全国此类事甚多,容统筹解决”。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确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健康发展。其中选派城市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做为知青带队干部进驻青年点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我荣幸成为首批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带队干部,在1974年秋天,和当年下乡的知青一起,到盘锦地区盘山区曙光国营农场贾家大队一队青年点,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年多的时间与知青朝夕相处,渡过了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冬天,我和知青一道出河工挖水渠;春天,种试验田,育秧苗,插稻秧;秋天,挥镰收割稻谷;闲暇,到稻田排水沟踩螃蟹。每天晚上,在知青宿舍和知青及青年社员利用政治夜校场地学唱歌曲等,我用所学知识给知青补习文化课,知青给农村女青年上扫盲文化课。经过知青的努力拼搏,贾家大队一队青年点赢得盘绵地区先进青年点光荣称号。至今令人难忘是在知青选调回城的评选会上,上级指定一队评选不需经过贫下中农推荐,在评选会上,大连、沈阳、鞍山、盘绵等四地知青,相互体谅对方困难,争留不争走的动人场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如何认知那场牵涉到千万家庭的大事,笔者的看法:在文革浩劫中,本应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在停课闹革命的情况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个知青都受到难得的人生磨难。无论是曾经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知青学员,现在成功的知名人士,还是返城风暴回城后就业知青,以及至今留在当地的知青。知青应该懂得,对于这场没有选择权的上山下乡运动,根据个人的成长经历对那段历史进行评价是没有历史价值的。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指出“在知青群体中产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优秀化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蹉跎岁月给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伤害,有许多没有还清的债”。以云南知青为代表发起的全国返城风暴,得到全国知青的响应,在党中央的支持下,结束了全国长达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革成果,现在该是给弱势知青群体进行知青债补偿的时候!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他们的后代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当他们看到父辈在主流媒体刊载“无悔青春”、“岁月如歌”等文章来歌颂往事,是对非正常死亡,长眠在农村土地知青;是对没有机会学习,回城后无专业技能,现已成为弱势知青群体的亵渎。更是对李庆林上书伟大领袖,部分知青在农村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暴露于世,党中央从1974年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全国各地派出数万知青带队干部到知青点“三同”,帮助知青解决存在具体问题的否定;是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洗白举动。长眠在农村土地的知青,不会有“岁月如歌”的雅兴,也不会是多数是弱势群体知青那一代人“无悔青春”生活的主旋律。“谁要是不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而高兴,他就是没有心肺;谁要是追忆“如歌岁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他就是没有头脑”。无论个人如何“无悔青春”还是媒体如何“岁月如歌”,它毕竟标志一个“永不复生”历史时代的结束。实践证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文革特定历史时期派生出的错误产物,是我们国家对一代青年欠下的知青债。每当我拿起和知青合影照片時,一个正在求学的孩子放弃学业奔赴广阔天地历尽磨难,现在已经老了的影像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一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后辈子孙是无形的激励,知青中的多数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部分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取得成功,那是他们战胜种种困难取得的,不会,也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知青的胜利符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部分知青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适应当地的艰苦生活环境,有的过早染上了疾病,在返城风暴到来之前,极少数知青离开了知青伙伴,长眠在祖国大地。仅不完全统计,仅1974——1979年,知青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589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1.9%,这还不包括1967——1974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有夜间失火把十位平均年龄不到十七岁的女知青烧成一堆焦碳的,有一次草原失火烧死知青六十九名的……,他们曾经是我们的同学、朋友、伙伴。

笔者倡议:现在知青群体多数尚在人间,新的高层领导群体,多有上山下乡背景,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应在1918年的北京建立“知青纪念碑”或在知青上山下乡比较集中地点的省、区建立“知青记念碑”等永久纪念物。什么样的纪念物,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建设地点,认真倾听知青们的意见,在取得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再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知青代表协商解决。所需资金,由有关人士代表制定“国家出大头,知青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愿”的实施细则。万事开头难,只要有知青多数人支持,有政府高层支持,取得社会各阶层的谅解,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战天斗地的知青群体。

记念碑或其它永久记念物,应告知当今的人民,在党和政府探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文革”重大错误,才可能发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知青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为国家的稳定、为国家分忧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为当地人民做出的成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告慰非正常死亡、长眠在地下的知青闭上双眼,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变,永远不会有再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让中华民族的后人永远记住他们—20世纪独一无二的上山下乡知青群体。一个直面历史错误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获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会遭到“和平演变”,才能永远自立界之林。

 

(二)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体报刊告知:“难忘激情岁月,讲述知青年代”。为此将录制“2013年知青网络春节晚会,将在2003年2月6日在凤凰台知青频道向全球实况播出。演出将表现对知青生活的怀念,歌颂社会的和谐—《天津中老年时报》。知青岁月过去了四十余年,主流媒体通过部分知青用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就可以规避,空白,屛蔽,那段千万家庭和知青难以忘怀的岁月,使那段岁月泛红,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不了解,把曾经的错误变成知青“无悔青春”……。让我们简要回顾那段历史,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高潮中,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以老三届(初、高中生)为主体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直到文革结束。整整十年间,全国近2000万知青从大、中城镇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中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确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健康发展。其中选派城市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做为知青带队干部进驻青年点就是重要措施之一。笔者在下乡前集中学习期间,了解到不少军队和地方干部利用职权胡作非为的事件(比如,以回城或推荐上大学为条件糟践女知青,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最终有70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医生惊讶地发现,70多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几乎全都不是陈腐性裂痕。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下发以后失去贞操的,女知青们是以**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笔者在带队期间,盘锦地区大洼县某农场旭日大队(全国先进青年点),是当时沈阳军区政委李伯秋的联络点,当女青年因上大学几乎无一幸免被侮辱的事情暴露后,政委很不理解女青年为什么不早反映,调查取证落实很困难,其中,有个女青年说,“我们反映,很可能永远失去升入大学的机会”,被侮辱的女青年更愿意把那段历史永远埋在心底。其实贞操并不值钱,关键在于失去贞操时得到的是不是爱!一切都成为历史了,历史更有必要为后人所知。

毛泽东临终前1976年2月,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1978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纪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就是对这场运动的总结。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云南数万知青组织请愿、游行和罢工、绝食,要求回城安置。1979年2月,中央终于承认在云南的知青有资格回城。不到三个月,十几万知青离开云南。全国各地纷纷跟进。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严格意义的运动应该是10年),这场主要起于大跃进后困难时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停滞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失也结束了。、无数事实表明,“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长达十年的文革、史无前例的中华民族大劫难,包括《文革的伴生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岁月的前行,竟然也在总体认识上非常模糊甚至混乱。进入21世纪以来,主流媒体掌控话语权,比如,天津中老年时报2011年10月14日刊登部分知青<北大荒青春影像>感怀,标题岁月如歌。内容:回首往事,最忆是青春。……这也是一种记念,一种幸福,一种感动。开辟专栏:刊载知青撰写“无悔青春”、“插队忆趣”、“捕鱼拾趣”、“科尔沁——丢不掉的情”……那么,事实真的如主流媒体所言吗?那些非正常死亡的知青地下有知,她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他们曾经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如果她们有权利重新选择生活,她们会选择知青吗?她们会无悔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实话,除了媒体的大肆宣传,又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走上这条路的呢?人们应当还记得1979年知青大返城,下乡知青在各级官员面前苦苦哀求的情景。事实上,大多数知青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了求学、就业机会,这代人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工农兵学员,加上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知青,充其量不过百余万人,相对于上山下乡的2000万人实在少得可怜。在就业方面,待业是伴随他们返城的新名词,他们中的幸运者以不相称的年纪进入国企从学徒工、临时工做起,在专业技术上的熟练程度并不优于比他们年轻得多的后代人。而还有相当多的返城知青长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自谋生路,还记得媒体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知青卖大碗茶吗?当改革更加深入一步的时候,这代人的年纪使他们在国营企业的体制改革中首当其冲,下岗这个新名词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这代人的肩上。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不少人靠着微薄的社保生活。也许他们有许多怀旧,但青春在他们毕竟是一种被劫掠,这才是回城多数知青的生活写照。亲历那场运动的老知青,应该把历史真相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让人们更好地总结教训。每一个人不能放弃自己的历史权利,就像要保护我们的财产权利一样,去保护我们历史的权利。每一个人的记忆弥足珍贵,每一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这对当下以及我们的后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知青对“有悔青春”和“无悔青春”的争论,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笔者下乡的贾家大队现任书记和我说,有一个沈阳知青成为当今企业家,他出资招待原一起下乡的沈阳知青回到下乡地待了三天,他在座谈会上高呼,“我感谢领导和乡亲们,没有当年在盘锦的磨难,就没有今天我的成就,”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后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知青群体的幸运儿,他们选择与接受和谐社会的召唤。请问媒体,有知青经历的成功者能有多少?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支持和呼应,一部分知青选择了遗忘,知青大都对下乡生涯并不忌讳,因为共同的记忆和体验,五六十岁的人会有一种怀念青春的情结,所以他们宁愿忘记痛苦,用红色眼镜来看过去。这种情谊对他们按照下乡插队的地域形成立各种各样的联谊会、网站等组织起了重要的作用。知青强调他们在这个运动里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青春记忆很正常。但是要分开主观和客观。正如,一个女知青所言,“岁月如歌有喜歌和悲歌,我们只能把悲歌埋在心底,现在人已老了,乐乐呵呵多活几年,要不,又能怎么样?……”话语中的无奈,跃然纸上。10余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现在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知青,大多不会再计较那段经历蒙受的损失,他们更愿意和媒体保持一致;享受晚年的快乐!(仅天津市知青组织的qq群就有数个,活动以唱歌、跳舞,打球为主)。那些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家庭遭受丧子女之悲(和我一起下乡的知青小于就因治疗不及时,大脑炎七天后死亡),知青遭受离异之苦、伤残之痛,以及终身失去升入大学及错过遇到知音机会的男女们,他们回首上山下乡的往事时,又怎能“无悔青春”,不把现状中的叹息归咎于上山下乡运动?

当今中国站在21世纪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产生的中央决策群体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如何看待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的关注。一个民族如何对待曾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之一。媒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采取选择性的回忆以及洗白历史都是对民族、对后代子孙的不负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每个人前行的历史轨迹,多数人是转瞬一逝的流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还有某些人是体制下的人造星,历史长河中只有屈指可数的人或群体是恒星。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知青群体是一颗永远发光的的恒星,他将永远运行在中国历史的轨迹上,照耀着未来的中国人民前行的脚步。

 

(三)

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不会有红卫兵运动的偃旗息鼓;知青运动的返城风暴是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发布最新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展开。在约十年的时间内,共有超过一千七百万青年离开家乡奔赴农村和山区。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内地知青自我纪念再掀高潮,一些报刊也相续进行了报道,如何认识和评价这场运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曾是一名1974年鞍山市知青带队干部,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今年观看北京“复兴之路”展览,“实事求是”匾额赫然在列,愿意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再谈看法。

一、发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主因:

1、结束红卫兵运动:文革初期,毛泽东曾十一次在天安门接见和检阅到京的红卫兵,表示对他们的支持和希望,壮大起来的红卫兵在毛泽东红司令指挥下所向披靡,为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1968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除台湾省外)。红卫兵运动为各个省市相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功劳显赫。各地方成立的红卫兵在随后的运动中大都分成两派(造反派、保守派),北京各高校大都分为天派,地派两大派别,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次中央文革领导对北京两派的讲话,两派都欢呼,两派领袖传达讲话内容,都是传达对自己派有利的方面,双方各取所需,为了摽榜自己这派更忠于毛泽东,两派从来没有停止过派性斗争。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清华井冈山兵团与清华4.14兵团争吵不断,武斗不断,毛泽东的“斗、批、改”已经转化为造反派内部的互斗,为此使毛泽东对红卫兵从希望到十分失望,“斗、批、改”结束遥遥无期。从1968年7月底起,毛泽东派解放军和工人的宣传队进入大学,强行制止派性、恢复秩序,紧接着就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迅速结束红卫兵运动的关键一步,宣告成立两年多的红卫兵运动完成了历史使命寿终正寝。

2、意识形态: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建国十七年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教育,青年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革命理想,因此,他们必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红卫兵无休止打派仗间接验证了他的看法。与此同时,上山下乡还能为缩小“三大差别”(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做贡献。

3、经济领域:⑴中国农村历来落后,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需要城市青年把知识、文化、科技带下去,而边疆是“反帝反修的最前线”,需要增加防卫力量,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⑵解决城市青年就业和城市人口膨胀等问题,据说失业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问题,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为此从1956年起上山下乡就和解决失业“结合”起来了,为此,党中央树立了“邢燕子,侯隽,---”等典型人物,成为国人学习的模范,那时被称为知青上山下乡。三年文革,全国抓革命是实,促生产是虚,不可能通过大规模投资扩大内需提供职岗。同时,大学停办,高中缩招,初、高中积压的毕业生必须安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为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发表的毛泽东指示,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结合当时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疏散大量的城市人口,减轻城市供应负担是必须的。

毛泽东发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达到上述三个目的:⑴结束红卫兵运动,⑵遮掩可能出现的大面积失业困局,⑶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真可谓“一箭三雕”。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能够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众多,但毛泽东能调动全国百姓呼应已达炉火纯青地步,实为当今世界第一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将城市人口和青年精英送往农村——工业化的相反方向,会造成怎样的历史后果,在文革没能按预期设想情况下结束,只能先行一步,解决当前问题。后续问题如给李盛霖信所言,容“统筹解决”。

二、知青返城风暴是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力

4、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捕,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也预示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社会的现实是知青通过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他们认识了农村,通过认识农民而真正认识“与工农相结合”,通过尝到“再教育”而意识到“再教育”的实质内涵,从宏观上,知青上山下乡完全与现代化背道而驰,通过简单的农业劳作怎么可能进至科技化?开荒种地、挥镰收割怎么比得上机械化操作,知青的青春热血挥洒错了地方,对于国家来说,除了“浪费”一代人的智力,还支付了巨大的道德成本,动摇了“实事求是”这一社会之本。笔者在青年点就遇到某些知青为了躲避下地劳动,为了早日回城编尽瞎话,方法和手段无所不用。文革结束,1979年2月,云南勐腊农场千余知青跪地向农垦总局局长哭求:“我们要回家!”开启了全国知青的返城风暴。各地知青返城请愿成为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北京知青返城后,政府不能安排工作,知青们卖大碗茶谋生,成为当时媒体竞相报道的话题,现在前门老舍茶馆还保留着二分钱大碗茶的传统,只是现在青年人已经不知道当初的来历了。在人民币贬值的今天,二分钱居然能在首都买碗茶,不能不说是当今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78年李先念说:“国家花了70亿,买了四个不满意。”——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迫使政府认识到不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的政治后果,从而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建设转移。返城知青成为结束文革,促成经济改革开放的生力军,这是不言而喻。

三、进入国家领导层知青群体的意义

5、知青运动结束已45年,1800万知青大都进入垂暮之年,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产生的中央决策群体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按照任何事情一分为二的观点,上山下乡的正能量就是上山下乡“运动”使毛泽东的红卫兵走近现实,特别是居庙堂之高的高干出身红卫兵知道了中国的现状,如果说毛泽东是最接近农民的领袖,那么上山下乡运动使知青特别是高干子弟知青们接通了中国农村、农场的地气,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知青群体走入中国领导层可谓中国人民的辛事。

迄今为止,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上山下乡运动与文革一样在“复兴之路展览”淡化处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1977~79届,只有43.9万知青进入大学,加上其他渠道进入“上层建筑”的知青,估计总数不会超过百万。1/18的成才率,既是1700万多知青的个人不幸,也是整个国家的灾难。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指出“在知青群体中产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优秀化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蹉跎岁月给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伤害,有许多没有还清的债”。在党的十八大产生的有知青背景的高干子弟进入国家领导层是距知青作家群体后最大的收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知青来讲,当前知青的回忆大多为知青亲历,笔者手头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局限于下层个体亲历,即便涉及宏观整体,亦受到“必须克制”的局限,尤其必须面对出版那道严审雄关,多少资料由作者本人就“自觉”过滤掉了。失去资料等于失去准确判断的前提,现在知青的多数人还在世界,再不抓紧时间抢救性搜集这场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在进行考古挖掘,实在有点对不起知青们付出的热血与青春。“淡化”,“屏蔽”不是对历史负责的表现,特别是知青的佼佼者已经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时代沉重的话题,也是许多八0后父辈的话题,揭开一个民族烙下心灵创伤,也许很痛苦,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该是“实事求是”给出党和政府层面答案的时候了。


四、记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

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不会有红卫兵运动的偃旗息鼓;知青运动的返城风暴是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谁要是不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而高兴,谁就是没有心肺;谁要是追忆“如歌岁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谁就是没有头脑”。

6、无论个人如何“无悔青春”还是媒体如何“岁月如歌”,它毕竟标志一个“永不复生”历史时代的结束。21世纪的中国人民应该知道:没有“文革”,就不会发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知青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为国家的稳定、为国家分忧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为当地人民做出的成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告慰非正常死亡、长眠在地下的知青闭上双眼,永远不会有再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让中华民族的后人永远记住他们—20世纪独一无二的上山下乡知青群体。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知青群体是一颗永远发光的的恒星,他将永远运行在中国历史的轨迹上,照耀着未来的中国人民前行的脚步。

(作者为原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知青带队干部。写于2013年2月8日)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