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回忆与当年的语境 作者:网中人


知青的回忆与当年的语境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的年代”里,是很少用到“梦”这个词的,就是用到了,也多用于负面含义,如“恶梦”“噩梦”“梦魇”“白日做梦”“黄粱美梦”,它们所含的贬义从字面上就可以一目了然。不过,并不存在“逆否命题”,即,看上去是褒义词,未必可以用于正面含义。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梦”。虽然“美梦”与“恶梦”从字面上来说是一对反义词,但在实际使用中,“美梦”是一个与“恶梦”相差无几的贬义词,例如“帝国主义者‘和平演变’的美梦”、“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美梦”等等。

单词“梦”的上述处境又株连到“梦想”一词。它也充满了贬义,常常与“和平演变”“复辟资本主义”等等“反动”“反革命”言行联系在一起。

与“梦想”相近的贬义词还有“空想”。接近中性的有“幻想”。

于是,要描述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就非“理想”莫属了,它绝对是用于正面含义的,并且配上“革命”“伟大”“美好”等等正面的褒义的前置修饰词。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六十年代初期在小学的唱歌课上学过的一首歌:“我有一个理想,一个美好的理想,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要把农民当。……”因此,不难想见,在那个年代那样的语境下,“追梦情怀”之类的美词妙语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十多年以后,九十年代初期,有一本《中国知青梦》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其中描述的给上山下乡运动致命一击的云南兵团知青集体下跪、要求回家的惊人场面。在信息封闭的年代里,我和周围的亲友同事对该事件几乎无人知晓,时隔十多年才第一次知道,深为震惊。与此同时,也是第一次看到把“知青”与“梦”联系在一起。真是情何以堪!当年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被赋以“知识青年”的桂冠,被遣送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无期限,无学制,无文凭,无学历,即使是同年“入学”的“学员”也不是“同届”同时“结业”。轰轰烈烈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十余年后无声无息地结束,它不是以花团锦簇的“大凯旋”宣告终止,而是以溃不成军的“大逃亡”惨淡收场。

所以,不难想象,那样的“知青梦”是何种滋味!?作者的题记如是说——谨以此书,祭奠所有在辉煌的噩梦中悄然死灭的青春。

时光再一次过去二十多年。又出现一本书名中包含“知青”“梦”的书籍。那是1968年上海首批千名中学生赴赣插队45周年的时候面世的知青回忆录。这本非正式出版物的全名是“忆青春——五百知青一个梦”。不过,扉页上是正副倒置,副题在上,正题在下;封面上,更是“喧宾夺主”:正题“忆青春”以无色凹凸印刷给出,隐隐约约难以认读;而副题“五百知青一个梦”则是硕大而醒目的红色字体。

显而易见,封面设计是极力凸显红色的“梦”。

打开该书目录,除了“刻苦成才”“风景独好”“艰难创业”等等常见词汇外,“追梦青春”赫然跃入眼帘!更有——“为了追梦: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

我不禁愕然。当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青春追梦”之举?回忆过去,怀念青春,怎能如此远离当年的语境?恰恰就是在那本书的起始部分有一份1968年11月19日的解放日报扫描件,其中就有上山下乡“献忠书”!那里面何来“追梦情怀”?!(详见《重读当年上山下乡“献忠书”》)

对于当年的“献忠”活动,不必怀疑当时的想法、信念、情感,但也不要刻意回避或者否认那些曾经有过的至诚、虔诚、忠诚,更应该进行认真的反思:那样的忠心到底是崇高、可贵,还是愚昧、悲哀?当然,这样的反思已经越出回忆录的范畴。但是,即使如此,当年的“献忠书”所表达的“三忠于四无限”“革命豪情”,怎么可以与现今语境中的青春追梦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在当今的语境里,“幻想”“空想”的含义没有大变,而“美梦”“梦想”已经“脱贬入褒”,很少使用它们的负面含义了。而且,好像还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凡说到梦,就美好而浪漫,甚至激动人心……。但是,只要正视现时生活,就不能不深思,嫦娥奔月与井底蜗居何曾是“一个梦”?那么,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又何以同筑“一个梦”?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中,在回顾青春岁月时,需要保持轻松欢愉乐观,但是也不能任意抽去历史背景,把逆时代而动的“敬献忠心”之类闹剧演绎成“追梦情怀”。

我们曾经听过太多的故事,现在希望知道更多的事实,也要留给后人更多的真实。

                                                                                  2014-02-12


网中人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