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阿尔德·达尔的短篇小说《品酒》/疏远了灵魂,会付出代价 作者:三叶虫


 

又读阿尔德·达尔的短篇小说《品酒》

偶尔重读了一遍英国作家罗阿尔德·达尔的短篇小说《品酒》,还是那么过瘾,真就如同品尝美酒般,回味良久,好玩儿得不得了。咱没有评价小说的能耐,就只凭一个私家标准:好的小说就是能掩卷后还能叫你有意犹未尽的继续咂摸,既反刍着过去的余味,又用自己无尽的想象高谔续红楼般地继续延续着小说的情节。

这个英国佬真是高明果断出人意外,一个短得不能再短的小说,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情节,甚至都不能算是故事,几个人一起吃喝品酒,主人与一个做作讨厌生就一张以湿漉漉嘴唇的大嘴为中心的丑陋的脸的五十岁左右的美食家宾客打赌,赌客人能否品出一瓶珍贵稀有的红酒的产地和出产年份。

有意思的是赌资:令客人垂涎的主人的掌上明珠18岁娇小美貌的女儿和客人的两所华丽的豪宅。

作品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却故意在品酒过程中煞有介事不惜笔墨,叫你一时对此美食家宾客的品酒水平绝对佩服得五体投地,暗自衬托出最后揭晓的丑恶嘴脸。

如同高明的侦探小说一样,暗埋伏笔,细展过程,无法收场之时,突然峰回大转折,几乎到了最后的一个字时才真相大白,酣畅淋漓如三伏天灌冰啤,直叫人既有瞬间宣泄的快感却又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要伏笔,即在小说开始处似不经意地介绍了此赌客以前曾建议主人开瓶醒酒时最好将其摆放在温湿度最佳的书房绿色的公文柜顶上(哈哈,最后忠心而渺小的老女仆揭示了也正是在这上面发现了客人的眼镜,也暗示了前几次主人的输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其二是小说直到最后都没有明说出不言而喻的原因和结果,叫你有种无须明示的会意快感,读者知道作者并把他们当聪明的明白人,这既是构思技巧也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

作者另一个高明之处也是显示出他不同于一般小说家的地方即:没有刻意描述刻画人物,只了了几笔无关痛痒的介绍,于是主人这个想趋风雅的暴发户心理及赌友宾客那油滑放浪阴险狡诈的嘴脸及女主人和女儿的对此赌博可能失误的极度害怕而厌恶却又心存侥幸想占便宜的矛盾心态还有单薄渺小小心谨慎却忠心执拗的老女仆的身影和脸部表情即刻跃然纸上,你若是画家都可当场将他们的头像画出来。

小说出乎意外却合情理的抖包袱美感,如同很早以前曾听过的一个广播剧《牧师的喜悦》(也是英国作家的作品,叫啥名儿我忘了),我喜欢。

                                                                       2014-06-28


 

疏远了灵魂,会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前时,看了篇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载于《西宁晚报》),很有共鸣,我一向敬重有识的印度知识分子,为何咱中国不能与印度的知识阶层多进行深入的交流呢?在文化历史上,他们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导师呀。

下面几段我非常有认同感,如下: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在此恭敬将全文转录于下: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看罢这篇文章,我沉吟良久,不知道是奇怪呢还是习以为常,发觉周围人群确如所讲,不过我一般不大在乎别人,反正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且品位不低,很多书都是在文革中偷偷看的。还记得中学时有回被老师挑选到图书馆与一位白化病患者图书管理老师一起整理旧书,我当时真是欣喜若狂,那种心境如同就要进到金山堆里去似的,可那个眯细眼老师却一直非常令人生厌地老是监督我并粗暴地打断我每个细小的翻书动作,当时可真气死我了,其实也不能全怪那个老师,因为这些书当时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书。现在我都时常在想,要是当时能偷出几本看看多好啊!

我常常想起普希金的那首小诗,很温馨很向往颇有认同感的一种心境和体验:

我一个人躲在书房,
    丝毫也不感到惆怅,
    我常常在惊喜中,
    把整个世界遗忘。

                                                                       2014-09-13

 

三叶虫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